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風雲二號05星發射成功 氣象服務水平再上臺階>> 我國氣象衛星應用情況
 
風雲衛星汛期氣象服務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7日 18時05分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2006年,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從春季頻發的沙塵暴,到夏季強勁登陸的颱風,加上部分地區持續高溫乾旱和內蒙古、黑龍江的森林火情告急,災情頻繁,且多項災情強度突破歷史極值。面對嚴峻的自然災害,風雲衛星的運行服務經受住了考驗。

    星地同步,捕捉火龍去年首次啟動的FY-2C衛星加密觀測運行模式,對汛期氣象防災減災成效顯著。2006年5月下旬東北地區發生森林火災後,立即啟動FY-2C衛星加密觀測模式,對火災區進行了全天24小時遙感監測,為森林火災的滅火工作提供有力的決策服務。

    火災期間,衛星中心充分利用所有過境的國內外氣象和環境衛星資料,生成大量火情監測圖像、專題分析報告和會商報。FY-2C衛星的加密觀測使火情監測産品時間密度達每半小時一次,同時通過多種手段,如:電子郵件、傳真、專用網絡等向撲火前線指揮部、林業局防火辦、森林武警司令部指揮部和相關業務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第一手遙感火情監測分析信息。

    據統計,在整個火情監測期間,共生成衛星火情監測圖像680余張,傳送圖像1600余張。及時、準確的主動服務,受到了國務院回良玉副總理的高度表揚。衛星中心還被國務院撲火前線總指揮部授予“撲火優秀保障單位”稱號。

    天眼追蹤,洞察颱風在廣袤的海洋,缺乏傳統的氣象觀測手段,衛星遙感就成為及早發現颱風,準確分析颱風路徑和強度的最重要信息源。今年颱風不僅來得早,而且數量多。在颱風監測服務中,風雲衛星功不可沒。

    進入汛期後,衛星中心的科技服務人員通過風雲衛星對西北太平洋所有編號的熱帶氣旋進行了全程衛星遙感監測,對影響較大的登陸颱風實現了24小時連續監測,對編號熱帶氣旋中心位置、氣壓、風速、移向、移速、強降水、颱風的三維熱力結構以及颱風的沿途影響等進行了多衛星多手段監測分析,生成《氣象衛星熱帶氣旋監測報告》13期。監測分析結果通過氣象信息節目、網站、報告等形式發佈,和全國的汛期氣象服務工作者共享監測和分析信息。據統計,在今年汛期中,衛星中心共編發編號熱帶氣旋信息達489次之多。

    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穩定運行是提供高質量遙感監測的基礎。據統計,衛星中心業務運行人員整個主汛期FY—2C衛星每天取圖48張,接收、處理、分發運行成功率達99.82%,達到自該星運行以來最高水平。FY—1D等極軌衛星資料接收處理及分發成功率也都保持在99.8%以上。

    科技創新,推動應用為做好今年的氣象服務,衛星中心將研究和業務緊密結合,開發了多項新的遙感監測服務産品。FY-2C衛星軌控後如何儘快恢復準確的圖像定位一直是困擾衛星最大限度發揮效益的問題,在FY-2C衛星穩定業務運行後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在許健民院士的指揮下,衛星中心科技和業務人員協同作戰,通過深入研究和大量分析,提出了FY-2C衛星姿軌控後數據處理流程和方法的改進方案,隨後在倣真環境下模擬試驗運行,逐步取得進展,經過不斷優化算法和流程以及大量試驗,最終找到了較好的解決方法,並很快將成果投入業務應用,大大縮短了軌控後的圖定位精度的恢復時間,效果良好。

    颱風的內部結構信息對於準確掌握颱風的強度和動向極具價值。科技人員和遙感服務人員成立了攻關小組,聯合開發微波熱帶氣旋分析系統,系統一經推出,立刻受到廣大預報員的好評。這些資料和産品在今年汛期颱風會商和分析報告中頻繁應用,有力的支持了颱風分析預報業務,同時,産品在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節目中播出,提高了公眾氣象服務中的科技含量。2006年,國家衛星中心、國家氣象中心和國家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建立了全球ATOVS數據進入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業務流程,並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還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共同努力,建成EUMETCast接收系統,在系統試運行後就將該系統接收的歐美9個接收站的區域ATVOVS數據處理成數值預報模式使用的産品,供國家氣象中心數值預報模式使用。 (氣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