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城市建設應當大力提升人文含量打造人文城市群落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6日   來源:文匯報

    ●城市的生活,需要有質量的“精神化生存”。人文城市注重歷史文化底蘊的生態性構建,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調化、生活藝術化成為城市顯性形態 

    ●一個城市內蘊性東西,不是立馬可以塑成的。人文城市須有一定要素和條件,特別是有較高的文化流通量 

    ●少了人文精神的滋潤,少了文化底蘊的支撐,城市外觀建設得再華麗,總是缺乏“根基”。我們的城市建設必須大力提升城市人文含量。這樣,在未來的五年中,中國就有望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城市群落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在總結“十五”經驗的基礎上,對“十一五”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它將對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並對未來15年中國的整體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十一五”規劃更為強調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和諧發展、人文發展的理念,必將對中國的城市形態特別是在整體上提升中國城市的人文品質,産生深遠影響。 

    人類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人類城市的演進史表明,城市發展建構龐大實體易,擁有真正的人文構造難。而擁有豐富的科教、人文構造的人文城市,卻是人類生存物理空間的高境界。在“科教興市”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更值得考量。 

    今天,不同的城市擁有不同的繽紛與華麗,卻不一定擁有應有的人文品質和人文情懷。從公元前800年古希臘出現成熟的雅典、斯巴達、科林斯和薩莫斯等城邦算起,人類城市發展至少已有2800年的歷史。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從20世紀初西方社會城市化開始積累至今,真正被公認擁有“人文城市”品質的,不過寥寥幾十座。 

    “器物城市”、“技術城市”都有其合理性,但今天我們的確需要跨入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城市”。城市的生活,需要有質量的“精神化生存”。人文城市注重歷史文化底蘊的生態性構建,人文化、人性化、自然化、情調化、生活藝術化成為城市顯性形態。生活是文化的,文化是生活的。經典的東西、傳統的歷史文化、大師、大師作品與人文精神,才是社會舞臺的真正主角。在生活的角度,人文城市是那種學習型城市、藝術型城市、風情型城市,也是那種典故性城市、戲劇性城市、音樂性城市、園林性城市、生態性城市。歸根到底,它是高品質人文浸潤的“人性化”城市。 

    一個城市的龐大的框架,可以在短期內搭建起來,可以迅速擴張,但是一個城市內蘊性東西,不是立馬可以塑成的。人文城市須有一定要素和條件,特別是有較高的文化流通量。比如有世界著名大學,有頻率高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有世界知名的文博事業和發達的會展業,有世界知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劇作家、音樂家、歷史學家。當今世界,真正有影響的世界城市(global city)如紐約、巴黎、法蘭克福、布魯塞爾、維也納等,都是人文城市。倫敦是大學城市,也是文學城市、戲劇城市。巴黎是服飾城市,也是文學城市。維也納是音樂城市,又是歷史文化城市。 

    城市發展的內質和形態之所以應以人文為上,是因為在城市空間中生存的,是“人”而非器物。人作為豐富多彩的生命個體,本質上是非數據化的,其表也“物”化,其根也“文”化。當今世界,人們越來越多地認同這樣的理念:人文構造、人文精神和文化品質,是一個城市的根基與靈魂。一個城市的現代化,除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完善、科學技術處於前沿地位外,還必須實現歷史文化在生活中重現度高、社會環境高度人文化、廣義上的文化的高覆蓋率(除理論研究、文學發展、高雅藝術、新聞出版、文博事業等外還有公共衛生、公民參與、社區自治、市民旨趣、城市精神等)、教育高度普及、人居環境形成獨特風貌、公眾活動發達,大眾行為方式科學化等。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2010年世博會這一主題,揭示出城市價值的真諦。文化是維繫現代化城市生存和提升的基本要素。文化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根本性特徵。文化展示著城市的價值品位和風貌,文化又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由此,城市的發展,不僅是一個經濟命題,更是一個人文命題;不僅有著其經濟邏輯,更有著其人文邏輯。在今天科教興國、科教興市背景下,一種稱得上是“出色”的城市發展,不僅僅是摩天大樓和五光十色的商圈,還得看其人文化、人性化指數,看其是否有助於良性發展人性。如果一個城市中只有很小的群體能欣賞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只有很少的群體能讀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魯迅,只有很少的人走進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只有很少的人懂得重視自己城市的人文資源和歷史底蘊,那麼這個城市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可能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現在各地“十一五”規劃制定工作已接近尾聲。圍繞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這兩大核心理念,各地在總結“十五”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發展戰略思路,其中對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質,越來越重視。現在就國內城市形貌來説發展相當快,其所缺的,主要是人文內容,而城市規劃所容易缺失的,主要是人文視野和人文情懷。據建設部發佈的信息,國內有200多個城市要建“國際化大都市”,從過去的城市規劃看,對人文建設一般都顧及較少,而把注意力放在人均GDP指標、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口岸進出口總額,還有如國際集裝箱吞吐量、城市規道交通公里數、生活垃圾無害化率上。無疑,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但總體上人文規劃相對滯後和薄弱。 

    問題在於,少了人文精神的滋潤,少了文化底蘊的支撐,城市外觀建設得再華麗(少了文化底蘊,甚至城市的形體建設也會變得膚淺),總是缺了東西,成為一種缺乏“根基”的存在狀態。國際社會衡量一座城市的發展水平,除了GDP指標,還倡導用HDR這個人文發展指標。在科教興國、科教興市的戰略實施中,我們的城市建設必須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理念,大力提升城市人文含量。城市除了經濟籌劃外,還需有切切實實、卓有遠見的文化運作,進行獨具創意的人文開掘、發散和創造。這樣,在未來的五年中,中國就有望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城市群落。 (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  秦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