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公開>> 政府白皮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5月26日   來源:人民日報

關於中美貿易平衡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一九九七年三月·北京

目 錄

    一、 迅速發展的中美貿易

    二、 關於中美貿易平衡的統計問題

    三、 按原産地統計難以真實反映中美貿易平衡狀況

    四、 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是雙邊貿易平衡的主要障礙

    五、 中美經濟貿易合作有著廣闊前景

  發展中美經貿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建交以來,兩國經濟貿易關係發展迅速,呈現出比較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也不時出現一些摩擦和分歧。當前,美國方面所過分強調甚至渲染的中美貿易平衡問題,已經影響兩國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也引起有關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基於發展中美關係和推動兩國貿易的願望,我們認為有必要就這一問題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和觀點。

一、迅速發展的中美貿易

  1979年1月,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年7月,兩國政府簽訂《中美貿易關係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中美經濟貿易從此進入迅速發展時期。據中國方面的統計,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1996年達到428.4億美元,18年累計2606億美元;從1979年起,美國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1996年成為第二大貿易夥伴。據美國方面的統計,1979年雙邊貿易額為23.7億美元,1996年達到635億美元,18年累計3760億美元;1980年中國是美國第二十四位貿易夥伴,1995年上升為第五位。儘管兩國的統計數據不盡相同,但雙方的貿易統計都表明,在過去18年中,兩國貿易年均增長18%以上。這是中美經濟貿易發展的主流。

  1996年,按各自的統計,中國自美國的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11.6%,美國自中國的進口占美國進口總額的5.42%。美國是中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中國也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從1990年至1996年,美國對華出口額,雙方統計都是年均增長16%以上,大大高於同期美國出口增長速度,居美國對各國出口增長速度的前列。中美兩國貿易迅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在於兩國資源條件、經濟結構、産業結構以及消費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經濟具有互補性。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低,但資金短缺,科技相對落後。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資本充足,科技發達,但勞動成本高。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紡織品、服裝、鞋、玩具、家用電器和旅行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産品。美國主要向中國出口飛機、動力設備、機械設備、電子器件、通訊設備和化工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産品,以及糧食、棉花等農産品。貿易産品結構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動了兩國貿易的發展。

  中美兩國貿易的持續增長對兩國發展經濟和增加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就美國而言,僅對華直接出口就提供30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且呈逐年增加之勢。中國比較低廉的勞動成本,降低了鞋、服裝、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有助於疏緩美國的通貨膨脹,使廣大消費者得到實際好處。世界銀行1994年的分析報告指出,如果從中國以外的國家進口同樣的商品,美國消費者每年需要增加140億美元的支出。就中國而言,數百萬工人從事對美出口的加工組裝業,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從美國進口一些技術相對先進的産品,也有利於現代化建設。

  中美貿易方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轉口貿易為主,即無論中國對美國出口,還是美國對中國出口,大量貨物都是經過以香港地區為主的第三方轉口的;二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即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産品絕大部分為加工産品,中國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初加工件,加工後再出口。以轉口和加工為主的貿易方式,促進了兩國貿易數量的迅速增長,同時也形成了兩國貿易統計與貿易實況之間的較大偏離。

  除進出口貿易往來外,美國對華投資也有很大發展。截至1996年底,美國在華投資的項目數為22240個,協議投資額為351.7億美元,實際投資額142.9億美元。除香港、台灣地區之外,美國僅次於日本,居各國對華投資的第二位。同時,美國對華服務貿易也在迅速發展。

二、關於中美貿易平衡的統計問題

  近年來,雙邊貿易的平衡問題,特別是美國方面所説的對華貿易鉅額逆差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統計分析表明,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事實,但美國方面顯然把逆差的程度嚴重地誇大了。

  美國方面的統計顯示,在中美貿易中,1979年至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6年貿易逆差達到395億美元。中國方面的統計則表明,在從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裏,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1996年順差為105億美元。顯然,中美兩國關於雙邊貿易平衡狀況的統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見表一)。

  表一:中美雙邊貿易統計 單位:億美元
 



中方統計



美方統計





中國出口



中國進口



中國平衡



美國出口



美國進口



美國平衡



1993



169.7



106.9



62.8



87.7



315.4



-227.7



1994



214.6



139.7



74.9



92.9



387.8



-294.9



1995



247.1



161.2



85.9



117.5



455.6



-338.1



1996



266.9



161.6



105.3



119.7



514.9



-395.2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美國商務部

  為了弄清楚中美兩國貿易統計差異過大及美國貿易統計反映的對華貿易逆差過大的原因,1994年,美方同意中方倡議,在中美商貿聯委會下成立雙邊貿易統計小組,進行專題研究。美方成員由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專家組成,中方成員由中國外經貿部和海關總署的專家組成。雙方專家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比較了中國、美國和香港地區1992年和1993年的貿易統計數據,處理了幾十萬條記錄,整理了幾百套分析表,根據翔實的數據形成了《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和投資工作組貿易統計小組工作報告》。報告認為,美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被高估了:

  第一,美方的進口統計,因忽視轉口和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中美兩國貿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經第三方轉口的。據中方統計,中國對美出口的60%是經過以香港地區為主的第三方轉口的。據美方資料分析,中國的貨物只有20%直接運往美國,其餘80%是通過第三方轉口到美國的。貨物離開中國後在第三方增加的價值,顯然不應計算為中國的出口。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統計小組分析的結論是,這兩年中國出口貨物經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平均增值率高達40.7%,遠高於一般情況下的轉口增值率。一些主要轉口貨物,如玩具和針織服裝等,增值率甚至超過100%。1992年和1993年香港向美國轉口中國內地産品的增加值分別為52.3億美元和63億美元。美方將香港轉口增加值也統計成自中國的進口,從而大大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值。

  第二,美方的出口統計,因忽視轉口而低估了對中國的出口。根據中美商貿聯委會專家的分析,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統計中,經香港對中國的轉口只佔香港方面統計的四分之一左右。1992年和1993年經香港轉口的美國對中國出口額分別約有18億美元和23億美元未被計入美國對華出口總額中。

  第三,美國確定貨物原産地所採用的方法,導致雙方統計上的差異。對一般進口貨物原産地的判定,通常是根據進口商的申報。被判定原産地為中國的貨物被記錄為來自中國的進口,無論是否實際上由中間方出口,或者貨物在中間方是否有增加值。某些被美國記錄成自中國的進口,很有可能是應該記錄為自其它中間方進口的。雙方專家認識到,需要進一步對原産地的判定問題進行研究。

  不考慮按原産地原則統計帶來的誤差,僅因忽視轉口和轉口增加值這一因素,美國1992年和1993年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分別被高估大約70億美元和86億美元,即美國當年公佈的對華逆差平均被誇大了60%以上(見表二)。

  表二:轉口及香港轉口增加值導致美方高估對華貿易逆差(單位:億美元)



1992



1993



美公佈自華進口



257.3



315.4



香港轉口增加值



-52.3



-63



調整後美方進口



205



252.4



美公佈對華出口



74.2



87.7



經香港轉口美方與香港統計差額



18



23



調整後美方出口



92.2



110.7



美公佈對華逆差



183.1



227.7



調整後美方逆差



112.8



141.7



  資料來源:《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和投資工作組貿易統計小組工作報告》

  此外,美國因出口統計不完全而低估了對中國的出口值。1996年12月5日,美國商務部普查局官員在美國《商業日報》上指出,由於出口不像進口那樣能夠通過徵稅為政府帶來直接收入,所以美國出口統計可能漏掉了10%以上的記錄。據此推算,1992年和1993年美國對華出口統計可能分別漏掉10億美元以上。

  考慮到上述因素,1992年和1993年美方對華貿易逆差分別高估了約80億美元和96億美元,即平均高估70%左右。貿易統計小組只負責調查分析中美雙方公佈的貿易統計之間的差異,雙方的貿易統計方法並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美方對華貿易逆差高估的格局至今也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如按上述比例測算,1996年美方公佈的對華貿易逆差被高估了160億美元左右。

  近年來,美方統計的所謂對華鉅額貿易逆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統計技術方法上的缺陷,也有美國對華政策方面的因素。因此,依據美方的貿易統計來評價兩國間的貿易平衡狀況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説,美國對外貿易的長期逆差,是由自身深層次經濟因素決定的,不應把責任歸咎於其它國家。

三、按原産地統計難以真實反映中美貿易平衡狀況

  目前,中美雙方對外貿易統計都是按照原産地原則進行的。越來越多的國際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認為,目前國際通行的這種統計原則,存在著不合理性,特別是對於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的統計,往往存在較大誤差。這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被嚴重誇大、中美貿易平衡狀況被扭曲的實質所在。

  原産地統計是指進口貨物的國別要按其原産地,即商品的生産地、製造地或發生實質性改變的加工地進行統計。雖然原産地原則作為各國實施貿易管理的工具,在世界貿易發展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至今在國際多邊貿易協定的執行和各國貿易政策措施的實施中仍然被廣泛應用,但對如何判定貨物是否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至今沒有統一的實施細則。1973年,海關合作理事會制定《關於簡化和協調海關手續的國際公約》,其中有一個關於原産地規則的附約,但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可操作的規則。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制定了《原産地規則協議》,確定了協調各國非特惠制原産地規則的原則,並委託世界海關組織承擔協調規則技術標準的制訂工作,但至今仍未完成。由於缺乏國際統一的原産地規則,各國在制訂自己的原産地規則時,往往從本國需要出發,標準不一,寬嚴各異,在判定進口貨物原産地時往往存在隨意性。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原産地原則的局限性愈來愈清楚地暴露出來。過去國際貿易和投資數額不大,各國之間商品交換關係比較簡單,按原産地統計大致可以反映國與國之間的分工、貿易關係以及相應的利益格局。現在由於世界各國經濟貿易關係迅速發展,跨國投資日趨增加,國際貿易所交換的已經遠不是單個國家生産的産品,而是跨越國界的“世界性産品”。按現行原産地統計進出口貿易的辦法,顯然難以準確反映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大勢,甚至會扭曲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平衡狀況。

  近二三十年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更增加了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加工貿易是指一國從國外進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加工裝配後復出口的一種貿易方式。由於貨物在該國發生了實質性改變,按原産地統計,便將該國列為原産地國。但由於主要原材料、零部件來自進口,該國從中獲得的實際收益往往並不高。1996年9月22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的文章《芭比娃娃與世界經濟》中所舉的芭比娃娃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説明。這篇文章説,從中國進口的“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國的零售價為9.99美元,而從中國的進口價僅為2美元。在這2美元中,中國只獲得35美分的勞務費,其餘65美分用於進口原材料,1美元是運輸和管理費用。按原産地統計,將這2美元全部計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顯然是不合理的。

  中國自90年代以來外貿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加工貿易出口的擴大。1990年至1996年,中國出口總額從621億美元增加到1511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6%,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從254.2億美元增加到843.3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22.1%,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41%增加到55.8%,在對美出口中高達70%。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新加坡、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為降低生産成本和提高競爭能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或工序而發展起來的。其産品依賴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等傳統市場。按原産地原則統計,産品的出口國就從這些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了中國。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報告,從1987年到1995年,美國對新加坡、韓國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的貿易逆差,從340億美元減少到78億美元,同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8億美元增加到338億美元。這些數據反映了上述轉移過程,也説明美國對這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平衡關係,在總體上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近幾年,中國對美出口三分之二以上是經過香港地區轉口的。這些産品在香港的增值率遠高於在中國內地的增值率,香港實際獲利遠遠高於中國內地。如果把在香港增值較大的部分計為香港的出口,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就會相應減少,甚至成為逆差。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

  (一)在使用原産地統計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它的局限性,透過表面數字,認真分析各方在貿易中獲得的實際利益。這樣才有助於消除誤解,妥善解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

  (二)必須考慮國際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和國際投資、服務貿易等日益增長的趨勢,改進和完善貿易統計方法,使統計數字符合客觀實際,為世界各國間的互利合作和世界經濟貿易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是雙邊貿易平衡的主要障礙

  多年來,美國對中國採取歧視性出口管制政策。這是制約美國對中國出口,影響雙邊貿易平衡的主要障礙。

  人們看到,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逐步放鬆了對華出口管制,先後將中國劃入“P”組和“V”組。但是,在美國的政策規定和執行過程中,仍保留有許多歧視性規定,使中國未能真正享受到“V”組國家的待遇。1983年以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原巴黎統籌委員會成員國,開始考慮放寬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並於1985年9月形成簡化對中國出口審批程序的決議,但同時提出對出口到中國的所謂“受控商品”不能改變用戶和用途的要求。中國政府對此作出了積極反應。多年來,中國政府對“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的有關承諾一直持嚴肅認真態度,相應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效果是明顯的。對於中國政府出具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説明》,其它西方國家均予以承認並接受,只有美國仍持疑慮態度,要求中方對美國出口的所謂“受控商品”做這樣那樣的額外承諾,如提出對最終用戶實施許可前檢查及到貨後核實的要求,對出口許可證附帶各種苛刻條件,如24小時現場監控、隨時抽樣檢驗等,這些都是中國難以接受的。1994年3月,作為冷戰産物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宣佈解散,美國出口管制政策不能不作某些調整,但其對中國歧視性的出口管制政策基本沒有改變。

  我們注意到,80年代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有所放寬,雙邊經貿關係由此得到一定改善和發展。但是,90年代以來,美國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新的制裁措施,其中多項涉及出口管制,這給中美經貿關係造成了嚴重後果,中美貿易平衡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美方逐步由順差轉為逆差。這種損人而不利己的政策,很難説是明智的。

  美國對中國的歧視性出口管制政策,以及至今尚未解除的對華制裁措施,極大地限制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對美國在華進行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成為發展中美經貿合作關係的制約因素。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給中美經貿合作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給美國廠商帶來的損失,由以下事例可見一斑:

  ———早在80年代初期,中方企業曾與美國西屋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就購買秦山30萬千瓦、大亞灣90萬千瓦核電站設備進行過技術與商務談判,但由於美國政府出口管制而未果。《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是中美兩國政府于1985年簽訂的,中國方面隨即批准了這一協定,但美國國會在批准協定時附加許多先決條件,致使協定至今未能生效。當前,中國的核電行業正處於發展時期,核電站建設需要進口大批技術設備。美國核電廠商對參與中國核電站建設抱有濃厚興趣,但由於美國政府控制核能技術對中國出口而喪失了向中國出口的機會。

  ———80年代中期,中國計劃引進集成電路和程控交換機技術及設備,由於美國政府的限制,使美國出口商失去了幾十億美元的出口機會。最近幾年,中國仍希望從美國進口電子元器件及其生産檢測設備,美國政府的歧視性出口管制阻礙著美國企業向中國的出口。

  ———中國需要進口先進機床設備,給美國製造廠商帶來了良好的貿易機會。由於美國政府嚴格的出口管制,眾多美國公司正常的對華貿易活動難以開展。

  此類事例,不勝枚舉。美國政府歧視性的對中國出口管制政策,不僅使大量中國用戶對美國出口商失去合作機會,也使美國出口商喪失了貿易機會。據有關方面的分析,由於美國歧視性的出口管制,近幾年,每年美國要喪失對中國出口幾十億美元的貿易機會。美方一面強調對中國貿易逆差問題,一面又不放寬對中國出口管制,這是自相矛盾的。

  在美國政府繼續採取對中國歧視性出口管制政策的同時,其它工業發達國家政府相繼取消歧視性政策,而且向中國提供資本品進口的政府間金融支持,從而促進了對中國的出口。這無疑會提高其商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正因為如此,歐盟國家對中國貿易不僅沒有逆差,每年還有幾十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充分顯示了不同的對中國出口政策對雙方貿易平衡帶來的影響。

  中國政府希望美國政府能從發展雙邊貿易與經濟合作的長遠利益考慮,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放寬乃至取消現行歧視性的出口管制政策,為促進中美貿易平衡健康發展多做些有益的工作。這是解決中美貿易平衡問題的現實出路。

五、中美經濟貿易合作有著廣闊前景

  中美貿易的持續均衡發展,是兩國之間長期經濟貿易合作的需要。中國方面一直非常重視並採取積極措施擴大自美國進口。中國市場對美國的産品和服務是開放的。多年來,中國購買了大量的美國産品,美商在華投資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為美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在商品貿易方面,從1979年到1996年,中國累計購買美國小麥6947.6萬噸,共計116.2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小麥的最大買主;累計購買美國化肥4624.3萬噸,共計95.6億美元;累計購買美國飛機308架,共計87.2億美元。

  ———在來華投資方面,美商投資迅速增加。美國《幸福雜誌》提名的500家大企業中,目前在華有投資的已超過100家,分佈于眾多領域。

  ———在銀行與保險方面,美國已有5家銀行在中國開設了8家分行。在華開業的6家外國保險公司中有3家是美國公司,分別是由美國國際集團下屬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和美國美亞保險公司開設的。

  ———在航運服務方面,美國總統輪船(中國)公司和美國海陸輪船(中國)公司是最先在中國開業的外商獨資船務公司,目前這兩家公司已在中國擁有9家分公司。

  ———在商業零售方面,美國企業也進入了中國市場,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沃馬特公司。

  為了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中美雙方于1992年10月簽訂了《中美市場準入諒解備忘錄》。幾年來,中方切實履行了備忘錄規定的各項義務,並根據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例如,在動植物檢疫方面,中方在同美方專家共同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取消了對美華盛頓州蘋果、加利福尼亞州小麥的限制,並與美方簽署了有關豬、馬、犬及遺傳物質等方面的新的進口檢疫認定書。1994年4月,中美雙方就美華盛頓州櫻桃、愛達荷州和俄勒岡州有關品種蘋果進入中國市場的衛生檢疫條款達成了協議。這些都有利於中美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從現在到本世紀末,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在8%以上,下個世紀前十年增長率將保持7%以上,市場前景廣闊。以能源、交通建設為例,今後五年,中國將新增發電裝機容量8000萬千瓦,新建鐵路16000公里,高速公路2800公里,光纖通訊線路150000公里,新增電話交換機7000—8000萬門。中國將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從1978年到1996年,中國的進口貿易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1388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5.2%。從1997年到2000年,進口總額累計將超過7000億美元。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為世界貿易和投資提供廣闊的市場。美國商務部1994年就將中國列在世界“十大新興市場”之首,這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市場潛力的高度評價。中國市場是日益開放的,同時也是競爭激烈的。我們願意看到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有更多的競爭機會。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産品,這些産品不會對美國企業的生産構成競爭。美國《華盛頓郵報》1996年6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援引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的話説:“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玩具、鞋類等産品的確越來越多,但是這些工業在美國已經幾乎絕跡了”。1996年12月,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對美出口,大多産生於我們已不再生産任何産品的行業。中國勞動密集産品對美國出口,不僅不會影響美國的工業生産和就業,也不會影響美國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是對美國經濟結構的有益補充,有利於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涉外法律體系日益健全,貿易、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得到實施。在貿易體制透明度問題上,中國已經清理、公佈了全部原有內部管理文件,公開廢止了744件,並於1993年設立了《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告》,專門刊登對外經濟貿易管理法規。進一步放寬了進口限制,到1995年底中國已取消協議項下826個稅號商品的進口許可證和配額控制。近一年來,中國在涉外經濟體制和政策方面,又採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

  ———從1996年4月起,大幅度降低關稅,涉及4000多個稅號,平均關稅水平從35.3%降低至23%,並宣佈在2000年使總體關稅水平降至15%。

  ———採取積極步驟,分階段取消非關稅措施,非關稅措施涉及的産品已從1247種降至384種,並提出繼續取消的時間表。

  ———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使外資企業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受限制。

  ———國內商業、金融、保險、對外貿易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已經開始試驗實施。外國的一些企業和金融機構已進入這些領域的市場。在上海浦東一些外資銀行也已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

  2000年,中國將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統一規範的對外經濟體制,這將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工商界發展同中國的經濟貿易交流與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國際貿易中,基本原則是平等互利,各國追求各自的利益是正常的,出現一些摩擦和糾紛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關鍵在於要以冷靜而明智的態度正確對待和處理。中國一貫主張,對於雙邊和多邊經濟貿易關係中出現的摩擦和爭端,有關方面應當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通過友好協商謀求合理解決。中美關係經歷曲折,應該珍視中美貿易發展的主流,著眼于未來,以建設性的態度面對現實。採取盛氣淩人的態度,動輒以貿易制裁相威脅,提出對方難以接受的要求,甚至執行制裁措施,將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只會損害雙方的利益。

  擴大中美經濟貿易合作是中國方面真誠的願望,也是美國的利益所在。中美兩國政府有責任為雙邊經濟貿易的長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穩定的環境,切實改善雙邊經貿關係,為兩國貿易的發展和平衡奠定堅實基礎。我們歡迎美國工商企業界積極參與中國市場的平等競爭。我們希望美國政府採取切實有力的政策措施,促進中美經濟貿易的更大發展。

  我們高興地看到,1996年11月,江澤民主席與克林頓總統在菲律賓馬尼拉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期間舉行會晤,就發展全面、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中美商貿、經濟和科技等三個聯委會的相繼召開,以積極務實的態度推動了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加強了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相互諒解,為中美關係注入了新的活力。放眼未來,中國對中美經貿合作的發展抱有信心。中美兩國有充分的理由,共同努力,開創經貿關係新的良好前景,這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