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八大亮點解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記者李斌、李亞傑、吳晶晶)

邁向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綱領
——“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八大亮點解讀

  2月9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全文發佈。

  4萬多字的《規劃綱要》,站在歷史的新高度,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奮鬥目標,對我國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是未來15年指導我國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新華視點”記者就此“連線”採訪了一些權威人士,對《規劃綱要》的亮點進行解讀。 

  (亮點一)主線: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

  【規劃“原聲”】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産業、行業和地區,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現狀解析】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在許多領域仍然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産轎車僅佔10%;在醫藥研發領域,97%的化學藥品為仿製藥,醫療器械設備大量依賴進口……

  【熱線鏈結】徐冠華,科技部部長:

  《規劃綱要》最大的特點就是突出自主創新,並以此為主線貫通全篇。自主創新包括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從來不反對引進技術,但要反對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自主創新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對於我國未來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亮點二)突破口: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規劃“原聲”】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幅度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

  【現狀解析】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活動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被邊緣化。而今天在國際上展現國家競爭實力的恰恰是企業,國際上有6萬多家跨國企業,控制了世界技術轉移的90%、投資的80%。

  【熱線鏈結】白先宏,百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曾在科技部工作過15年。過去,我們一直較重視研究院所,這些院所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成果轉化難也困擾了我們20多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一些企業越來越有研發的願望和實力,我們就是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支持下才研製出國家一類新藥的。將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具有戰略意義。 

  (亮點三)投入:將形成穩定增長機制

  【規劃“原聲”】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現狀解析】2004年我國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歷史最高水平,為1966.3億元,佔GDP1.23%。雖然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但仍缺乏明確的科技投入戰略,科技投入總量不足,投入規模沒有形成穩定增長機制,投入結構不夠合理。

  【熱線鏈結】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建設創新型國家,除了利用國際資源、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外,科技投入必須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應確立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新方略,並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體現加大力度、適當超前、重點支持的方針。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在市場資源配置基礎上應實現合理分工和協調配合。此外還應激勵個人、非營利性機構、公益性社會團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民間資本投資研發活動的回報率。

  (亮點四)體制: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規劃“原聲”】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現狀解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仍存在若干阻礙創新的障礙,表現在宏觀決策與管理體制不順、調控不力;創新主體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自身人才集聚和研發能力薄弱;創新環境和條件存在很多制約因素;人才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創新文化還不適應發展需要。

  【熱線鏈結】孔德涌,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理事長:

  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列入中長期規劃,是我國首次系統地思考整個國家的創新活動,回答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必須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能力建設、環境優化等方面採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如何引導?一個是靠政府有形的手,一個是靠市場無形的手,這兩隻手配合得最好的時候,也就是國家創新體系運作得最好的時候。 

  (亮點五)人才:造就世界級專家

  【規劃“原聲”】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

  【現狀解析】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3200萬人,研發人員總數達105萬人,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但我國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和人才質量仍有待提升,特別是我國尚缺乏世界級的科學家。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所屬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我國參與領導層的科學家僅佔總數的2.26%。

  【熱線鏈結】楊星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黨委書記:

 我國人才隊伍基本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思想比較活躍,特別是40歲左右擔綱的骨幹人員視野比較開闊,但是科學大家很少,急需高水平技術人才。科技要跨越,人才必須跨越。要進一步優化氛圍,鼓勵創新。要人盡其才,杜絕人才浪費。有些科學家稍有成就就擔任管理職務,過早離開了實驗臺,就是浪費。科研機構要使人才國際化,也要有國際化人才。 

  (亮點六)機遇:全球資源更多為我所用

  【規劃“原聲”】必須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現狀解析】隨著科技全球化加快,科技競爭日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與此同時,全球化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國際大科學工程的深入開展,有利於我國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學習先進科技成就,分享研究開發資源和管理經驗。

  【熱線鏈結】高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更廣泛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競爭是大勢所趨。過去在對外科技交流合作上,國家缺少導向性扶持政策,比較側重於基礎研究,在與經濟發展關聯較大的很多學科領域做得不夠。要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一方面要側重三五年之內可能投入應用的,對産業發展有巨大推動力的領域;另一方面要有超前意識,關注幾十年之後國際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亮點七)科普:首次“寫”入規劃

  【規劃“原聲”】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

  【現狀解析】科技長遠發展離不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加強科技自主創新不僅依賴社會的物質保障,也需要較高的國民科學素質基礎和能夠激發創新的文化環境。我國科技産出率不高、重大創新成果匱乏、原始性創新難以涌現的現狀,除了受制于投入、條件和人才上的硬約束外,也缺乏創新文化的有效支撐。

  【熱線鏈結】王渝生,中國科技館館長:

  這是國家首次把科學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寫入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應遵循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發展的方針。要鼓勵保障公益性科普事業。要制定優惠政策,支持營利性的科普文化産業。  

  (亮點八)整合:國防科研將向民口開放

  【規劃“原聲”】改革軍民分離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軍民結合的新的科技管理體制。鼓勵軍口科研機構承擔民用科技任務;國防研究開發工作向民口科研機構和企業開放。

  【現狀解析】目前我國軍口和民口的研發體系相互割裂,技術研發一半以上重復。每年政府科技投入首先切成軍口、民口兩塊,造成科技投入不足和資金使用浪費低效並存。而發達國家軍民技術有85%的通用率,85%的專家直接或間接為國防服務。

  【熱線鏈結】胡軍輝,華中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副院長:

  世界上先進國家軍事實力的強大也是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過去我國在這方面比較封閉,軍工體系完全靠自己的人才、技術,資源有限。軍民科研體系更緊密結合,能使科技資源更有效配置,也有利於充分利用整個社會資源來保障國防安全。(完)

 
 
 相關鏈結
· 國務院發佈今後1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