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千方百計減輕災害損失 努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訪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建
記者 董峻
今年以來,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密度大、程度深、影響重。乾旱、颱風、洪澇、低溫凍害和病蟲害發生危害都是歷史上少有的,對農業生産造成了嚴重影響。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建1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目前秋糧生産已進入關鍵時期,自然災害和重大病蟲害發生形勢依然嚴峻,防災抗災救災任務十分繁重。各級農業部門正在把農業防災抗災救災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減輕災害損失,努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范小建説,今年災害發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自然災害和重大病蟲害疊加發生,小麥條銹病、蝗蟲、水稻螟蟲、稻飛虱等重大病蟲害在部分地區嚴重發生,特別是受颱風影響,最近長江中下游及江南稻區的稻飛虱大發生,發生範圍和程度歷史罕見。內蒙古近期又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發生時間最早、受災範圍最廣的霜凍。
從今年災害的影響和損失看,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災損失糧食較多。截至8月底,全國因各種自然災害損失糧食810多億斤,已超過2004年(610億斤)和2005年(690億斤)全年損失的水平。二是養殖業遭受重創。因颱風、洪澇等自然災害死亡家畜127萬頭、家禽2100多萬隻,倒塌畜禽圈舍570多萬平方米。漁業受災面積550萬畝,損失水産品120多萬噸,特別是8號超強颱風造成漁民重大人員傷亡。三是給農民增收帶來較大困難。自然災害的影響進一步加大了農民增收的難度。因災農業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億元,農民人均損失超過100元。
范小建説,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有關部門分工協作,團結配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堅強有力,統一指揮,果斷處置,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頑強拼搏,積極投入抗災自救。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把災害損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防災抗災救災的部署和要求,切實履行職責,確保農業防災抗災救災的領導責任到位、思想認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物資保障到位。
范小建介紹説,農業部防災抗災救災的主要職責是,及時收集、整理和反映農業旱、澇等災情信息;指導農業防汛抗旱和災後農業救災、生産恢復及農墾系統、鄉鎮企業、漁業的防洪安全;指導災區調整農業結構、推廣應用旱作農業節水技術和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參與農業生産救災資金分配和管理,負責國家救災備荒種子、飼草、動物防疫物資儲備、調劑和管理。按照上述職責,農業部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在主汛期、動植物疫病和草原火災易發期,農業部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災害發生動態,做到了重大災情隨時上報,一般災情半月一報。今年以來,根據各地農業自然災害發生情況,農業部先後啟動了13次三級和四級應急響應,及時發佈了小麥條銹病、水稻螟蟲、蝗蟲等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和防控預案。
農業部多次召開防汛抗旱領導小組會議、部常務會議和部黨組會議,專題研究部署農業防災抗災救災工作。從防控效果看,自然災害損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小麥條銹病防治實現了把災害損失控制在3%以內的目標,蝗蟲防治基本實現了“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的目標,目前水稻産區的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也得到初步控制;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面,認真搞好免疫和災後消毒工作,有效防止了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暴發和流行。
農業部主要領導和分管副部長多次深入災區第一線,查看災情、指導農業抗災救災工作。先後派出由司局級領導帶隊的26個抗災救災工作組,及時組織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果樹專家指導組,分赴重災區和糧食主産區,幫助和指導地方搞好災後生産恢復工作。
截至目前,農業部已協商財政部向湖南、福建、重慶、四川、江西等10個重災省(區、市)下撥農業生産救災資金7500萬元。認真做好救災備荒種子調劑調運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和地方搞好種子、種苗、化肥、農藥、獸藥、柴油等農業生産資料的供應。同時,整合現有項目,並將有關項目資金向重災區傾斜。
范小建強調,現在距秋糧大面積收穫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可能還會遇到早霜、寒露風、乾旱、秋澇、颱風等多種自然災害,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也正處於高發期,農業防災抗災救災形勢依然嚴峻。各級農業部門將繼續保持清醒頭腦,牢固樹立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的思想,狠抓各項措施落實,努力實現今年糧食生産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目標。同時,為彌補今年災害造成的損失,農業部將及早部署安排好秋冬種工作,為明年夏糧生産開好局,打好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