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公文公報>> 部門地方文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17日 09時54分   來源:安全監管總局網站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印發
安全生産科技“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安監總科技〔2011〕17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各省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各直屬事業單位、社團組織:
  《安全生産科技“十二五”規劃》已經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安全生産科技“十二五”規劃

  安全生産科技“十二五”規劃依據《安全生産“十二五”規劃》、《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産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以下簡稱《通知》)編制,是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加快安全生産科學技術進步,提升安全生産保障能力,支撐未來五年安全生産科技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安全生産科技現狀與需求
  (一)安全生産科技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工作,關心人民群眾安全與健康。“十一五”時期,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産方針,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工作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在研究院所、高校和廣大企業共同努力下,安全生産重大基礎理論研究有了新突破,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有了新進展,安全技術支撐平臺有了新增長,安全生産科技隊伍技術水平有了新提高。
  1.安全生産重大基礎理論研究有了新突破。
  依託國家基礎研究973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取得了煤與瓦斯突出的力學作用機理學説重大突破,為煤與瓦斯突出預測預報和儀器設備開發提供了重要基礎。研究揭示了煤礦採動影響區應力場、裂隙場和瓦斯流動場的形成特徵和分佈規律,為優化40大類煤礦瓦斯抽採方法、提高抽採效果和瓦斯事故防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2.安全生産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有了新進展。
  “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産領域11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涵蓋了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和應急救援等安全生産重點行業和領域。以防範重特大事故為主攻方向,以重大公益技術和産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為重點,在煤礦瓦斯、火災、頂板、水災重大災害防治,非煤礦山尾礦庫在線監測、帷幕注漿堵水隔障地壓監測與控制,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重大危險源定量風險評價、智慧監控等方面取得了61項先進技術成果,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用高新技術改善企業安全生産條件,推動安全生産科技整體上水平,在試驗、試點、示範的基礎上推動了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應用。
  3.安全生産技術支撐平臺有了新增長。
  “十一五”期間加大了安全生産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共建立了6大類安全生産科技支撐平臺,3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産重點試驗室,8大類60個安全生産技術示範工程,培育了一批先進典型和示範樣板,核準批復了170多家甲乙級安全檢測檢驗機構,提升了安全科技成果研發、試驗、檢測、孵化、生産、應用、推廣能力。安全技術支撐平臺和示範工程在落實《通知》提出的強制推行煤礦安全監測監控等六大安全避險系統和特種物品道路運輸專用車輛等衛星定位裝置,鼓勵推廣漁船防碰撞自動識別系統,大型尾礦庫全過程在線監控系統等工作中發揮出了積極作用。
  4.安全生産科技隊伍技術水平有了新提高。
  “十一五”期間,一方面積極發揮高校主力軍作用,加快了安全技術與工程專業學士、碩士、博士專業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安全科技,通過及時發佈安全科研項目指南,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通過安全生産科技成果評獎,激勵科技人員攻堅克難、創造佳績,增加了安全工程技術人員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機會。“十一五”期間高校共培養了15萬多名本科以上安全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其中碩士約5000名、博士生約1000名。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有百餘家共千余人次,使得安全生産科技研發隊伍不斷壯大、中青年科技骨幹迅速成長、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
  (二)安全生産科技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産科技不但對預防事故、保障安全生産有直接貢獻,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落後産能、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與黨和政府對安全生産工作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眾對儘快實現安全生産形勢根本好轉的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安全生産基礎理論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産發展需要。
  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與依賴日益加大,受資源環境影響,礦井開採深度不斷延伸,各種危險因素生成、演化與流動規律突變。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進園區後,一體化安全保障技術要求愈來愈高。生産製造設備和裝置成套大型化、生産自動化、決策智慧化,對安全監測監控傳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物聯網、雲計算超前感知系統,應急救援裝置大型、專業、配套和信息傳輸無域限、無時限、可視化、智庫系統建設等技術研究和攻關,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安全生産發展需要,安全生産基礎理論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亟待深化,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2.安全生産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
  安全生産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結合不緊密,成果轉化率低、安全産業化率低,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升級換代機制尚未建立,市場化運作活力不強。國家財政、金融、信貸、稅收、保險等手段尚未在安全生産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
  3.安全生産科技基礎相對較差。
  支撐安全生産科技研發的檢測檢驗、科學試驗、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相對滯後,安全生産科技基礎相對較差,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不完善,存在條塊分割,佈局不合理,配置不均衡,缺乏全社會共享機制等問題。
  4.安全生産科技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美國在公共安全領域依託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專業研究基地和生産科技創新體系,依靠高新技術進行綜合集成,每年投入約250億美元科研經費,企業自主研發的安全投入更不計其數。日本政府斥鉅資建設國家級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研究機構,僅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就擁有高級研究人員250余人,年度預算超過100億日元。我國安全生産科技投入與其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企業安全科研投入沒有硬性規定和制約措施,企業安全生産科技投入缺乏動力,安全生産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尚未真正形成。
  5.安全生産科技對提升安全監管監察能力支持較弱。
  安全生産科技在支撐安全監管監察,提升事前預防、事中檢查、事後應急救援和物證溯源能力不足,安全生産技術監督管理能力較弱,安全技術服務機構規模小、發展集聚度低,技術含量低、職能單一、服務功能不完善。
  6.安全生産技術標準尚不健全。
  隨著科學技術爆炸式發展,生産方式不斷變革,新形勢、新問題日趨複雜,老標準不適應,新標準跟不上,標準修訂不及時的矛盾日益彰顯,以安全技術標準引導、規範、提升、改造傳統産業生産方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三)安全生産科技需求。
  “十二五”時期是實現國務院提出到2020年我國安全生産形勢根本好轉任務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方面,有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生産力水平不斷提升,安全生産基礎不斷加強,全社會對安全生産重視程度普遍提高。挑戰方面,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實施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戰略不斷推進,經濟持續平穩高速發展,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産壓力加大,為實現科學發展、安全發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結構、保增長、促發展,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中,安全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將面臨新考驗。
  1.安全生産基礎理論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未來五年隨著礦井開採垂深逐步加大,重化工業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生産裝置的複雜性、危險性不斷加大,依循規律,科學指導,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斷降低事故總量,需要順應安全生産發展規律,強化安全生産基礎理論研究,深入探索事故因子流動演變發生發展規律,在危險辨識、預防、控制、救援和行為管理以及安全生産長效機制建設等理論方面有所突破,切實解決指導安全生産實踐的重大理論問題。
  2.安全生産關鍵性應用型技術研究。
  重大關鍵技術是“科技興安”的基石和原動力。加強關鍵性應用型技術研究,加快自主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安全生産控制力和事故防範能力,亟需在監測監控傳感器、物聯網、雲計算等方面加大開發與應用力度,做到提前感知、超前防範,早期化解風險,使安全生産科技水平與生産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3.安全生産科技基礎建設。
  安全生産科技基礎建設是安全科技發展的保障。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著力提升安全科技成果研發、試驗、檢測、孵化、生産、應用、推廣的能力,亟需加快科技研發基地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安全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和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應用示範工程建設,以及政産學研用一體化安全産業園建設,為安全生産科技研發奠定堅實基礎。
  4.安全生産監管監察和管理。
  規範科學的機制和方法是創新安全生産監管監察和管理、提升工作效能的保證。加強政府社會管理,提升安全監管監察效能,保障企業安全生産,亟需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監管監察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實現政府安全生産監督執法智慧化和企業安全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5.安全生産標準體系。
  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産標準是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的保障。改進生産工藝,提高安全技術裝備水平,規範企業安全生産管理,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亟需完善安全生産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安全生産技術標準建設,不斷提升安全生産標準化管理水平。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生産方針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工作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科技興安”戰略,強化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科技支撐、安全發展理念,完善安全生産科技工作體制機制,培育和創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産學研用相結合的安全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提升安全生産控制力和事故防範能力,為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總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發展思路。
  緊密結合安全生産工作實際,堅持安全生産長效機制建設方向,構建“政府組織領導、部門依法推動、科研院所和高校技術引領、企業自主發展”安全生産科技工作新格局,堅持把事故預防作為促進安全生産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作為促進安全生産重要支撐。大力整合安全生産科技優勢資源,推動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組建安全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加快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企業安全技術裝備升級,不斷推進安全科學技術進步。強化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增強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力爭在安全生産基礎理論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大型裝置研發、技術支撐平臺和示範工程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安全産業化建設及完善安全生産標準等方面有新發展,在提升安全生産保障能力方面有新建樹。
  (三)工作目標。
  1.圍繞安全生産長效機制、事故致因、危險辨識與評價、災害預防與控制、應急管理、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安全經濟、安全文化理論研究,力爭取得新突破。
  2.以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應急救援等重點行業領域為重點,開展重大事故與災害防治、職業危害預防、安全監測監控技術等研究,力爭取得100項創新性成果。
  3.建立20大類100個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獨具特色的安全技術示範工程(見附件1)。
  4.建立9大類100個安全生産科技支撐平臺,建立30個安全工程專業技術研發中心和50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發展和規範建設5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産重點實驗室。
  5.穩步推進大型企業安全科學技術進步,積極培育100家安全生産科技創新型中小示範企業。
  6.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安全裝備升級換代,開展安全生産100項先進適用技術和1000項新型實用産品的遴選工程,創建5個安全産業示範園。
  7. 加大安全生産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在科技項目研究中制訂安全生産技術標準不少於200個。
  8. 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安全監管監察和企業安全生産管理水平,力爭使安全監管監察和企業安全管理方法更加科學、手段更加完備。
  表一 “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産科技目標  

  

“十二五”時期

“十一五”基數

增長幅度

基礎理論研究

9

8

12.5%

創新技術成果

100

61

63.9%

創建示範工程

100

60

67%

打造支撐平臺

100

42

138%

創建研發中心

30

0

30

創建創新中心

50

0

50

培育安全生産重點實驗室

5

3

67%

遴選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

100

0

100

推廣新成果新技術

100

85

17.6%

推廣新型實用産品

1000

80

1150%

創建安全産業示範園

5

0

5

制訂安全技術標準

200

161

24%

  三、重點任務
  (一)重大基礎理論研究。
  以重大事故演化基礎理論研究為突破口,圍繞工礦商貿企業典型重大事故致災機理、演化過程、預防控制,揭示事故發生發展規律。重點開展煤礦重大煤岩動力災害監測預警地球物理響應規律研究,深部礦井煤與瓦斯突出機理及監測預警基礎研究,油品儲罐及硫鐵化合物自燃機理研究,以及融合社會學、安全經濟學、安全管理學、安全行為學、安全文化等理論,開展安全生産長效機制研究等,為安全監管監察和企業安全生産提供科學指導。
  (二)重大災害事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開展深部突出礦井瓦斯災害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深部礦井隱蔽災害探測與治理技術,煤礦安全感知關鍵技術與裝備,非煤礦山重大動力災害風險辨識與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化學品儲運安全保障及化工園區安全生産管控一體化技術與裝備,重大工業事故防控和救援技術與裝備,多功能低功耗無線探測傳感技術等一批提升我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産保障能力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三)安全避險、應急救援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以安全避險系統、應急救援關鍵技術與裝備、應急通訊信息可視化管理系統為重點,深化礦井六大安全避險系統研究,災區偵檢探測可視化、智慧化快速決策系統研究和應急救援模擬倣真與演練系統研究等。加快礦山大型機動救援技術裝備、礦井潛水救生裝備、單兵輕型集成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裝備、災區探測救援機器人、飛行偵測技術裝備、危險化學品快速堵漏設備、移動應急指揮救援集成裝備等研究,開發一批先進適用重大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
  (四)職業危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粉塵、毒物、噪聲、振動、高溫、高氣壓、低溫、低氣壓、輻射等典型職業危害理化特性,以防塵、防毒為重點,研究開發粉塵毒物作業場所集成高效在線全過程監測監控系統、便攜靈敏快速直讀的職業危害監測儀器設備、礦山新型濕噴作業機器人。開展典型職業危害控制和治理技術與裝備研究、深部礦井職業危害防治技術和信息處理集成裝備與高效降溫系統研究、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和器具研發等。
  (五)安全生産技術支撐平臺建設。
  建立門類相對齊全、領域廣泛、佈局合理的9大類100個技術支撐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培育和創建30個安全工程專業技術研發中心、50個安全技術創新中心、5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産重點實驗室,打造安全生産重大科技成果研發、試驗、檢測、孵化、生産、應用、推廣等功能完整的安全生産技術支撐鏈。引導、支持、鼓勵各地創建一批安全産業園,培育5個安全産業示範園,提高安全技術成果轉化率和産業化率。
  表二 9大類100個技術支撐平臺

科技成果研發平臺

30

科技成果孵化平臺

15

檢驗檢測與物證分析平臺

18

應急救援技術服務平臺

7

事故調查專家支持平臺

6

安全信息平臺

6

安全科普平臺

6

法規援助指導服務平臺

6

事故模擬倣真和物證溯源技術平臺

6

  (六)安全監管監察技術裝備與方法研究。
  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電子信息技術,開發智慧引導、智慧辨識、智慧執法、標準統一的安全監管監察執法系統。進一步加強安全監管監察信息化建設,改善執法人員技術裝備,加快安全生産信息互聯互通,為現場執法人員提供無域限、無時限、可視化、方便快捷的技術支持。研究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安全生産標準化管理體系和考核評價標準與方法,形成科學合理、規範有序、執行有力、考核有據、持續改進、安全高效的保障體系。
  (七)安全生産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加強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應急救援等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術標準建設,在重大科技項目研究中突出安全生産技術標準編制工作,厘清欠缺的標準,甄別不適應的標準,跟蹤國際前沿的標準,注重與國際先進的安全生産技術標準接軌,做到合理規劃、統籌部署、精心組織、認真編制。通過組織、規劃和引導,協調和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安全生産技術標準研究。
  四、重點項目
  緊緊圍繞安全生産工作實際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需求,突出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應急救援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産科技工作重點和難點,著力破解安全生産技術瓶頸制約,切實解決一批影響安全生産重大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安全生産重大技術裝備,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産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生産保障能力,力求到“十二五”末為實現安全生産形勢根本好轉打下堅實的安全生産科技基礎(重點研究項目見附件2)。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安全生産科技工作領導,用科學精神做好安全生産科技工作。
  成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産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安全生産科技工作領導,定期召開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研究安全生産科技重大問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把握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領導、支持和推進“科技興安”戰略,切實把安全生産科技工作落到實處。
  (二)完善安全生産科技發展經濟政策,加快推進安全生産科技成果轉化。
  充分用好現行高危行業安全費用提取使用政策、安全生産設備購置使用的普惠和特惠政策、安全生産專用設備生産製造納入國家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裝備製造業政策、煤層氣抽採稅收政策等。利用兩年修訂一次《安全生産設備所得稅優惠目錄》時機,擴大新技術、新産品稅收優惠範圍。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産科技發展投入政策、自主創新裝備增值稅即徵即返政策、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促進技術進步稅收激勵政策、知識産權質押等鼓勵創新金融政策、工傷保險事故預防資金使用政策、産業發展的土地優惠扶持政策等。拓展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等開展面向租賃公司融資領域,放開融資租賃準入門檻,支持企業採用融資租賃方式,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和安全生産裝備升級換代。
  (三)創造有利於安全生産科技發展條件,加大安全生産科技投入,促進安全生産科技事業發展。
  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組織好“十二五”重點科技項目遴選,爭取科技部門加大對安全生産科技研發工作支持力度。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年度中央預算投資安排意見和高新技術支持領域和範圍,開拓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安全生産科技支持領域。設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産科技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支持安全生産領域軟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工程建設、安全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等。研究建立國家、地方、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社會團體及民間資本等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大力拓寬安全生産科技投入渠道。研究制定企業安全生産科技投入政策,明確從企業銷售額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安全生産科技研發、生産和使用,強化企業安全生産科技投入主體責任。
  (四)加快安全生産科技資源融合,著力提升安全生産科技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
  運用行政和經濟的手段,充分發揮政産學研用多方積極性,鼓勵技術、人才、資本、産業向安全生産科技領域集聚,積極推進安全生産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加快安全生産科技從研發到應用全過程、多方位合作,引導和幫助其他行業領域前沿科技成果向安全生産領域轉化,建立安全生産科技資源互補、配置科學、信息共享、協調有序的合作攻關工作機制,加快提升安全生産科技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
  (五)加快人才培養,推進人才強安。
  以安全生産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指導,結合安全生産工作重點,充分運用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有利條件,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加快中青年安全生産科技人才和高、尖、專學科帶頭人培養,努力創造條件使中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一線工作實踐中鍛鍊成長,使高、尖、專人才在實踐中脫穎而出。努力完善安全生産科技人才培養工作機制,不斷加強安全生産科技成果交流和安全生産科技人才知識更新,滿足安全生産人才多樣化需求。努力營造人人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和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工作環境,打造一支富有生氣、充滿活力、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可持續發展的安全生産科技人才隊伍。
  (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安全生産科技前沿技術發展。
  採取多種形式拓展安全生産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積極尋求全球性、區域性、多邊和雙邊安全科學技術研究合作,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緊跟安全生産科技新發展、新潮流、新趨勢,加快提升安全生産科技研發和創新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積極參與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安全與健康國際公約、建議書起草編制工作,努力擴大我國參與安全生産國際事務影響力。
  (七)加大安全生産科技“十二五”規劃落實情況檢查與評估工作,確保規劃落實到位。
  加強規劃落實情況過程控制,依據規劃目標任務合理分解年度工作計劃,通過細化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強化監督檢查和執行情況評估等工作,狠抓落實,推進各項工作任務完成。完善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工作制度,始終把握與《安全生産“十二五”規劃》相協調,與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新任務相對接,既保證安全生産科技“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又注意統籌區域平衡發展,推進企業安全保障、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安全科技支撐、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應急救援、宣傳培訓“六大體系”建設,提高企業本質安全生産水平和事故防範、監察執法和群防群治、技術裝備安全保障、依法依規安全生産、事故救援和應急處置、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社會公眾自救互救“六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