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自主創新”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主旋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十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認真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日益提升。“自主創新”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主旋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正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從更快到更好,兩大戰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關鍵詞:

    “科教興國”———堅定不移的戰略,更加紮實的行動,第一生産力正日益發揮“第一”的作用。

    “人才強國”———變人口大國為人才強國,變人口壓力為人才優勢,全新的戰略將“人才資源”高舉到“第一資源”的位置。

    如果將國家的發展比作登山,那麼,新中國制定的每一個五年計劃就好比一級級臺階。“十五”開局,邁上九級臺階的中國已經有了新的、更高的位置,在世界各國的排位中,中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

    踏上第十級臺階,再舉步卻並不輕鬆。快速發展的背後,一些“拉後腿”的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日益嚴重;“瓶頸”問題開始顯現:一些産業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大量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科研開發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需要科技,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科技”。從“更快”走向“更好”,“十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將破解難題的著力點放在科技進步和創新,思考最多的是科學技術怎麼支撐、怎麼引領。

    “科教興國”繼續成為我國堅定不移的戰略,人們感受的是更加紮實的行動———

    國務院批准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在戰略高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電動汽車、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

    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被納入中央政府投資的重點,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等一批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相繼建設,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二期工程建設獲得專項支持,1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改造升級;

    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發電設備等一批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研製啟動;“十五”期間全國財政科技投入約490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兩倍多,年均增速為17.4%;

    ……

    扎紮實實的行動,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變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要公益性技術研究強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得到強化,産學研結合更加緊密……“第一生産力”正日益發揮其“第一”的作用。

    “治國興邦,人才為先”;“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著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同時,“十五”時期,黨中央進一步吹響了“人才強國”的號角。

    2002年,黨中央下發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和《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對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進行部署。2003年12月,隨著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的召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的出臺,新一屆黨中央奏響了“人才強國”的新樂章。

    觀念一變天地寬。在沉重的“人口大國”背後,人們看到的是“人才強國”的希望;在巨大的“人口壓力”面前,人們關注的是前所未有的“人才優勢”。“十五”期間,積極投資人力資源開發,培養大批具有現代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財富,使中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大國,逐漸成為全黨全國上下的共識和自覺行動。伴隨著人才強國戰略的不斷深化,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新局面初現端倪。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日漸清晰

    關鍵詞:

    “自主創新能力”———從處處“受制於人”到要“緊握髮展的主動權”,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走向科學發展的中國正日益顯示其競爭力。

    “國家創新體系”———從科研院所扛大旗,到企業唱主角,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輪廓日漸清晰。

    提到“中國製造”,人們曾經充滿自豪。但是,當生産一隻售價為幾十美元的外國品牌鼠標,卻只能賺幾美元;生産一台個人計算機卻只能“賺一捆大蔥的錢”時,“中國製造”帶給國人更多的是壓力。“沒有創新的發展是難以持續的,僅靠低附加值的産品出口成不了貿易強國,靠較低技術的産業基礎也成不了經濟強國。”

    科學無國界,而科技卻是為國家服務的。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市場換不來的,是花錢買不到的。技術設備上去了,創新能力並不一定隨之改變。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從“十五”開始,“自主創新”的內涵不斷充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知識産權保護……“自主創新”帶來的不僅是觀念的更新,措施的科學,更是發展模式的質變,自主創新正日益成為科學發展的主旋律。

    回首“十五”,我們感受到的是國家科技事業的顯著進步,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

    從2001年2月開始,先後有9人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連續多年空缺後,反映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技術發明一等獎相繼問世。

    2003年10月,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門檻極高的“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成員。而從神舟五號的“一人一天”到神舟六號的“多人多天”,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這一巨大跨越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通過科技界協同攻關,“十五”時期的12個重大科技專項取得了2000多項重大研究成果,形成了700多項國家標準和上千項自主知識産權,在一些長期受制於人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

    隨著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十五”期間,我國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由我國科學家負責牽頭,16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實驗室參加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已經啟動,開創了中國科學家領銜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的先河。在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和歐洲導航衛星系統“伽利略”計劃等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中國正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國家創新體系的輪廓變得清晰起來。長期以來,科研院所一直是創新的主體,“十五”時期,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由科研院所“扛大旗”的局面正悄然發生改變。如今,以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國家知識創新體系,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正在逐漸形成。在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投入中,企業投入已佔到60%以上。一批依靠自主創新獲得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正在崛起,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大的動作是勾畫“創新型國家”的美麗藍圖。“十五”期間,全國科技界及其他領域大量的優秀人才匯集在一起,經過廣泛調查諮詢,反復深入研究,充分科學論證,最終形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為我們展現了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行動指南。

    自主創新正讓中國的發展納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而走上科學發展的中國正日益強大。(廖文根)

    編輯點評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十五”期間,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家發展上不斷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盤點“十五”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重視自己的不足: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比例低,發明專利少,科技成果轉化滯後,拔尖人才比較缺乏,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隨著《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發佈,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規劃綱要》的第一年,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任務光榮而艱巨。

 
 
 相關鏈結
· 重慶:“軍民結合”走上技術創新的成功之路
·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 2005年中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凸現“三大亮點”
· 自主創新必須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
· 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對廣東企業自主創新進行調研
· 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