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 以科技創新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1日   來源:求是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科技創新 以科技創新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 路甬祥

    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舉措,強調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進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我國科技界要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事業,以科技創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全面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

    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而要實現科技創新,則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此,科技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全面理解、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我國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

    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社會關於發展思想的最新成果。縱觀人類文明史,在人類社會生産力的不同發展階段,出現了不同的發展觀念。農業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發展思想。17世紀近代科學的形成與發展、18世紀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産力發展,導致生産關係的革命性變革,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形成了以追求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理念。20世紀中葉,基於對兩次世界大戰歷史浩劫的反思,以及對不可再生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認識,人類社會開始更加關注發展的代際公平、國際公平和人際公平,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世紀末期以來,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知識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戰略資源,成為引領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導力量,創新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科學發展觀充分吸收了人類社會關於發展的優秀思想成果,更加強調發展要以人為本、惠及全體人民,經濟社會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科學發展觀無疑是人類社會關於發展思想的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不僅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的問題,同時也回答了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體現了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豐富和提升了發展的價值標準。科學發展觀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科學認識和統籌處理發展問題,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促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可承受的程度,正確處理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國內與國外、當前與長遠、人與自然的關係,注重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關心貧困地區與困難群眾,實現發展的均衡、健康、協調。

    二、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技創新必須堅持創新為民,著眼于最廣大人民的健康、安全、富裕與幸福,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展科研工作,使創新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讓科學造福全人類。科技創新必須堅持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愛國奉獻、誠信合作、和諧奮進的創新環境,充分發揮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依靠創新人才做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創造一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科技創新必須立足創新實踐,遵循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凝聚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優秀科技管理人才和具有敬業服務精神與職業素養的高技能人才,建設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流動有序、動態優化的宏大科技創新隊伍。

    科技創新必須堅持重點跨越與持續發展。我國的科技發展不能跟在他人之後亦步亦趨、跟蹤模倣,而應選擇重點、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發展,進而實現持續發展。要從認知客觀世界本質出發提出科學問題,把握世界科技整體發展態勢,確定戰略重點,優化科技佈局,鼓勵學科交叉,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要加強對我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領域的前瞻部署,合理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從學科領域方向、研究力量區域佈局和基礎研究、高技術創新與應用開發上,形成支撐我國持續發展需要的科技佈局。要著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産學研緊密結合,在重要産業或産業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跨越發展。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佔領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科技與産業制高點。

    科技創新必須引領未來發展並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産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科學技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生存發展環境,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支撐。科技實力已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因此,科學技術應當而且必須走在前面。從科技創新到形成社會財富增值,要經歷自由探索、定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産品研發、生産工藝創制、市場營銷和規模産業化等諸多環節。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仲介和風險投資機構等單元在上述環節中各具不同的職能,從而形成完整和有機聯絡的科技創新社會價值鏈。各單元必須擯棄自我封閉、自我循環、自我增值、自我評價,積極加強相互聯絡,實行聯合與合作,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以科技創新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科技創新不斷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科技創新不斷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新興的工藝和産業、新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類創造和共享物質與知識資源的基礎,是不斷增強和諧社會物質基礎永不枯竭的動力。

    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主要包括發展先進製造與集成技術、新材料技術及産業共性技術,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與先進材料技術,加快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發展低成本、高可靠的信息化體系及相應的技術和基礎設施,支撐我國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強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規避或突破技術壁壘,防範貿易風險,使我國經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逐步佔據有利地位,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增強我國社會的物質基礎。

    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主要包括發展與綠色過程和環境友好工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全球競爭條件下科學利用資源和能源的技術、可使生態環境短期改善的綜合治理技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發展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可替代能源技術,化解我國能源壓力,逐步實現向可持續發展能源體系的過渡;以資源高效綜合利用為重點,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節水技術及相關共性技術,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安全、高效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和提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科技創新不斷充實和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基礎及技術支撐

    通過科技創新,認知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艱巨任務。要深刻認識自然規律,系統認識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系統認識我國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和變化趨勢,自覺而及時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系統認識經濟社會複雜系統的演化調控規律,為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資源環境科技要更重視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更關注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生態系統持續管理及環境健康,更關注地球系統整體行為及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優先發展環境技術與地表、深層、海洋等資源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技術,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提高對我國資源、環境、氣候、災害動態監測預測能力及其與經濟、社會互動系統的分析能力。

    通過科技創新,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技術支撐。科技創新可以為我們全面、系統、深入地認識國情提供理論和方法,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要綜合運用科技創新産生的科學理論、分析方法、預測手段和信息處理能力,系統認識與分析資源、環境、城鄉、區域、人口、社會組織等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為推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在重大疾病防治、創新藥物研製、公共衛生和營養科技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發展信息化社會管理技術,為現代社會公共管理提供新的科技手段。為建立社會態勢分析與預警系統提供科技支持,維護社會穩定。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技術與過程技術,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加強事關信息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國民安全和生態安全的科技基礎,全面提高國家安全的科技保障能力。

    通過科技創新,更新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表明,重大科學技術創新往往引發認識論的革命。認識論的更新必然導致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的革新,並在經濟、社會、軍事等廣泛領域引發變革。進化論不僅科學解釋了物種起源與演化,改變了亞裏士多德以來的生物分類系統和神創論,同時還拓展了人類社會對競爭與發展的認識,成為近代西方打破神學束縛的重要思想基礎。系統論改變了近代科學注重還原論的認識觀念,成為處理複雜系統、解釋自然系統的有力工具,也逐步發展成為分析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要充分把握重大科技創新對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作用,主動迎接或推動經濟、社會、軍事等領域的變革,並在變革中保持社會的總體和諧與進步。

    (三)科技創新不斷豐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科技創新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科技創新活動是最具時代特徵的創造活動,創新是科學技術的本質,是衡量科技活動的主要價值標準。科技創新不斷産生新發現、新發明、新方法、新知識、新思想、新工具、新手段,不斷強化人們的競爭意識,激發人們不斷創造、進取,推動經濟社會進步,並對社會其他領域的創新活動起輻射和示範作用。科技創新實踐不斷培養造就充滿創造活力的高素質群體,使之成為社會眾多領域創新活動的骨幹和中堅,使全社會更具創造活力。

    科技創新昇華人的精神境界。科技創新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不斷拓寬人的視野、深化人的認識、昇華人的精神境界。對物質世界本質和結構的探索,成為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科學基礎,影響著人的世界觀。對生命起源及其演化規律的探索,特別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進步,不斷深化人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命觀、倫理觀。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系統的探索,成為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因素,影響著人類的發展觀。科技創新所蘊涵的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尊重實踐、堅持理性質疑、鼓勵競爭合作等科學精神,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廣泛傳播,能夠培養人們創新的興趣,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公民的科學素養。

    科技創新促進形成激勵創新、競爭合作、和諧共進的文化氛圍。要在全社會進一步倡導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氣,大力提倡敢於改革創新、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良好社會環境。要加強科學傳播工作,增強全社會對科技的理解,了解科技創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我國科技界要牢固樹立以創新為民為宗旨、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科技價值觀,增強追求卓越、自主創新的自信心和勇氣,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創新氛圍,倡導嚴肅認真的學術批評,鼓勵協力創新的團隊精神,建立競爭向上的發展理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而共同努力。

 
 
 相關鏈結
· 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 科技部召開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座談會
· 全國信息産業科技創新會議召開 黃菊作重要批示
· 教育部部長:我國大學科技創新亟待解決四大問題
·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就高校科技創新接受記者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