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及支持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又取得新的重要進展。一是大力支持企業改革和發展。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50億元,支持93戶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産,妥善安置職工41萬人。核定經費補助基數48.1億元,初步完成第二批74戶中央管理企業分離辦社會工作任務。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也順利起步。同時,出臺一系列財稅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推動外貿改革和實施“走出去”戰略。
二是積極推動金融體制改革。摸清了金融類國有資産底數和分佈情況。制定了國有股權益上繳政策、國有股減持政策和所得稅政策,支持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順利改制上市。
三是穩步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這是建國以來我國財政收支分類統計體系最大一次調整,也是我國政府預算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創新。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充分體現了國際通行做法與國內實際的有機結合,有利於更加清晰完整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職能活動情況,對進一步提高政府預算透明度,強化預算管理與監督,從源頭上治理腐敗,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是不斷深化其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結余資金管理加強,績效考評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定員定額試點不斷完善,項目預算實現滾動管理。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範圍擴大到所有中央部門及所屬6100多個基層預算單位,實施改革的預算資金達到4600多億元。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本級,270多個地(市),1000多個縣(區),超過16萬個基層預算單位也實施了此項改革。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進展加快,改革範圍不斷擴大。全國政府採購規模達到3500億元,在節能、環保等方面較好地發揮了扶持和導向作用。政府採購領域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央國庫現金管理穩妥開展,國債餘額管理順利實施,金財工程建設步伐加快。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傳統預算管理制度向現代預算管理制度轉變,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財政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