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長三角“十一五”規劃中四大亮點凸顯發展新格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6日電(記者蔡國兆、胡作華、裴文彬) 上海力圖形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框架,取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階段性進展;浙江提出全省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江蘇要以省為單位達到四大類18項指標的目標值,總體上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水平。

    長三角三省市“十一五”規劃根據省情、市情,各有不同的安排,但其中亦不乏共同的“亮點”。

    亮點一:步伐穩健——預期經濟增速較“十五”實際增長有所調低

    “十一五”期間,上海年均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9%以上,浙江在9%左右,江蘇則要求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三省市地區生産總值預期將達到1.5萬億元、2萬億元和2.9萬億元。

    “十五”期間,上海生産總值年均增長達11.5%,浙江、江蘇年均增長均為12.8%。三省市提出的“十一五”經濟增長目標均低於“十五”實際增長率。有關專家指出,在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制約因素和不可預見因素較多的條件下,提出的預期目標留有一定餘地,有利於為深化改革提供較為寬鬆的環境,有利於為調整優化結構創造更大的空間,有利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亮點二:默契加深——高度關注區域協調合作與區域一體化

    原本屬於地理概念的“長江三角洲”,在“十一五”期間將日漸成為要素共享、合作有序的經濟實體。

    三省市分別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不約而同地將長三角一體化作為增強發展動力的新引擎。上海提出加強區域交通、能源、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的合作,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完善區域合作交流機制,促進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整體競爭力提升。

    浙江表示要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主動接軌上海,推動滬浙蘇三省市的交通互聯、産業互補、要素共享、環境共保,逐步實現人才、信息、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江蘇省在規劃中強調,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是進一步整合區域要素的契機,應該進一步協調區域內市場競爭規則,形成統一開放的區域共同市場。

    亮點三:抓手趨同——産業升級換代成重要目標

    長三角經濟在經歷十餘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進入了一個調整、升級的區間。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長三角主要依靠投資擴張、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長三角産業亟待重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主創新、現代服務業等正在成為“十一五”長三角産業重構的關鍵詞。

    上海提出轉變城市發展模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産業結構升級優化的中心環節,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單位生産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浙江力推産業集群化發展,要求全面實施環杭州灣、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産業帶發展規劃,並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的戰略地位,推進高技術産業等關鍵領域的重點突破。

    江蘇在“十一五”期間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有21個高新技術産業重大科技研發與産業化項目將付諸實施,旨在“人才強省”的“三大工程”、“四項計劃”也將加速推進。

    亮點四:目標提升——超越GDP,民眾安康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

    富民、平安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民眾的生活安康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政府視野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三省市“十一五”規劃對公共安全均有明確安排:蘇浙提出“平安浙江”“平安江蘇”,上海強調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在富民方面,三省市“十一五”規劃也有明確説法:上海要求實現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實現各類社會保障基本全覆蓋;浙江預期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9000元;江蘇提出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7500元,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上升至40%左右。(完)

 

 
 
 相關鏈結
· 長三角地區大力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
· 長三角16城市綜合競爭力評價榜單出爐 上海居首
· 長三角城市群綜合競爭力(2005年版)評價報告面世
· 長三角六城市企業創新研發投入佔全國五分之一強
· 南京統計局發佈長三角城市企業創新能力比較結果
· 溫州等7城市加入長三角城鎮群規劃 目前已達23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