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眾志成城 戰勝汶川地震災害>> 救災知識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2日   來源:地震局網站

    在揭開地震之謎的過程中,伴隨著豐富的想象,産生種種神話與傳説。

    大約在12世紀,日本古曆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鯰魚與地震的關係時,認為大鯰魚臥伏在地低下,背覆著日本的國土,當鯰魚發怒時,就將尾巴和鰭動一動,於是造成了地震。我國古代對地 震這一特殊災害,也有專門描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説:地低下有一條大鱉魚,馱著大地,時間久了就要翻一翻身,於是大地就抖動起來,鱉魚翻身就是地震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震認識從神話中走出。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地震是由於風被封閉在地殼內,結果使地殼分成小塊不停地運動,即風使大地震動而引起地震。隨之出現了盧克萊修的風成説,即來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風和空氣的某種巨大力量,突然進入大地的空虛處,在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騷動並掀起旋風,繼而將由此産生的力量噴出外界,與此同時,大地出現深的裂縫,形成巨大的龜裂,這便是地震。再有亞裏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現的地下風和地下灼熱的易燃物體造成。

    20世紀伊始,科學家們開始深入研究地震波,從而為地震科學及至整個地球科學掀開了新的一頁。相繼提出比較有影響的假説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內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超過岩石強度時産生斷層,斷層形成後,岩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於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説”;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岩,導致圍岩破例産生地震,這是所謂“岩漿衝擊説”;三是美國學者布裏奇曼提出地下物質在一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結晶狀態,體積突然變化而發生地震的“相變説”。

    雖然,地震之謎迄今沒有完全解開,但隨著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地質學、數學和天文學等多學科叫交叉滲透,深入發展,使地震學科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