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財政金融健康發展良性互動(財經訪談)
——訪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
2月9日,“財政、金融管理與開發性金融論壇”在上海召開。如何化解財政和金融風險?怎樣提高融資效率?成為與會者熱烈探討的話題。近幾年,國家開發銀行不斷探索開發性金融的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財政金融相互促進、有效合作、互利共贏的局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該行行長陳元。
記者: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能否支撐這一持續高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財政金融是否健康強健。您怎麼看?
陳元:確實如此。財政和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相輔相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財政和金融處於社會再生産的不同環節,職能分工各有不同,但一直密切配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這兩者的健康安全問題往往相互交織,處理不當,不僅影響著融資的效率,甚至可能造成經濟社會的劇烈動蕩。因此,實現健康的財政、健康的金融以及兩者良性互動,已成為各國經濟安全甚至政治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駕馭市場能力的重要體現。
記者:當前我國融資格局具有“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即信貸融資佔據融資的主導地位,規模遠遠大於財政融資和證券融資。況且信貸規模雖大,但不良資産不少,這種融資格局下,財政金融保持健康運行恐怕有很大難度。
陳元:是的。2005年中國銀行業存差資金達到9萬億元,是2000年的3.7倍。儘管如此,由於商業信貸的逐利性,大量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仍然得不到商業金融的支持,還主要靠財政資金。而我國財政資金十分有限,難以滿足“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資本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證券融資佔當年總投資的比重不到1%,還無法滿足重大項目建設的籌資需要。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信貸主導的融資格局還難以改變。在這種融資格局中,關鍵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重新配置、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促進財政、金融的協調配合、良性互動,通過建設健康的企業、健康的財政、健康的金融,進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進一步講,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融資問題,實質上是我國市場缺損、體制機制落後等深層次問題的反映。在大量經濟社會發展領域中出現“融資失血”,缺少完整的信用鏈和融資鏈支撐,市場建設、制度建設是一個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改善經濟社會發展融資環境的根本出路,就在於進行市場建設、信用建設、制度建設。否則,就好似在沙灘中建樓閣,經不起風吹草動,容易大起大落。
記者:制度建設和市場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開發性金融在運作中是如何建設市場,促進健康金融與健康財政良性互動的?
陳元:開發銀行具有獨特的融資優勢,我們把這種融資優勢和政府的組織優勢結合起來,服務於政府的目標和職能,充分發揮出政府的高能量,就能把政府、金融、市場和企業等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建市場,這既是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也是國際慣例。目前開行與省級地方政府的合作覆蓋面達到了94%,與政府有關部門、大型企業集團的合作也在逐步擴大。
去年初,開行承諾貸款40.8億元,支持遼寧省棚戶區改造,幫助城市低收入者改善住房條件。有了這筆啟動資金,拆除棚戶區面積將達962萬平方米,涉及30.8萬戶、100.4萬城市貧困人口。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社會效果良好。這是在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開行資金進入,緩解了財政的難題,起到了配合和支持的作用。開行與政府合作的實踐充分表明,健康金融與健康財政具有良性的互動作用,兩者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能夠形成合力,可以産生明顯的放大作用,對加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記者:在財政資金無法解決的困難領域,開行怎樣才能規避風險,不依靠財政還款來保證資産質量,實現銀政雙贏呢?
陳元:開發性金融的進入不是盲目的,是在支持地方政府做好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針對政府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主動彌補地方政府的融資缺口,在綜合考察地方可支配財力、財政收入增長率、建設支出佔比等因素的基礎上,實行大額貸款承諾,搭建資金平臺,利用綜合收益還貸。同時,培育市場資金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促進資金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合理有效配置和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對資金平臺即貸款企業進行治理結構、法人、現金流和信用建設,使其成為獨立承擔責任的市場主體。有了合格的市場主體,就有了市場建設和運作的基礎和能力,可以把社會分散的資源、機構整合起來,以市場的方式完成政府的目標,增加稅收,提高財政能力,償還銀行貸款。(富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