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重視環境教育動員全社會依法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7日   來源:經濟日報

    “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和具體措施。這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全社會環境意識明顯提高。但我們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針對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的突出問題,“十一五”規劃綱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目標,規劃了一批節能重點工程、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工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重點工程。認真落實這些任務和措施,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主動選擇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反對盲目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積極倡導綠色消費與合理消費;必須拋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能源技術,加快建立環境友好的科技體系。不僅如此,我們還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大力宣傳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依法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的共識轉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加強環境教育,一是要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倡導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深化對“人與自然和諧”的認識。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與自然和諧”的哲理和經驗。例如,道家哲學強調人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依存關係。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過程中,也創造並總結了很多關於人與自然協調共處的做法和經驗。例如,我國早就有不用大網捕魚的古訓。二是要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和文化氛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新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對傳統的人與自然關係理解的理性回歸和科學選擇。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就是要提倡適度、公平、綠色消費,反對和限制浪費性與不利於環保的消費。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

    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城市、機關、企業、家庭、個人都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形成講求節約、注重環保的社會風尚。

    加強環境教育,從根本上説是要通過各種積極手段,樹立全新的人人有權保護環境的公眾意識。要讓公眾成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有關環境質量、環境管理和企業環境行為的信息要實行公開化制度,建立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渠道和機制,對於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建設項目或專項規劃,應當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推進環境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在環境教育中,還要把環境道德教育、環境經濟意識、環境法制意識、環境科學意識等有機結合起來,使環境友好的文化更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去。要加強輿論引導和監督,抓好環保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社會教育和崗位培訓,切實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環境意識。(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符紹強 林奕希)

 
 
 相關鏈結
· "十一五"河北環境保護實施六大工程 總投資440億
· 祝光耀會見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日本專家組一行
· 馬玉祥委員建議對擾民服務業設環境保護前置許可
· 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監察部令第10號)
· 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20日起施行
· 國務院發佈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