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風雲二號05星發射成功 氣象服務水平再上臺階>> 我國氣象衛星應用情況
 
民用遙感衛星數據的分發與共享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7日 17時49分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一、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應用站網建設基本情況。“十五”是我國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網快速發展期,中國民用遙感衛星應用的區域中心、省、地、縣多級的資料接收站網體系結構已經初步建立,尤其是在中國氣象局的積極推動和牽引下,針對氣象、海洋、水利、林業、民航、地震和軍隊、高校、科研院所等多領域多部門的應用需求與模式,已經研發和形成了包括靜止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EOS環境監測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和基於數字視頻廣播DVBS技術的綜合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的四大系列站網。在“十五”期間,由於FY-1和FY-2衛星都已經進入業務應用系列,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在中國民用遙感衛星中起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氣象、海洋、資源和軍事等多領域的氣象衛星衛星數據接收處理應用站超過2400個,這些站點大部分佈在全國的省、地、縣部門,或直接接收氣象衛星數據,在臺站系統進行資料加工處理生成衛星産品,或直接接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專業産品。直接受益部門超過20個。

    二、DVB-S衛星數據共享系統。2003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以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作為“國家EOS-MODIS共享平臺建設”項目負責單位,聯合海洋局、農科院、中科院等有關單位,以中國氣象局的北京、廣州、烏魯木齊和拉薩衛星地面站,國家海洋局三亞和北京衛星地面站,構成國家級“4+2”衛星接收站網,採用先進的基於通信衛星的數字視頻廣播DVBS技術,準實時分發接收的風雲系列、NOAA系列和EOS系列等衛星資料和産品。目前該系統已穩定運行一年,在全國建立了103個接收站,用戶包括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國家環保局、中科院、高等院校等多個部門,每天通過該系統廣播約20G的衛星數據。用戶端同時配置資料接收、處理和應用軟體。用戶接收資料後即可方便使用。該系統極大地減少並節省國家投資,綜合利用效益十分明顯。

    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站網建設。“十五”期間,我國區域中心、省、地、縣各地建立的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站網,主要能夠直接接收、處理和應用我國FY-2B、FY-2C衛星,日本的GMS-5、MTSAT-1R衛星的資料,由於日本的GMS-5和我國FY-2B先後退役,目前各地的直接接收系統主要接收我國FY-2C衛星的S-VISSR資料。中國氣象局于2003年開始研發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系統,2004年10月完成全國的站網建設,在全國氣象系統新布站點170個,改造原有站點60個,其中地、縣級的站網接近一半。加上在水利、民航、地震和軍事等行業的建站和改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可以直接接收處理我國FY-2C靜止氣象衛星的用戶站點已經超過400家。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系統在2005年“海棠”、“麥莎”、“泰利”、“卡努”等颱風以及夏季暴雨的監測和預報中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五”期間,我國區域中心、省、地、縣各地建立的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站網,主要能夠接收、處理和應用我國的FY-1C、FY-1D衛星,兼容接收國外衛星資料。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已經廣泛安裝在氣象、海洋、水利、林業、民航、資源、環境檢測和軍事領域,據統計在“十五”期間新建的極軌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超過100個臺站,部分臺站已經布設到地、縣級。這些系統對於推動全國遙感應用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氣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