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從繼承性教育向創新型教育轉變,這種變化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勞動的複雜程度和創造性質。傳統的經驗型、技術型和半專業化的教師已難擔此重任。因此,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便成為歷史的必然,這就不可避免地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得中小學教師教育在新舊兩種模式對立中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
新時期教育培養目標與傳統的培養活動方式矛盾突出。新時期教師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研究型教師,這勢必採用以問題研究為中心的參與和反思的培養活動方式。而目前的教育教學實踐仍難走出傳統培養活動方式的窠臼,依然採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活動形式,培訓者處於支配地位,受訓者處於被動地位”的以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為中心的被動接受方式。這嚴重制約著新時期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阻礙了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搭建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改變教育實踐與教研相脫離的現狀,就須加強大學、教研機構與中小學的合作,在一些中小學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促進資深教育專家走向教學一線,親臨指導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和研修,使新理論、新方法儘早應用於教學實踐;同時,通過合作,努力促進中小學教師分析、反思、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使反思、參與和實踐基礎上的培養活動方式真正變成現實,確保中小學教師變成真正的研究者,從根本上形成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以實現在教學實踐中終身的、連續的專業化發展。
明確培養層次和服務對象,推行分層次分類別培養中小學教師計劃和農村小學教師專項培養計劃。根據“中學教師應在綜合的基礎上尋求學科專業的精深和可持續發展,而小學教師應立足於綜合併在廣延性、匯通性和統整性上形成專業優勢”的特點,切實區分中、小學教師教育,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結構,使中小學教師由不同的培養機構採用不同的培養方式進行分別培養。(全國政協委員 龐巨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