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 共創輝煌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寄語世界期刊大會
5月13日至15日,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國際期刊聯盟(FederationAInternationale deilaiPressiPeriodique,簡稱FIPP)擁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5個會員,所代表的期刊超過11萬種,是世界期刊領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影響最為廣泛的國際行業組織。為促進各國各地區期刊業的繁榮,加強國際期刊出版業間的合作、交流與業務研討,FIPP每隔一年舉辦一次世界期刊大會(WorldiMagazineiCongress,簡稱WMC)。每屆大會都匯聚上千位世界期刊出版業精英人士,吸引數以萬計的參加者,成為國際期刊行業定期的盛會。本屆WMC是FIPP成立83年以來第一次在我國召開的全球大會。那麼,此次大會對中國期刊界有何重要意義?中國期刊業在世界期刊市場中的地位怎樣?我國期刊業的現狀如何?新聞出版總署將要採取哪些措施推動期刊業的健康發展?為此,本刊對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進行了專訪。
記者: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由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國際期刊聯盟主辦的世界期刊大會召開在即。作為我國報刊業主管領導,請您概括談談本次大會在中國召開的意義。
李東東:先介紹一下這次大會的由來。2007年在中國召開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是國際期刊聯盟首先提出的建議,得到中國政府同意後,于2005年2月由國際期刊聯盟董事會正式做出決議。主辦這次大會的是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國際期刊聯盟三家,承辦這次大會的是中國期刊協會和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國務院領導對此很重視,中央有關部委及北京市有關廳局組成大會組委會,領導大會籌備工作。籌備工作于2005年下半年開始,總署報刊司會同中國期刊協會、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成立世界期刊大會執委會,多次接待國際期刊聯盟主席、副主席等來京考察,確定會議地點,開通大會網站,落實有關事項。
世界期刊大會今年在北京舉辦,既是我國對國際期刊業的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也為進一步擴大我國在世界期刊業的影響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概括來説,FIPP世界期刊大會在北京舉行,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
第一,表明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成果舉世矚目,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我國舉辦這種新聞出版界大型國際會議,從一個側面證明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顯著。因為新聞出版界每前進一小步都標誌著社會進步的一大步。這次FIPP世界期刊大會規模大,參會人數多,各國期刊業精英們踴躍前來。吸引他們的,首先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兩會”提出的“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爭取更大作為”,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尤其是新聞出版界同仁的高度關注。世界期刊界有不少人士對於了解中國期刊出版現狀及發展潛力具有濃厚興趣,他們熱切希望到中國來親自接觸中國期刊市場,探討在期刊出版方面與中國合作的機會。這也為我們進一步展示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提供了一個窗口。
第二,説明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在國際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我國加入國際期刊聯盟7年來,正是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和加速發展階段。比如,《家庭》集團和《讀者》集團的組建和快速發展,資産的保值增值,標誌我國期刊業正進入國際強者的行列;再比如,2003年實施的建國以來最大一次報刊改革——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發行(全國停辦報刊677種,其中期刊395種;管辦分離的報刊有310種,其中中央部門期刊75種,地方期刊185種;劃轉的報刊有325種,其中地方期刊192種),則表明黨和國家堅決把報刊全面推向市場化道路的決心。敞開大門,迎接世界期刊業的同行特別是一些行業領先者們前來溝通情況,就全球期刊行業共同面臨的迫切問題及行業發展的態勢與規律,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切磋研討——這是中國期刊業開闊視野、活躍思路、提升自我與創新發展的一次十分有益的機會。
第三,進一步拓寬了我國期刊業國際交流合作的渠道。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我們正在加快以新聞出版業為主的文化産業的改革進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報刊業的改革和發展,首先是要立足本國國情,從實際出發,也要充分研究國際報刊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廣泛吸收各國行之有效的做法。多年來,我們在新聞出版領域與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國際版權協會、國際出版商聯合會、國際書商聯合會、國際版權聯盟、國際科學編輯協會聯合會、國際讀書協會、國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聯盟、國際連續出版物聯合會、政府間版權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伯爾尼聯盟以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多邊或雙邊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國際期刊聯盟有255個會員機構,是世界期刊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這次大會有千余名各國專家齊聚北京,討論期刊業的發展與合作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十分難得的交流、學習和借鑒各國經驗的機會,對於我們在加快報刊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拓展思路、揚長避短,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借助這個平臺,還可以進一步開拓交流與合作的渠道。既可以廣交朋友,也可以借此機會闡明我國期刊出版對外合作的政策與尺度,闡明中國期刊出版工作者懷抱的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的開放思路。
記者:世界期刊業的大鱷們都在想方設法進入我國報刊市場,目前以版權合作方式經營的期刊已經有52種,而且都搞得風風火火,這次選中在北京舉辦世界期刊大會更是彰顯了這樣的期望。而我國自己的期刊卻大多舉步維艱,不是懷念以往的輝煌,就是慨嘆現實的艱難,認為期刊業正在被邊緣化,甚至有人認為是出版體制的市場化和媒體的多元化給期刊業帶來了生存危機。我國的期刊市場究竟怎麼樣?您怎麼看?
李東東:我也注意到了這些説法。初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實際上卻有失偏頗。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伴隨著文化取向和地位的轉變,作為文化的載體,期刊也必然要適應這樣一種變化的格局。當然,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最終將會統一。這種統一的階段性和各自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市場經濟的規律所在。無論是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還是接受的主體,都不可能沿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今天的發展。市場的需求,在使我們日益感到生存危機的時候,也提高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競爭水平。它不僅豐富著我們的視野,也使我們學會了如何更有創意、更有色彩地展現智慧和把握觀念。
任何一個市場都是由供需兩個方面構成的,期刊市場也不例外。
首先,我們以靜態的視角看中國期刊業的發展現狀,大致有4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在期刊出版規模方面,出版種數較大,但人均擁有期刊數卻很小。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全年我國共出版期刊9386種,總印數28.5億冊,總印張134.7億張,定價總金額140億元,平均期印數不到2億冊,每本期刊的年平均印數為30萬冊,單期發行量在百萬冊以上的期刊有27種。
第二,在期刊出版結構方面,市場化程度很低,3/4以上的期刊是非市場化運作的。2006公佈的統計數字表明,全國出版的期刊中,月刊3419種,佔期刊種數的36.11%;雙月刊2988種,佔期刊種數的31.56%;季刊2643種,佔期刊種數的27.92%。幾乎半數期刊屬於自然科學技術類刊物;其次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刊物,約佔期刊總數的1/4;文化教育類刊物佔1/10;再次是綜合類刊物和文學藝術類刊物,兩者合計佔1/10左右。目前,非商業化運作的期刊中,主要是黨政部門指導類期刊和教育學術類期刊,而進入市場的2000種左右期刊中,僅有部分實現了商業化運作。
第三,在期刊經營模式方面,多數期刊以發行收入為主,廣告收入雖然大幅增長,但所佔份額很小。2006年,我國期刊廣告收入超過了69億,同比增長了20.64%,但仍然不足期刊經營收入的20%,近80%的收入來自發行。這種發行量與廣告經營額嚴重的不對稱,主要原因是期刊結構失衡,但面對期刊市場競爭的加劇,未來期刊的經營,關鍵是經營模式的創新。除上述傳統經營性收入外,還有其他非傳統的經營收入(如會展、活動、品牌經營及其他經營收入),約為5億??8億元人民幣。
第四,在期刊讀者購買方面,期刊尚未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調查表明,各類期刊所擁有的日均讀者總數為2.31億,其中每天都讀期刊的固定讀者約佔10%。讀者每日閱讀期刊的平均時長不足半小時,與人們對其他主要傳媒的接觸時長做比較,期刊的每日閱讀時長是最少的,這至少表明,閱讀期刊對於很多人來説並非必不可少。
其次,我們以動態的視角看中國期刊業的發展現狀,也有4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我國期刊總量持續增長,市場空間迅速擴大。我國的期刊業經過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從1977年的930種、1987年的5687種、1997年的7918種,到2006年達9386種,30年增長10倍。改革開放的20年增長4699種,增長率約為82%。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豐富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期刊業市場出現了很多新的市場機會,還有很多尚未開拓的領域,還有很多市場空間亟待開發。
第二,期刊出口種次增長較快,進口數量有所下降。2003、2004兩年,期刊出口種次同比增長37.23%、10.93%,數量同比增長7.52%、3.54%,金額同比增長2.45%、5.82%;2005年出現大幅下降,出口種次同比下降13.72%,數量同比下降32.07%,金額同比下降40.78%; 2006年以後開始回升。2003、2004兩年,期刊進口種次同比增長14.69%、18.38%,金額同比增長58.5%、13.62%,數量同比下降7.93%後又變成同比增長18.48;2005年出現大幅下降,進口種次同比下降13.75%,數量同比下降32.07%,金額同比下降40.78%;目前下降趨勢仍然繼續,但有所減緩。
第三,我國期刊業已經具有産業基礎,正在形成産業規模。在歐美,期刊出版的企業化經營模式至少已經有了100年以上的歷史;相對而言,我國期刊的企業化程度遠遠不足。把期刊作為一種産業,進行産業化運作,或者説,期刊開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進行企業化管理,這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讓人高興的是,經過最近25年的發展,我國已涌現出一些擁有較大發行量的期刊。據統計,全國期發數在100萬冊以上的期刊達27種,還有些期刊的發行量超過500萬份。
第四,新興雜誌不斷涌現,廣告經營引人注目。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出現了很多發展勢頭良好的新興雜誌。行業性雜誌如《IT經理世界》、《中國石油化工》,時政新聞類雜誌有《南方人物週刊》、《財經》、《三聯生活週刊》。純粹商業化雜誌辦得比較好的是《時尚》和《瑞麗》(這些雜誌的廣告收入都已經超過1億元)。期刊廣告經營呈現出一種“爆髮式”的發展態勢,增長率遠遠高於其他傳統媒體的增速,在四大傳統媒體中“一枝獨秀”。據了解,這些期刊社中,有的已經擁有上十億元以至幾十億元的資産,它們的年純收入一般都在千萬元以上,多的達八九千萬元,而且勢頭繼續看好,其創收的水平和競爭能力比大部分國有企業並不遜色。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中國期刊産業化發展道路任重道遠。近萬種期刊,年發行量僅28億余份,人均不足3份,而且大部分微利或賠錢。這一方面反映了總量多而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比較嚴重,亟待繼續治理整頓,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國期刊對市場的適應度和競爭力還很弱,缺乏作為一個産業主體自立、自強的能力。這種狀況如果同世界上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就更加明顯。
記者:近年來我國期刊業的發展確實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那麼,中國期刊業與世界期刊業的關係怎樣?在世界期刊業中的地位又如何?總署將採取哪些措施推動期刊業的健康發展?
李東東:中國期刊業是世界期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期刊業近幾年來呈現的新局面,在不少方面得益於國際期刊業。我國期刊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以極大的熱情,觀察世界期刊業的 發展,了解、借鑒和引進世界各國在期刊産品製作、市場營銷與産業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從而促進了自身的迅速崛起。我們還通過辦展、培訓、研討等各種形式 展開學習交流,正是基於對國外先進的辦刊經驗和運作模式的學習和借鑒,目前中國期刊市場也出現了股份制和出版人制,出現了現代營銷和現代發行網絡。
同時,我國期刊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也對國外期刊業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許多具有雄厚資本實力和成熟運作經驗的外國期刊出版集團都十分關注中國市場,並將與中國期刊界的合作作為投資重點。目前我國期刊界與國外業界以版權形式為主的合作,已有52項。
可以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期刊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但從整個期刊産業的發展看,我們還缺乏與國際知名期刊一爭高下的實力。我國有期刊産業的基礎,但産業規模還不大,整體實力還比較弱小。2006年全年我國共出版期刊9386種,總印數28.5億冊,總印張134.7億張,定價總金額140億元。同我國的近鄰日本相比較,日本期刊總印量達30億冊,按人均計算是我國人均期刊擁有量的10倍。中國期刊業要在世界期刊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還要付出長期的努力。
新聞出版總署主要是採取以下5項措施推動期刊業的健康發展:
第一,要根據不同的期刊現狀確立分類指導的辦法,對市場型的期刊要引入市場、規範秩序,對學術類的期刊要協調部門、增加財政扶植和資金資助;
第二,要推動期刊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審批過程中加強評估認證制度,建立期刊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第三,要對經營性期刊加快轉體改制步伐,實現獨立法人地位,對於學術類期刊,要通過兼併重組實現集約經營;
第四,開展對外合作,將我國的期刊 融入海外華人市場,進一步融入外文市場;
第五,利用新興傳媒技術,加強數據庫建設,從而增強刊物創新能力,擴大産品銷售渠道。
記者:新聞出版總署做了哪些工作,保障本次世界期刊大會的順利召開並體現大會的中國特色?
李東東:本屆期刊大會是我國首次舉辦的大規模國際性期刊盛會,對於我國期刊界乃至整個文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必須舉全行業之力辦好這次大會。為做好本屆期刊大會的籌備工作,成立了由中央有關部委、北京市有關委辦局、部分期刊社以及國際期刊聯盟代表共同組成的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組委會。國務委員陳至立擔任大會組委會主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與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國際期刊聯盟執行主席庫墨菲爾德擔任副主任,由我和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北京市副市長孫安民共同擔任秘書長。同時,根據組委會安排和責任分工,新聞出版總署各有關部門指定主管領導和聯絡員各一名,專門負責與大會組委會聯絡,做好有關大會保障的相關工作,以確保大會圓滿順利召開。
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協會、北京市新聞出版局三方辦公聯席會議每月 召開一次,溝通情況,研究工作,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截至目前,已召開辦公聯席會議十多次。
為及時了解會議籌備工作進程,落實各項工作措施,2007年2月27日、28日,新聞出版總署署務會議聽取了籌備工作彙報,進一步明確了各有關部門的責任與任務;3月13日、23日,4月3日、11日、19日,新聞出版總署先後五次召開期刊大會籌備工作內部協調會,總署有關部門根據大會籌備工作需要和各自職能分工進入實質性工作,並就籌備工作進行具體研究,做出相應部署。
為了體現這次大會的中國特色,總署報刊司會同中國期刊協會和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多次研究會議議題和相關活動。在會議議題方面,首先將國際期刊界共同關心的問題納入其中,同時還專題 討論發展中國家的期刊出版事業,大會將分設中國期刊市場、亞洲期刊市場、東歐期刊市場以及拉美期刊市場等一系列分會場。在會議相關活動方面,為了體現會議的中國色彩、中國氣派,報刊司會同中國期刊協會和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在大會的組織策劃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例如,選擇了頤和園作為大會開幕晚宴場地,使與會者能充分領略中國民族園林的湖光山色;選擇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作為大會閉幕晚宴場地,同時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使與會者能感受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的氛圍;還安排參觀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館,參觀的同時,舉辦由北京市盡地主之誼的酒會。根據許多外國與會者的要求,作為大會會後的一次附加自選活動,安排了上海之旅,由上海市出版界及有關領導協助接待。
舉辦國際期刊聯盟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是弘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旋律,進一步傳承全世界期刊界的傳統友誼,推進和諧世界的建設,促進共同發展的具體行動,意義重大。通過此次世界期刊大會的舉辦,中國期刊界與世界各國同行的友誼將更加發揚光大,雙邊合作或多邊合作將更加務實推進,也將更加和諧繁榮。
在世界期刊大會召開的日子裏,衷心祝願前來參加大會的各國朋友收穫豐富、交流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