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計劃生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一九九五年八月·北京
目 錄
前言
一、 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
二、 造福於民的社會事業
三、 國家指導與群眾自願相結合
四、 贏得人民的共識
五、 滿足育齡群眾生殖保健的需要
六、 在改革和發展中走向完善
七、 保障人權的正確選擇
結束語
前 言
人口過快增長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時間每過一分鐘,地球人口凈增160人。聯合國人口基金為此向國際社會敲響警鐘:如不立即採取堅決行動控制人口,保持消費與發展的平衡,世界人口在下世紀中葉將達到125億,人類也將無法得到持續發展。人口問題在全球範圍出現,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嚴重挑戰。象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的挑戰不僅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也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中國是怎樣迎接這一挑戰的?中國為什麼要作出計劃生育的戰略決策?在進行計劃生育過程中採取什麼政策和措施?效果又如何?我們將對此作出介紹和回答。
一、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
人口問題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關係中國現代化建設興衰成敗,關係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能否相互協調和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是從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出發所作出的必然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社會安定,生産發展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民安居樂業,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長,人口再生産進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類型。應該指出,這是當時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問題是中國也同當時的國際社會未對全球人口膨脹迅速作出反映一樣,錯過了在建國後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間解決人口過快增長問題的時機。
六十年代,中國進入了新中國建立後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從1962年至1972年,中國年平均出生人口2669萬,累計出生了3億。1969年中國人口突破了8億。從六十年代開始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鋻於這種情況,中國政府曾號召計劃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藥具。但是由於對人口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仍不夠深刻,政府沒有制定明確的人口政策,因此計劃生育沒有能夠在全國有效地推行。
從七十年代初開始,中國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決定在全國城鄉大力推行計劃生育,並將人口發展計劃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七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考慮中國國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點,揭示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必須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鄧小平在解決中國人口問題上主要的貢獻是,把人口問題放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中來考察和處理,明確提出中國的人口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重大政策。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作了明確規定,確立了計劃生育工作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1995年2月15日,中國總人口已達到12億。近幾年來,每年的出生人數都在2100萬左右,每年凈增人口1400萬左右。如此龐大的人口總量和年人口增長量,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底子薄、耕地少、經濟文化水平比較落後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來説,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中國人口過多的不利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困難,都與它有直接的關係。
中國廣袤領土上的適合人們居住和從事經濟活動的空間有限,人口分佈極不平衡。中國的平原和丘陵面積分別佔總土地面積的12.0%和9.9%,合計只有21.9%,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比例分別為18.8%、33.3%和26.0%,合計達78.1%。中國的不少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是不適宜人居住的。中國適宜居住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只佔47%;而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則佔53%。目前,中國94%的人口聚居在佔全國總面積46%的東部,特別是自然環境較好、經濟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國家統計局利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測算出,中國有20.3%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區。與之比較,世界平均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中國目前尚有7000萬貧困人口,其中大部分居住于地理環境比較惡劣的西部地區。顯而易見,人口的貧困與他們所處的生存條件較差有著密切的關係。除此之外,中國的人均林地、草地、淡水資源分別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民以食為天”,解決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對中國的巨大挑戰。目前,中國耕地面積只有國土的十分之一,與之比較,印度耕地雖佔國土的55%,人均耕地是中國的2倍;美國耕地雖只佔國土的20%,但人均耕地是中國的9倍。中國的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面臨最大的壓力,就是人口不斷增加,耕地不斷減少。中國同美國、印度都是世界上糧食生産大國,在耕地面積小于美國、印度的條件下,中國的糧食産量卻位居世界第一,糧食單産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由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幾乎相當於美國的5倍,人均糧食佔有量卻不足美國的四分之一。1993年,中國雖然糧食生産獲得豐收,但人均佔有量只有387.3公斤。預測表明,由於人口規模將繼續擴大,中國的人均糧食將長期維持在人均原糧不到400公斤的低水平上。如果中國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土地、森林和水資源等構成的巨大壓力,那麼未來幾十年後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將不可避免,這無疑會深深危及絕大多數中國人起碼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勞動力充裕固然有利於發展的一面,但在資金短缺、資源相對不足的條件下,解決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是相當困難的。目前,全國每年有近2000萬青年人進入勞動年齡,絕大部分人需要就業。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達到1.2億人,到2000年,農村剩餘勞動力將超過2億。雖然國家採取多種措施廣開就業門路,並已取得可喜成效,但還有相當多的人口處於待業或隱性失業狀態。只有在大力發展經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的同時,堅決控制人口增長,才能使勞動力增長和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儘管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民生産總值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由於人口多,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仍居世界後列,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國家積累相對減少,能夠用於教育、醫療、保健等社會事業的資金有限,要進一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口和貧困地區人口的素質,困難不少。
中國政府正是為了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保證當代及子孫後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而選擇了實行計劃生育這一戰略決策。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是中國20世紀下半葉及以後一項利在當代、功在韆鞦的正確決策。
二、造福於民的社會事業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為實行計劃生育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而實行計劃生育所取得的成就,又為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創造了有利的人口環境。
一、計劃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中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64年的15年間,中國人口從5億增加到7億,每增加1億人口平均需要7.5年的時間。從1964年到1974年,是中國人口高速增長的時間,10年內人口由7億增加到9億,每增加1億人口的時間縮短為5年;1973年,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計劃生育,從1973年到1995年2月,中國人口由9億增加到12億,每增加1億人口所需時間,又延長到7年左右。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雖然處於1949年後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29歲生育旺盛期的婦女人數平均每年超過1億人。如此龐大的生育人群,其生育潛力是巨大的。但是,由於中國現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方案和政策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育水平不斷下降,有效地抑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1994年與197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由33.43‰下降到17.70‰,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5.83‰下降到11.21‰,婦女總和生育率從5.81下降到2左右。目前,中國城市人口已基本實現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農村人口正處於這一轉變過程中。根據聯合國提供的資料,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已明顯低於世界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據有關專家推算,如果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至今仍保持七十年代初期的出生水平,現在中國人口很可能已經超過15億。20多年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創造了有利於改革開放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保障中國生存與發展的人口條件。
二、計劃生育促進了人民群眾婚姻、生育、家庭觀念的轉變。自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婚姻、生育、家庭觀念已經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觀念正在為越來越多的育齡群眾所擯棄;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男孩、女孩都一樣,建立幸福、美滿、和諧的小家庭,追求現代、科學、文化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不可阻遏的時代潮流。婦女早婚比例下降,平均初婚年齡提高。1992年,早于20周歲初婚婦女佔初婚婦女總數的比例下降到12.9%。1970年婦女平均初婚年齡為20.2歲;1993年為22.67歲,提高了2.47歲。家庭規模逐漸縮小,核心家庭正在成為當代中國家庭的主要形式。據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平均家庭規模為3.96人,比1971年的4.84人減少了0.88人。家庭規模縮小的主要原因是生育子女數量的減少。1993年與1970年相比,在當年出生的孩子中,一孩率、二孩率分別由20.7%和17.1%上升為61.3%和27.5%,多孩率則由62.2%下降到11.2%。到1994年,全國累計有4676萬對夫婦自願終身生育一個孩子,佔已婚育齡婦女總數的20.3%。在中國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條件下,家庭規模的縮小和撫養子女人數的減少,顯然大大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家務負擔,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質量。
三、計劃生育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力圖使人口增長速度大大低於國民生産總值的增長速度,從而逐步提高人均水平。近十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除了改革開放等因素外,也得益於計劃生育。1952年至1978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3.7倍,但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僅增長了1.8倍。1978年至1994年,中國在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做好計劃生育工作,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了3.2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了2.4倍。同期,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購買力的提高,中國消費品市場擴大了12.7倍,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年遞增17.2%。199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6053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有潛力的市場。與1978年相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增加9倍,平均每年遞增15.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加8倍,平均每年遞增14.8%。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由3.6平方米增加到7.5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加到20.8平方米。絕大多數家庭的吃、穿、用、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電視機、收錄機、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率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四、計劃生育促進了中國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的計劃生育,始終包含著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兩個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規模的同時,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事業。不斷提高人口素質。1949年以前,中國的人口死亡率高達20‰,七十年代末下降到7‰以下。1949年到1990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35歲上升到68.55歲,其中男性66.84,女性70.47歲,成為世界上平均預期壽命提高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衛生基礎設施已得到較大改善,全國平均每萬人醫院床位數從1970年的13.3張增加到1994年的23.6張,每萬人專業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970年的17.5人增長到1994年的35人。各種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國城鄉居民的營養狀況有了較大改善,平均每人每日攝取的熱量為2600千卡,蛋白質為75克,已達到和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婦幼保健事業不斷發展,目前中國城鄉已基本形成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服務網絡。1990年嬰兒死亡率已從建國前的200‰下降到35‰,孕産死亡率為94.7/10萬,新生兒計劃免疫率達到85%。人民在衛生和健康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標已經大大領先於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正在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政府把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94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已達2.7億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4%,青壯年的文盲率已降到7%,在佔全國人口91%的地區中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發達地區基本普及了初級中等教育。幼兒教育和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穩步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在校生達到844.6萬人,佔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56%。全國有2億多農民接受了各類文化知識教育和實用技術教育。
五、計劃生育進一步解放了婦女生産力有利於婦女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使婦女擺脫了婚後頻繁生育的狀況和繁重的家庭負擔,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婦女中蘊藏的社會生産力,使她們有更多的機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婦女經濟、社會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婦女就業率不斷提高,就業領域不斷擴大。到1992年底,中國女職工人數已達5600萬人,佔全部職工總數的38%,比1985年的4500萬人,增長24.1%。1979年至1988年,城鎮婦女就業增長率一直高於男性,年平均增長率為4.9%,比全國職工隊伍的年平均增長率高出1.27個百分點。中國婦女的絕大多數在農村,是中國農業生産和多种經營的主力軍。她們是實行計劃生育最主要的受益人口群體。1989年,中國在農村發起的“雙學雙比”(學文化、學技術,比成績、比貢獻)活動,吸引了1.2億農村婦女參加,其中9000多萬人接受了實用技術培訓,有1.5萬多人獲得省以上先進女能手稱號,51萬多人被評為農民技術員,出現了106.7萬個以婦女為主的科技示範戶。中國農村中約有4000萬婦女在鄉鎮企業就業,佔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47%。實行計劃生育使婦女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有利於提高婦女的文化素質。目前,中國城市成年女性平均上學年數是9.97年,其中高中及其以上者佔56.3%,初中33.3%,小學8.3%,文盲半文盲僅佔2.1%;而其母親一代高中以上者僅佔9.1%,初中11.1%,小學24.5%,文盲半文盲為55.3%。農村成年女性目前文化程度達到高中及其以上者為8.9%,初中26.6%,小學27.9%,文盲半文盲為36.6%;而其母親一代高中以上者僅佔0.5%,初中1.9%,小學9.0%,文盲半文盲高達88.6%。
六、計劃生育促進了中國農村消除貧困的進程。在中國的貧困地區,經濟、文化落後與過多生育往往互為因果。在貧困地區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中國政府進行扶貧開發,消除貧困的一項重要舉措。1978年以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沒有完全解決溫飽的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995年的7000萬人。中國政府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與計劃生育結合起來,使許多家庭從“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不良循環中解脫出來,收到了顯著效果。在已經脫貧的人口中,實行計劃生育的農戶往往佔有明顯的優勢。計劃生育在中國社會所産生的積極影響是廣泛而又深遠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計劃生育造福於民、惠及子孫後代的功效,必將進一步顯現出來。
三、國家指導與群眾自願相結合
中國地廣人多,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民族之間的差異較大,推行計劃生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中國政府根據國情制定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控制目標時,既考慮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國家的長遠利益,也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階層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意願與接受能力,把國家指導與群眾自願結合起來。
國家指導與群眾自願相結合,是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始終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中國計劃生育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國家指導主要表現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據國情民意並通過立法程序,制定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的政策法規;制定宏觀人口發展計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制定並實施人口與計劃生育方案,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條件,保證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的需要;通過向全民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為所有夫婦和個人提供生殖保健、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以滿足所有夫婦和個人合理安排家庭生育計劃的需求。
群眾自願主要表現在,所有夫婦和個人在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實行家庭生育計劃的權利得到保護和尊重。夫婦和個人在行使其生育權利時,要考慮到對國家和社區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家庭和每個成員的健康和幸福。夫婦和個人在獲得有效的信息、諮詢和服務的基礎上,根據其年齡、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經濟狀況,負責任地、有計劃地安排懷孕和生育,並選擇適宜的避孕節育方法,以生育健康的孩子,建立文明、幸福的家庭。
制定符合國情、體現分類指導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實行國家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農村中確有困難的夫婦間隔幾年以後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區或所在省決定。計劃生育政策在城鄉之間、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要求有所差別,即農村寬于城市,少數民族寬于漢族。各省(區、市)根據國家的政策,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並通過法律程序,形成地方性法規。
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是中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緩解嚴峻的人口形勢而作出的必要抉擇。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決不意味著實行“一孩化”,而是在鼓勵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同時,有計劃地安排確有困難的、要求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夫婦生育第二個孩子。在計劃生育起步較早的中國城鎮,由於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條件相對較好,因此,人們比較樂於接受小家庭模式,絕大多數育齡夫婦都響應政府的號召,自願只生育一個孩子。1990年,全國城鎮非農業人口的婦女總和生育率已降到1.2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5。農村婦女總和生育率為2.8。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質,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除西藏和人口稀少的民族地區外,中國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提倡計劃生育,具體政策由民族自治地區和有關省、自治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決定。一般是在農牧民中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對部分確有困難的農、牧民還可以放寬。建國以來,少數民族的人口增長速度不僅高於解放前,而且高於同期漢族的人口增長速度,總人口由1953年的3500萬增加到1990年的9132萬。在少數民族地區提倡實行計劃生育以後,從1982年至1990年,少數民族人口增長了35.81%,比同期漢族人口增長水平高2.27倍。
國家對西藏地區沒有提出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1985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西藏人口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始在藏族幹部、職工中提倡計劃生育,鼓勵一對夫婦自願有間隔地生育兩個孩子。而在廣大農、牧民群眾中主要是開展生育知識的宣傳教育,提倡優生優育,改善婦幼保健條件,為自願節育者提供避孕藥具和節育技術服務;對農、牧民生育子女人數,政策上從未作過任何限制。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西藏自治區的藏族人口為209.67萬,佔西藏總人口的95.48%。
中國鼓勵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夫婦在國家指導下自願選擇適宜的避孕措施和方法;對自願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家庭在生活、生産等許多方面給予優惠,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生産中的困難,創造條件使他們儘快致富。對多生育子女的家庭,則徵收一定數額的社會撫養費,這樣做既是對多生育子女行為的限制,也是多生育子女者給予社會的一種補償。徵收社會撫養費根據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進行。徵收的數額不得影響被徵收家庭的基本生活和維持生産經營的需要。所徵收的費用用於計劃生育事業。
實踐證明,中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注意照顧部分群眾的意願的接受能力,因此,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證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並取得成功。
四、贏得人民的共識
中國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傳統生育觀念,至今對人們的生育行為仍有著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中不少群眾的生育觀念和意願與國家控制人口增長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沒有人民的覺悟,計劃生育很難實施。為此,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開展宣傳教育,啟發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並積極創造有利於人們生育觀念轉變的經濟文化條件。
中國結合國情和人口形勢進行的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喚起了全社會對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各地普遍開展“算賬對比”活動,組織群眾對全國和本地區建國以來人口增長與人均耕地、人均糧食、人均收入以及教育、就業、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變化,多子女家庭與子女較少的家庭在生活等方面的差別,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好處,進行算賬對比,對於幫助群眾認清國情,自覺實行計劃生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1987年開始,中國實施了以農村為重點的普及人口與計劃生育基礎知識教育的計劃。目前,中國不少鄉村和街道,都建立了人口學校或婚育學校。不同年齡和婚育狀況的育齡人群,可以在這些學校裏,通過醫生、教師和幹部的授課或諮詢,在人口常識及生殖生理、避孕節育,婦幼保健等方面學得許多科學知識,從而更加自覺地實行計劃生育。例如,地處遼寧省北部山區、農業人口占80%的鐵嶺市,1987年到1991年,70多萬對育齡夫婦中有95%接受了教育。原來這個市每年出生人口中,早婚早育佔10%左右,因近親結婚、遺傳病、地方病等導致的出生缺陷率達15‰左右。實施教育後的1991年,早婚早育降到1%以下,出生缺陷率降到8‰以下。全市92%的育齡夫婦都主動採取了避孕措施。
各級幹部帶頭實行計劃生育,在全體人民中形成了極大的影響力。例如,江蘇省如東縣的5萬多名幹部、黨員,人人都能模範地執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他們的影響下,廣大群眾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自覺實行計劃生育。
活躍于各地的計劃生育協會在宣傳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計劃生育協會是由熱心於計劃生育的各界人士組成的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群眾團體。到目前到止,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絕大多數市、縣及基層,都建立了計劃生育協會,共有各級協會組織100多萬個,會員約8000萬名。會員與廣大的育齡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全國正在逐步形成一種以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為主的計劃生育工作局面。
中國除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出版、戲劇、音樂、曲藝以及各種學校進行宣傳教育外,還專門建立了遍及全國城鄉的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網絡。到八十年代後期,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陸續建立了地區性的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這些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共製作有關的電視、錄像片1600多部。其它各種形式宣傳品不計其數。到1994年,全國計劃生育系統已建立2所計劃生育管理幹部學院、8所中等專業學校及26所省級培訓中心。各市、縣、鄉普遍設立了含有宣傳教育功能的計劃生育服務站,居民、村民委員會均有計劃生育宣傳員。
中國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積極參加了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培訓和研究。中國人口學會、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等社團也在組織人口學者、文藝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參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通過宣傳教育,贏得億萬民眾的共識和自覺參與,是中國成功實行計劃生育的根本保證。
五、滿足育齡群眾生殖保健的需要
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堅持以避孕為主。為廣大育齡群眾提供計劃生育的信息、諮詢和服務,是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的重要措施。政府十分重視依靠科技進步,研究開發計劃生育、避孕節育的技術和方法,以滿足育齡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政府還在全國普遍建立了計劃生育、婦幼保健服務網絡,向廣大育齡群眾及時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計劃生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服務,保證了計劃生育事業的開展。
中國早在六十年代就開展了避孕節育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並在全國普遍推廣。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制定了計劃生育科技發展規劃,現已初步形成了佈局較為合理的計劃生育科研和避孕藥具生産體系。中國已經有了一個種類比較齊全,方法多樣,可供群眾自由選擇的避孕節育技術系列。中國的男性節育技術研究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的已被世界志願手術節育協會列為推廣技術。女性節育技術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中國避孕藥的研製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提高現有避孕藥具質量的同時,中國抓緊研製新的更為安全、高效、簡便、經濟的避孕藥具。為了滿足廣大育齡群眾對避孕藥具的需求,國家每年投資近2億元,組織40多家工廠生産各種避孕藥具。中國的避孕藥具供應已基本做到了自給。
為了保證廣大育齡群眾隨時隨地能夠得到所需要的服務,中國建立了遍及全國城鄉的由醫院、婦幼保健站和計劃生育服務站組成的計劃生育服務網絡。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堅持面向基層、深入農村、服務上門、方便群眾的原則,向育齡群眾提供指導、諮詢和服務,幫助他們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需要,選擇適宜的避孕節育方法。根據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提倡生了一個孩子的育齡婦女採用宮內節育器,生了兩個孩子的育齡夫婦一方做絕育手術,有利於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是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因此,比較容易為農村育齡夫婦所接受。對於不適宜或不願意採取這種措施的育齡夫婦,則指導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其它適合的避孕方法。目前,全國約有2億育齡夫婦採取了避孕措施,全國已婚育齡夫婦避孕率已達到80%左右。
從六十年代開始,中國一直實行避孕藥具免費發放和節育技術服務減免收費的政策。1988年,中國開始實行避孕藥具免費發放與市場零售相結合的體制,拓寬了供應渠道,既方便和滿足了群眾的需要,又提高了避孕藥具的使用效率。為了使群眾能夠及時得到避孕藥具,從省、市到鄉、村各級都有專門的機構或專人負責。
中國政府反對將人工流産作為計劃生育的手段加以提倡。國家允許需要人工流産婦女在安全、可靠的條件下做手術。隨著計劃生育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避孕節育措施的廣泛採用,很多地方的人工流産數呈下降趨勢。中國在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每年出生人口數與人工流産數之比保持在1:0.3左右,相當於目前世界各國的中等水平。
為了保障母嬰的健康,中國在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努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加強婦幼保健服務,提高了廣大婦女和兒童的健康水平,這對計劃生育起到了促進作用。中國已建成遍及全國城鄉的婦幼保健服務網絡。數千個婦幼保健機構廣泛開展婦女病普查防治、遺傳諮詢、婚前檢查、孕産期保健、新法接生、嬰幼兒保健等多種服務。中國許多地區的計劃生育部門為育齡夫婦開展了婚育系列保健服務活動。一些經濟落後地區雖然醫療衛生條件還比較差,但由於衛生和計劃生育部門組織服務人員主動上門為群眾服務,保護了婦女和兒童的健康,深受群眾的歡迎。
六、在改革和發展中走向完善
實踐證明,中國實施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方案取得了成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各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發展不平衡,許多地區的生育水平還不穩定,部分地區的人口出生率還比較高;大多數農村地區特別是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計劃生育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還有待改進和提高。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計劃生育工作又面臨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在人口素質、人口結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人口老齡化等。因此中國在人口與發展問題上,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同時也為計劃生育工作走向完善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中國政府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一方面對適合中國國情,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基本經驗要堅持並不斷地加以完善;另一方面在適應新的形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計劃生育工作的水平。必須堅決改變某些地方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突擊活動來推行計劃生育的做法,堅持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工作為主,為廣大育齡群眾提供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特別是要為廣大婦女提供生殖保健服務,保護婦女的身心健康。要把計劃生育的宣傳教育和管理寓于為群眾提供生産、生活和生育服務之中。為此,中國政府在1995年底制訂了《中國計劃生育工作綱要(1995—2000年)》,對計劃生育工作深入發展的任務、目標和原則、措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中國政府認為,人口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一個發展問題。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因此,中國堅持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作為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社會問題一同規劃和組織實施。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和科技、教育、衛生、社會福利事業和發展,對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和生育率的下降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這種作用更加明顯。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相互促進,使這些地區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貧困地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人口、糧食、生態、資源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活動,並把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總結歷史經驗和群眾創造的基礎上,提出在廣大農村要把計劃生育工作與發展經濟、幫助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建設文明幸福的家庭結合起來,通過為農民群眾提供生産、生活、生育方面的服務,首先幫助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儘快致富,並帶動更多的家庭少生、快富、奔小康。這種做法得到了各級政府、基層幹部和廣大群眾的熱情支持和衷心擁護。在較短的時間內,全國大多數省、區、市都逐步開展了這項工作。這樣做不僅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助於農民從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少生孩子的好處,逐步轉變生育觀念,提高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農村婦女不僅是這項活動的積極的參與者,也是主要的受益者。她們的生産力進一步得到了解放,勞動收入增加,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在婚姻生育方面也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
為了從根本上全面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必須採取綜合措施,包括大力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普及文化教育,發展醫療衛生和婦幼保健事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推進城市化的進程,提高婦女地位、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等。近年來,中國政府在這些方面都制定了規劃、政策和措施,為實行計劃生育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對於近年來出現的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趨勢,中國政府和全社會都十分重視,正在採取加強宣傳教育、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嚴禁在醫學需要之外採用技術性對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人工流産,以及完善出生申報和統計制度等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中國政府堅信,中國的計劃生育事業必將在改革和發展中不斷解決前進中出現的問題,逐步走向完善。
七、保障人權的正確選擇
中國政府在推行計劃生育的實踐中,既堅持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又充分考慮和遵守國際機構和組織制定的有關人口、計劃生育的原則及各項規定,逐步確立了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項權益的方針、政策及措施、方法,並使之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完善,從而更好地維護中華民族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在國際交往和合作中,充分尊重各國的主權,互不干涉內政,是中國一貫主張和堅持的原則立場。1994年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通過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指出,“制定和實施與人口有關的政策是每個國家的責任,應考慮到一國的經濟、社會、環境、條件的多樣性,充分地尊重該國人民各種不同的宗教和道德觀念、文化背景和哲學信仰,以及全世界人民對一個共同未來所擔負的共同而又有區別的責任。”各國只有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自主地確定其人口政策和人口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案與措施,才能有效地解決各自的人口問題。解決人口問題的國際合作,也應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本著相互理解、求同存異的態度進行,才能取得積極的成果。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模式各異、文化風俗和價值觀唸有別,又由於各國人口問題存在的程度或形式有所不同,各國在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案和力度上也會存在各種差異,這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中國不但從來不把自己在解決人口問題上的做法和觀點強加於人,而且一向理解並歡迎一向善意的批評和有益的建議。但是,有些人歪曲事實或不顧基本的事實,對中國的計劃生育事業妄加評論,指責其“違反人權”、“不人道”,甚至把他們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中國,以“保護人權”為藉口向中國施加壓力,干涉中國的內政,這是中國斷然不能接受的。任何此類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既背離了國際社會在人口領域確立的基本原則,又違背了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都是無益於中國計劃生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和世界人口的穩定的。
中國一向認為,人權概念是歷史發展的産物,同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同一個國家特定的歷史、文化和觀念密切相關。人權的實現與完善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作為公民各項權利之一的生育選擇權也同樣如此。
二十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世界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及其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日益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的關注。特別是在人口增長過快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與生存、發展的矛盾尤為突出。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遲滯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加上人口的壓力,使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與發達國家在人民福利和生活條件上的差距持續拉大,生活在貧困狀態下的人數有增無減。在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和控制人口的緊迫性之後,人們對生育及其相關權利的理解和主張,也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得更加充分和全面。1974年布加勒斯特國際人口會議通過的《世界人口行動計劃》提出,“個人的生殖行為同社會的需要和願望應該相互協調”。在肯定“所有夫婦和個人都享有負責地自由決定其子女人數和生育間隔以及為達此目的而獲得資料、教育與方法的基本人權”的同時,明確指出“夫婦和個人在行使這種權利時,應考慮他們現有的子女和將來的子女的需要,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1984年墨西哥城國際人口會議通過的《進一步執行世界人口行動計劃的建議》又強調指出,“任何對權利的承認同時也意味著責任”。夫婦和個人在行使生育選擇權,“應認真考慮他們自己的情況以及他們的決定對其子女和他們所生活的社區和社會的平衡發展有何影響”。“各國政府可以作出較多的努力去幫助其人民以負責的態度作出有關生育的決定。”1994年開羅國際人口和發展大會通過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又一次強調,生殖權利“承認所有夫婦和個人均享有自由、負責地決定生育次數、生育間隔和時間,並獲得這樣做的信息和方法基本權利,以及實現性和生殖健康方面最高標準的權利。”並指出“在行使這種權利時,他們應考慮到他們已有的和將來的子女的需要以及他們對社會所負的責任。促進所有人負責任地行使這些權利應成為政府和社區支持的生殖健康包括計劃生育方面政策和方案的基礎。”
中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正是本著國際社會確定的有關原則和人權要求進行的。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方案,體現了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這既與歷次國際人口會議確定的基本原則相吻合,又建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之間利益關係的基礎之上。在任何國家,權利和義務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而言的。沒有離開權利的義務,也沒有離開義務的權利。在社會的要求和個人的利益之間有衝突時,以某種方式來加以調解,這是各主權國家的政府都在做的事情。由於中國人口規模大,中國政府必須對公民的生育數量有所限制。對每一個公民來説,這是應盡的義務,因為這是為了全社會全民族共同的富強,而不是為了誰的私利。這是完全正當的,完全符合中國社會的道德觀念。脫離實際,抽象地、絕對地來談論公民權利和義務,不僅在中國站不住腳,在任何國家都是站不住腳的。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如果片面強調夫婦和個人的生育自由,而不同時確立人們在生育問題上對家庭、子女和社會利益應負的責任,只能導致盲目生育,人口無限膨脹,絕大多數人包括新生嬰兒利益都會受到嚴重損害。
應當看到,在中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落後地區和邊遠地區,一部分育齡夫婦的生育意願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要求有一定距離,在計劃生育工作中也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從根本上符合中國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且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注意照顧一部分群眾的實際困難和正當要求,堅決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因而計劃生育政策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認同。通過長期的實踐,中國人民從實際的利益中越來越感受到計劃生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越來越理解和支持這項事業。經過不懈的努力,包括吸取各國有益的經驗,中國計劃生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正在不斷提高,實際工作中的缺點和問題也在明顯減少。相信一切不抱偏見的人會尊重這個基本事實。
結束語
中國作為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國家,深知自己在穩定全球人口中所肩負的責任和應該發揮的重要作用。實行計劃生育,解決好中國的人口問題,不僅是對中國人民和子孫後代的幸福負責,也是對穩定全球人口應盡的義務。為了人類的共同利益,同時也是為了各國自身的利益,國際社會和各國應共同努力解決各國和世界的人口問題,以促進各國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自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首次召開國際人口會議至今,已經歷了21個春秋。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在執行《世界人口行動計劃》和《墨西哥城宣言》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有了進一步的下降。儘管如此,世界人口每年仍以約9000萬的規模增長著,到本世界末世界人口將達到62.5億,到2025年將達到84億,控制世界人口的任務依然緊迫而艱巨。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繼續與世界各國協調行動,通力合作,為貫徹落實《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穩定全球人口,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