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9月23日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辦的首屆“哈博·首都高校博士生創新論壇”上作了演講,據悉,該論壇旨在通過學術界知名學者,高校博士生之間的對話和溝通,共同探討經濟轉型背景下的創新與發展。本屆論壇有16所高校80多位博士圍繞“經濟轉型背景下的創新與發展”主題遞交了論文。會後,就當前宏觀經濟中的熱點問題,蕭灼基接受了記者專訪。
是否正常看幾個條件
問: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達10.9%,國內外輿論對我國經濟形勢議論較多,有人認為我國經濟已經過熱,需要加以抑制,您是怎麼看待當前宏觀形勢的?
蕭灼基: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過熱,不是近日才出現的。2003年底,所謂“經濟過熱”的議論已經十分流行。我認為衡量經濟增長是否正常,有幾個主要條件:一是經濟波動幅度是否適當,有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二是主要經濟指標是否相互匹配,有沒有出現嚴重失調;三是金融市場運行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重大波動和支付危機;四是市場與企業活動是否合理,有沒有出現超常或緊張現象等等。綜觀我國近年來,經濟運行平穩快速增長,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基本匹配,金融市場活躍,市場與企業活動正常,宏觀經濟運行良好,不存在“過熱”問題。
增長較快但運行正常
問:您認為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基本正常,根據是什麼?
蕭灼基:2003年以來,我國GDP每年平均增長10%,2005年增長10.2%,今年上半年增長10.9%,處在新一輪經濟週期的快速增長階段。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第一年,雖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運行正常,各項指標互相匹配,沒有出現嚴重失衡現象。
第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出口需求旺盛。需求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增長的條件下,經濟快速增長不僅滿足了市場的需要,而且擴大了就業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國家稅收,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二,消費價格平穩,企業經濟效益提高幅度較大。上半年消費價格平均上升1.3%,各類消費量供給充足,企業經濟效益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月份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5.5%;上半年中央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6.8%,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6%。
第三,投資品供給較充裕,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有了很大緩解。上半年,煤炭供應和電力供應大大增加,全國五大發電企業完成發電量增長12.5%;生産天然氣增長26.7%;成品油産量、鋼材産量、貨物運輸能力和運輸量都有所提高。投資品供給充足,生産能力增強,為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第四,金融調控適當,運行總體平穩。今年以來,央行通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調控工具,控制貨幣信貸過快投放,優化貸款結構,解決銀行流動性過剩,取得了明顯成果。
第五,財政收入增加,國家財力增強。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也大大增長22%。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達36000億元,增長20%;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又增長,預計全年將超過40000億元。國家財力增強了,就能拿出更多資金投資公共産品,扶助弱勢群體,縮小收入差距,穩定社會經濟。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第一年,開局良好,運行正常。
快速增長是必然的
問:您認為我國當前經濟增長幅度較高的原因是什麼?是偶然性還是必然性,短期性還是長期性?
蕭灼基:經濟增長的幅度每年不可能相同,總有一定的升降,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是必然的、長期的,因為我國存在著促進經濟增長的客觀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是:一是投資品供給充裕。經過多年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我國原材料、燃料、運輸、港口等投資品供給已有很大發展,鋼産量每年已達3.5億噸,運輸能力也已大大增加,為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二是資金供給充裕。我國原來是資金十分緊缺的國家,但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資金來源多元化,資金供給相對富裕。2005年居民儲蓄存款達15萬億元,各種金融機構存差達10萬億元,資金狀況已大為改觀。三是我國消費結構正在轉型,新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城鄉居民基尼系數下降,住房、汽車、通訊、旅遊、休閒、保健等消費迅速上升,規模擴大,消費需求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四是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多年經濟增長都達到了兩位數。東部地區的發展不僅增加了全國發展的總量和速度,而且對其他地區有著示範作用。五是經濟全球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加入WTO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高速增長,2005年達14223億美元,2006年預計將達160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使我們能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國外市場。因此,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有著良好的國內外條件。
六大問題需高度重視
問:您認為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蕭灼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既有表層的,也有深層的;既有暫時的,也有長期的;既有供給的,也有需求的;既有市場的,也有政策的;既有經濟的,也有社會的等等。從當前經濟方面來看,有幾個主要問題值得我們十分重視:一是由於産業結構調整緩慢,單位增加值能源、原材料消耗過度,嚴重制約經濟持續發展;二是固定資産投資幅度過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産能過剩的項目盲目擴張;三是進出口貿易不平衡,順差大幅攀升,2006年順差可能達到1300億美元,同比上升30%,外匯儲備大幅上升,外匯佔款大幅增加,造成很大壓力;四是就業崗位不分,實際失業人數有所增加;五是社會誠信缺損,市場活動不規範;六是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較大,社會穩定存在很大的隱患等。這些問題必須在今後的發展中逐步解決。(羅 嵐 沈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