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預算報告解讀>> 2006年財政工作亮點
 
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4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2006年財政支持“三農”具有力度大、政策實、措施多、機制新的特點。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各項支出共3397億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別收益金安排的對種糧農民綜合直補120億元),比2005年增加422億元,增長14.2%。

    一是全面取消農業稅。同時,取消了農業特産稅,制定出臺《煙葉稅暫行條例》,這標誌著國家與農民的傳統分配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有利於農民減負增收和休養生息,有利於農業的長遠發展。中央和地方財政分別安排轉移支付782億元和250億元。與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減負約1250億元,人均減負約140元,農場農工負擔也進一步減輕。農村稅費改革進入農村綜合改革的新階段。

    二是加大補貼政策實施力度。中央財政新增120億元補貼資金,適時對種糧農民因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導致的增支實行綜合直補,7.28億種糧農民直接受益;根據石油價格調整情況,撥付漁業等行業補貼資金85.9億元。全國糧食直補資金達到142億元,比2005年增加10億元,其中13個糧食主産省(區)126.8億元,均佔本省(區)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41.5億元、農機具購置補貼6億元,其中,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比2005年增長100%。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及時撥付補貼資金59億元。全面推廣“一卡(折)通”,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民的銀行卡或存摺中,並啟動中國農民補貼網建設,加強補貼管理。符合我國國情、綜合補貼與專項補貼相結合、管理比較規範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初步建立,保障和促進了糧食安全生産。

    三是順利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西部地區率先進行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安排公用經費補助,啟動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中部地區每個省選擇一個縣于秋季學期開始試點,東部地區大部分省份也主動實施改革。中央和地方財政分別安排資金150億元和211億元,並對部分專項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資金直達學校,平均每學年每個小學生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這一改革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説明農村公共産品供給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此基礎上,大力支持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並在全國十個省份啟動“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建設工程”試點,為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範圍。據統計,全國50.7%的縣(市、區)進行了改革試點,參合農民4.1億人,中央財政補助標準由10元提高到20元,省級財政也相應提高補助標準。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42.7億元、地方財政也相應增加支出,較大幅度提高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從制度和機制上緩解了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五是大力支持農業生産和農村長遠發展。重點支持農村“六小”工程等項目建設,著力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深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産田、扶持産業化經營等,預計新增糧食生産能力29.1億公斤;中央財政研究確定從2006年起,用4年時間核減農業綜合開發債務44.86億元,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生産的積極性。中央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37億元,重點支持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業産業化發展。大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啟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推進“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等。

    六是積極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支農投入機制。在全國162個縣開展整合支農資金試點,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規模效益。積極探索建立“民辦公助”等機制,調動農民投入的積極性。大力支持農村金融體系建設。2006年,中央財政撥付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保值貼補利息資金29.31億元,並將試點地區的所得稅減免政策延長3年,幫助農村信用社逐步化解歷史包袱,增強發展後勁,更好發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力軍的作用。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産、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加快了城鄉協調發展步伐。(財政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