陜西是土地沙化危害嚴重的省份之一。近年以來,隨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陜西防沙治沙步伐明顯加快,取得了顯著成效。據全國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陜西沙區已累計保存造林面積124.6萬公頃,固定流沙46.7萬公頃,沙區林草覆蓋率達33.5%。與1999年第二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相比,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12.6萬公頃和2.1萬公頃,土地沙化蔓延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重度、極重度荒漠化面積比重由54.8%下降到13.4%。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由29.9%下降到15.9%。實現了由“整體擴展、局部好轉”到“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主要採取了以下五項措施:
一是統一組織,分工協作。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成立了由主管省長任組長的防沙治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林業廳,具體負責全省防沙治沙組織、協調、指導工作。沙區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班子換、事不變,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不懈地抓防沙治沙工作。沙區面積較大的榆林市明確提出了“生態立市、資源強市、産業富市”的發展思路,採取“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統一規劃、部門聯合、綜合治理、資金捆綁、規模建設、整體推進”的辦法,整合農、林、水等涉農資金,“各負其責、各投其資、各記其功”,形成了防沙治沙的整體合力。
二是分類指導,科學治理。在北部長城沿線風沙區,以全面保護現有植被,治理流動、半固定沙地為重點,採取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人工造林、飛播、封育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營造穩固的防風固沙林帶;在南部黃土覆沙區,大力植樹造林,營建生態經濟型防護林。注重發揮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優勢,組織科技人員下鄉實行技術集團承包,組裝配套推廣抗旱造林實用新技術,容器育苗、大苗移栽、截桿、覆膜、套籠等實用技術和綜合治理模式在治沙造林中得到廣泛應用,提升了治理水平,推動了整體治理工作。
三是典型引路,榜樣帶動。注重發現、樹立和宣傳防沙治沙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在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中,涌現出了治沙英雄石廣銀、治沙標兵牛玉琴、治沙大戶杜芳秀等先進模範人物。通過大力宣傳,正面引導,産生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廣大群眾和企業單位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僅榆林市就有承包造林萬畝以上的大戶、企業有50多戶;5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有648戶,治沙186萬畝。為了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榆林市委、市政府組織實施了“三個百樹”工程,即10年內全市各級幹部職工每人植樹100株、城鎮居民和農戶每戶樹100株,鼓勵在外工作創業的榆林籍人士每人植樹100株。目前,該工程參與人數達300多萬人,建立植樹基地265處,已植樹3900多萬株,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
四是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在穩定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不同經濟成分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承包、拍賣、租賃、兼併等方式依法取得沙地使用權,進行治理開發。治理者對治理後的土地享有優先開發權,治理成果允許繼承和轉讓。在國家重點項目安排和資金補助上,對所有參與荒沙治理的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在林業重點工程中,積極推行合同製造林,實行項目、資金與質量、效益挂鉤。榆林市對荒沙治理開發、興辦綠色企業從有收益之年起3~5年不徵稅,並優先供應苗木種子、優先發放貸款、優先提供技術服務,調動了各方面參與防沙治沙工作的積極性。
五是嚴格管護,鞏固成果。2003年3月10日,省政府發佈了《關於實行封山禁牧的命令》,在全省沙區和所有林業用地實行封山(沙)禁牧,推行舍飼養蓄。同年9月1日,省人大常委會頒佈施行了《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辦法》,進一步規範了沙區治理、開發行為,使防沙治沙走上了規範化、法制化軌道。同時,沙區市、縣(區)建立健全封山(沙)禁牧、林政稽查執法機構,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依法查處各類破壞沙區治理成果的違法犯罪案件,維護了治理者的合法權益,保護了治沙成果和沙區資源。(陜西省林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