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
教基二〔201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現就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課程改革意義重大。黨的十七大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意志和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承載著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到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突破難點、深入推進的新階段。深化課程改革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於確保每一個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了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帶動了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基本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課程體系,一大批全面體現德育要求、反映人類文明成果的教材深受廣大師生喜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到高度重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注重學生成長過程和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正在形成;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改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紮實基礎。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從總體上看,受相關制度、政策的制約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課程改革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各地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學校對於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的戰略地位認識不到位;學校辦學條件不足,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課程資源、專業支持力量等服務保障體系較為薄弱;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評價、管理制度不配套;課程教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堅定不移地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二、進一步明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
(四)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構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理念的、開放兼容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在總結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方案,給學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修訂各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中,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容,更加強化課程教材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經驗的緊密聯絡,更加突出時代性,增強適宜性,提升課程教材的現代化水平,突出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週期修訂制度,既保持課程教材的相對穩定性,又隨著社會科技發展而與時俱進。
(五)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堅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宗旨,把指導和規範學校全面落實課程方案,突破課程實施的薄弱環節作為重要任務。嚴格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指導學校結合實際制定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規劃,開設豐富多彩、高質量的選修課,保障學生有更多選擇課程的機會。加強對學生選課的指導,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個人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需要的課程。在達到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逐步提高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設置比例。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範管理和分類指導。
(六)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使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要以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組織教學。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科學應用,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學習能力。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實驗,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七)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加強誠信機制建設,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加強對中考改革的評估和指導,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建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各學科課程。深入推進高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的結果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積極推進教師和學校評價制度建設,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的科學發展。
(八)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在深化課程改革中的主力軍作用,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和任務。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改進培訓模式,組織開發以教學實際問題為核心、以優秀教學案例為載體的培訓課程,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力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促進教師的學習、研究和交流。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加大教師教育院校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使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基本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九)進一步加強教材使用管理。要根據國家教材選用的有關規定,嚴格規範教材選用程序,保證教材選用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提高選用教材的適宜性。探索建立教材選用評估制度,定期對教材選用情況進行評估。制定教材更換的管理辦法,保證教材使用的相對穩定性。堅決清理未經國家審查的國家課程的教材和未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查的地方課程的教材。加強對校本課程教學材料開發與使用的指導。
(十)大力推進農村地區課程改革。要把農村地區的課程改革作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要加大對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提供必要的辦學條件保障,保證農村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作用,為農村學校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網上培訓、教研、專業諮詢等服務。教研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促進農村學校建立多種形式的教研共同體和教學合作組織。積極支持開發符合農村實際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三、著力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保障機制建設
(十一)加強組織管理和統籌規劃。要把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心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整體規劃深化課程改革的目標和進程。積極協調各部門,共同研究制定深化課程改革的政策措施,統籌課程改革、教師培養培訓、高校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等相關工作,增強各項工作的協調性。加強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課程管理的能力建設,把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既要充分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的活力,又要按照教育規律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對各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督導評估,把課程改革成效作為評價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
(十二)健全服務支撐體系。各地要大力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其教學研究、指導和專業服務作用。完善教研工作機制,創新教研形式,建立直接服務學校的專業支持網絡。高校和其他專業機構要積極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驗項目研究,深入基層學校加強指導,努力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專業支持力量。要加大網絡優質課程資源的建設力度,特別要重視普通高中選修課程資源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優秀教學成果的互通共享。
(十三)建立激勵機制。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作為國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項目,設立專項經費予以支持。定期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評選、交流活動,及時推廣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對在課程改革中做出突出貢獻和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十四)強化條件保障。要在地方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條件保障。加大對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採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地解決好教師編制、新增課程教師配備、職務聘任等問題。要根據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及時補充、更新專用教室、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等。加強通用技術課程所需設施、設備建設,鼓勵與職業技術類學校資源共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