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跨越式發展“中國標準” 掌握産業規則的話語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8日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我國VCD、彩電、手機、打火機等産品出口頻頻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為了使中國企業少受這類技術標準的“制約”之苦,“十五”期間,我國投資20億元人民幣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要技術標準研究”。經過3年多的努力,共研製出國際標準30多項、國家標準500多項。

    化被動為主動

    標準先行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鮮明特點,誰制定的標準為世界所認同,誰就掌握了産業遊戲規則的話語權。

    近年來,由於技術標準水平與經濟發展需要不相適應,我國對外貿易不得不經常被動地應付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阻礙。為了變“被動”為“主動”,科技部于2001年12月將“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列入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並提出了“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科技發展戰略。2002年,專項正式啟動。專項旨在全面提高我國技術標準研製水平,增強我國技術和産品的競爭力,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首次較系統地開展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及標準研究;另一方面,加大研製、轉化和採用國際標準的行動,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

    在12個“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惟有標準專項是基礎性科技建設項目,足見標準的重要性和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重視。標準專項採取了部門、地方聯合推動,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聯合攻關的新模式,共啟動了104項課題,其中包括研究性課題63項,涉及19個技術標準試點城市和22個技術標準試點企業,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

    豐碩的研製成果與效益

    標準專項是對我國標準化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首次整體研究,針對中國標準化存在的前瞻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問題,專項設立了9項政策戰略的研究課題,經過精心組織和深入研究,各項課題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我國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研究》和《國家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兩項重要課題以“打造適應市場的具有競爭力的中國標準”為發展目標,提出了近期和長遠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改革措施,以及新型國家技術標準體系框架設想。這些戰略性研究成果,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重點標準課題研究方面,高新技術領域關鍵技術標準研究等53項課題進展順利,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近10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研製工作。這些標準的實施已對我國産業發展産生良好效果,比如,能效標識技術標準研究課題已完成空調、冰箱等4項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定。據預測,這幾項標準的實施將能在5年內節電500億千瓦時,價值260億元,對推動節能工作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在國際標準化領域,以往由中國主導起草國際標準僅15項,這種被動局面將通過專項的實施得到較大改觀。專項共設立國際標準制定課題26項,目前完成2項,3項已進入最後投票階段,其他21項均處於國際標準制定的不同階段。這些國際標準的研製完成,將大大改變我國在國際標準化領域所處的弱勢地位,對我國相關産業發展産生積極影響,並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自主創新能力水漲船高

    在專項實施過程中,一系列技術創新使“中國標準”完成了跨越式發展,發生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專項的實施,還使我國在一些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企業技術研發聯盟是專項實施過程中技術創新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共同制定技術標準為紐帶,帶動一家或幾家企業為主導,形成企業技術研發聯盟,如AVS、閃聯、TD—SCDMA等,提升了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使其成為標準研製的主體。國家通過標準專項企業試點,加大了對企業自主研製技術標準的引導力度,激發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帶動了産業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

    標準專項也極大地豐富了“十五”期間我國科技領域實施的“人才、專利、技術標準”三大戰略的實質內涵。通過開展“技術標準與專利關聯關係”的前瞻性研究,探索了“技術標準”、“專利”的關聯發展途徑,為推動技術標準戰略和專利戰略的聯動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通過標準專項研究,形成了我國標準化活動完整的技術力量支撐。據統計,我國目前有200多個技術委員會和300個分技術委員會,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技術標準理論水平,熟悉政策與管理的標準戰略領域專家。

    標準專項研究、試點示範工作,吸引了經濟、科研、標準管理、企業等各界的廣泛參與。現在,社會各界對技術標準工作的認識更加深刻,全社會的標準意識得到了普遍提升。(記者 韓霽)

 
 
 相關鏈結
· “十五”期間我國高等學校自主創新成果顯著
· 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相結合 做強中國汽車産業
· 自主創新榜:中關村實現自主創新群體性突破
· 張曉強: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快發展高技術産業
·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實現自主創新的八個關注點
· 為自主創新鼓實勁:抑制重復引進 鼓勵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