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訪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副司長:農業節水任重道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8日   來源:經濟日報

    □由於人增、水減、地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特別是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只能依靠提高有效灌溉面積比例、提高灌溉保證率,所需水量只能通過節水挖潛解決。

    □我國並不缺“土地”,而是缺“耕地”,北方許多地區有水就可使“土地”變為“耕地”,而無水時“耕地”也將不能耕種。

    □在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時,只有通過節水灌溉建設,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缺水問題已成為危及世界糧食安全、人類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重大問題。世界各國在探尋解決之道時都不約而同地將重點放在了農業上,農業節水發展已經引發了一場以節水、高效為核心的技術革命。

    日前,《經濟日報》連續推出了3篇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節水農業的調查報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農業節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怎樣的地位,當前取得哪些成績,還面臨什麼困難,這都成為讀者關心的問題。為此,記者走訪了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副司長李遠華。

    農業節水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戰略

    記者: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關注農業節水,近幾年來有多位中央領導考察節水型農業,要求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節水,一個技術性的話題為什麼上升到這樣的高度?

    李遠華: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國水資源時空間分佈不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有量達84%,而耕地僅佔全國1/3;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耕地佔全國2/3,水資源僅佔全國的16%。黃淮海平原耕地面積佔全國的39%,人口占35%,而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7.2%。目前,全國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鎮缺水200億立方米,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平均每年由於乾旱缺水損失糧食400億公斤以上,2000年嚴重乾旱減産糧食達600億公斤。

    記者:有一個説法,農業節水是關係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具有緊迫性。

    李遠華:是的。目前,我國每年用水總量約550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70%,主要消耗于灌溉用水。但是我國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5%左右,算一筆賬,如果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同時灌溉水分生産率也提高10%~15%,可減少灌溉用水量約600億~800億立方米。用水大戶是農業,而節水潛力最大的也是農業。

    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是緩解農業和經濟社會用水矛盾的根本途徑。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糧食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由於人增、水減、地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特別是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只能依靠提高有效灌溉面積比例、提高灌溉保證率,從而提高單産和復種指數,而所需水量只能通過節水挖潛解決。事實上,我國並不缺“土地”,而是缺“耕地”,北方許多地區有水就可使“土地”變為“耕地”;反之,無水時“耕地”也將不能耕。由於農業用水總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在水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只有通過節水灌溉建設,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近幾年,我國“因水致貧”、“因水返貧”現象日益突出。對於乾旱山區,通過興建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等雨水集流工程,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改善灌排條件、提高灌溉保證率,從而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是“生産發展”的基礎;發展節水灌溉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和推進農業的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和産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助於“生活寬裕”;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善農村水土環境,有利於“村容整潔”;通過推進以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為主的群管組織建設,實現水價制定、水費計收的公開與透明,細化量水與水費核算單元,可以避免爭水搶水、避免水事糾紛,有利於“鄉風文明”和鄉村“管理民主”。因此,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通過發展節水灌溉,除緩解農業用水緊缺狀況外,還支持了生態環境用水。

    農業用水零增長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現在全國農業節水的實施現狀如何?

    李遠華: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8.48億畝,節水灌溉工程面積3.22億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中的2.95億畝達到節水灌溉工程面積標準,非耕地上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約為0.25億畝。在耕地上節水灌溉工程面積中,渠道防滲14454.1萬畝,低壓管灌9933.3萬畝,噴灌4184.2萬畝,微灌931.7萬畝。其中,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膜下滴灌佔500多萬畝。目前,全國有效灌溉面積上節水灌溉工程面積比例為34.8%,全國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45%。

    記者:農業用水是大頭,但在零增長條件下滿足農業發展需求是不容易的。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效?

    李遠華: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與效益。在灌溉用水總量基本不增加的情況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1995年的7.56億畝發展到2005年的8.48億畝。通過這些節水農業工程的實施,全國已經形成了200多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有效緩解了全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二是提高了糧食安全和其他農産品供給的保證程度。“九五”以來,在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不增加的情況下,為近1億畝新增灌溉面積提供了水源,為此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400多億公斤;使近3億畝灌溉農田的灌溉保證率得到提高,灌溉質量與效益得到提升,單位灌溉面積上的産出效益顯著提高,全國糧食生産能力由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3200億公斤增加到約4700億公斤。三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使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得以適時適量的灌溉,推動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種植業生産從以糧食為主兼顧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逐步發展為適應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糧、經、飼”三元結構。四是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和區域水土環境,使土地的潛在效益得到提升,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轉變,推進了農業的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和産業化生産,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和産業化進程。同時也為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創造了條件。五是優化配置水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十五”期間通過發展節水灌溉,形成年節水能力約200億立方米,除用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用水外,灌溉節水量約25%提供生態用水,約15%支持工業及城鎮生活用水,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及生態環境效益。六是帶動了節水灌溉設備産業發展,拉動國內需求。1996年以來,全國生産節水灌溉設備和材料的廠家已從過去的幾十家發展到現在的200多家,年銷售額達到50多億元,增加了城市職工就業,吸納了部分農村勞動力,帶動了節水設備的産業化。

    發展農業節水一項複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

    記者:這些成果使我們看到了農業節水的巨大潛力。要在全國進一步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遠華:主要應在資金和政策兩方面進行扶持。例如資金方面,國家和地方應該加大節水灌溉工程的投資力度。目前,國家對節水灌溉的投入主要以骨幹工程為主,田間配套工程主要靠農民自籌,而農民收入低,農民投入節水灌溉建設的能力非常有限。

    從政策上看,節水農業涉及國民經濟的很多部門和行業,需要有相關的政策來建立一個完善的運行機制。目前投入分散、重復建設現象還比較突出。同時,對於節水技術的研發,農民節水技術的培訓等這些服務保障體系都需要制定有關的政策法規來保障實施。

    記者:發展節水農業是我國的戰略性決策。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更好地促進發展?

    李遠華: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上努力:一是統籌規劃。根據不同地區水土資源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節水潛力統籌安排全國節水灌溉項目,協調各地區、各行業用水需求。二是突出重點。優先發展糧食主産區、嚴重缺水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的節水灌溉,將重點放在現有灌區,特別是大中型灌區。三是科技創新。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證,做到方案最優化;要積極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也要注重經濟實用技術與方法的應用;加快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建立適合國情的節水灌溉設備研製、開發、生産和推廣應用體系。四是因地制宜。找準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效率與效益的關鍵環節,講求實效。五是政府主導。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水利的投入力度,協調節水灌溉的行為主體(農民)與受益主體(社會)的利益關係。六是完善機制。努力建立節水灌溉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建立有效的節水激勵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有效工作機制;形成廣泛的用水戶參與機制;形成節水灌溉科技成果快速走向田間的應用機制。

    一些農村農業灌溉水利用率低,造成産量低,影響農民增收。(記者 康守永 實習生 俞秋)

 
 
 相關鏈結
· 我自主開發農業節水技術獲突破 節水85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