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面對日趨活躍的外資在華並購 我們應該怎麼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16日   來源:人民日報

    外資在華並購日趨活躍,對盤活存量資産、優化産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轉變增長方式等有著積極作用。然而,正如其他經濟行為一樣,並購在其擴展中也是機遇與風險並存,若應對不當,難免帶來一些問題,造成負面影響。這就亟需政府和企業雙管齊下,防患未然,努力趨利避險,善於為我所用,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依法規範 實現有序並購

    商務部等六部委出臺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近日正式實施,其對並購境內企業類別、行業、控股比例等所設的門檻,最為引人注目。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王曉紅認為,運用完善的法律細則來調控外資行為,是維護本國産業安全最有效的手段。美歐都制定了針對跨國並購的完備法律體系,將本國對於外資並購的立場、政策以及審查的標準、門檻、程序、期限和投訴方式等,在法律法規中予以明文規定。得益於此,美英雖是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大國,但其産業仍是安全和充滿活力的。

    在我國,外資並購歷史還很短,尤須進一步健全並細化外資並購的政策法規。商務部條法司司長尚明表示,新的並購規定生效後,對外國投資者並購國內企業的審查將更透明、更規範和更有可操作性。比如,目前一些行業外企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較高,儘管市場份額集中與壟斷並不能劃等號,但在客觀上增加了壟斷的可能性。新規定就反壟斷審查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明確主管部門認為並購行為可能造成過度集中、妨害正當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可舉行聽證會,依法決定批准與否,並設立了更多的量化標準:當出現並購方1年內並購國內關聯行業的企業超過10個、並購導致並購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達到25%等情況時,外國投資者應向監管部門報告。

    較之舊的政策條文,新規在嚴格外資準入制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方面明顯有所強化: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並取得實際控制權,涉及重點行業、存在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因素,以及導致擁有馳名商標或中華老字號的境內企業實際控制權轉移的,當事人應就此向商務部進行申報。而在此前,只有價值1億美元以上的並購案才需要商務部審批。此外,如若當事人沒有申報,但其並購行為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重大影響的,相關部門可要求當事人終止交易或採取轉讓相關股權、資産等措施。

    對於個別國內企業或個人以“假外資”方式,將其從國內轉移出去的資産重新回國投資並購並享受外企稅收優惠等待遇,新規定也力求堵住體制漏洞,並首次強調外資並購境內企業必須符合中國的産業、土地和環保等政策。

    商務部條法司副司長郭京毅説,從我國對外資的産業指導目錄到外資並購新規,任何並購者都必須遵循。商務部3年來審批了200多個外資並購項目,迄今還沒有一起敢違規的,“惡意並購”更是免談。不管外方是以産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並購,如果認定這個並購項目不符合要求,中方不會批准,絕不聽之任之。

    加強監管 提高引資質量

    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素帕猜指出,外商直接投資是一筆充滿風險的生意,跨國並購也不例外,東道國必須具備良好的駕馭能力和有力的管理措施。

    表面上看,以並購新規為標誌,中國對外資並購的審查更嚴、門檻更高,但這並不預示著要給外資戴上緊箍咒。加大監管力度與利用外資政策並不矛盾,恰恰是為了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維護好國內産業安全。

    注重對外資並購的監管,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比如,美國不僅有反壟斷法確保外資收購不會形成市場壟斷,還設有外國投資委員會這類專門機構對並購進行審查,中海油競購尤尼科、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以及阿聯酋迪拜公司收購美國六大港口等案例,都曾受到該機構審查。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貿研室主任馮雷認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更看重綜合投資環境,而不是某一項或幾項優惠政策。從長遠看,更完善的法律環境、更規範的市場環境、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將更有利於投資者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一個行業發展、一種市場行為的監管跟上了,所有關聯方都會從中獲益。對並購強化監管,正是要兼顧各方利益,最終實現共贏。

    企業自強 更積極“走出去”

    應對外資並購,企業先要自強。

    大量實例表明,凡是引進外資獲得成功的企業和行業,都是自我發展和創新意識較強的,如西安電氣集團、上海轎車行業。

    做大做強,應對並購,最關鍵的是增強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上世紀80年代,日本資本在美國大舉並購,美國企業並未驚慌或抵制,而是在IT技術方面不斷創新,並率先取得突破,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成為最強者。王曉紅説,企業只有儘快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品牌,才可能在國際競爭中成長為強大的跨國公司,産業安全也才會有堅實基礎。

    做大做強,還應加快國內企業間的資源重組、並購和整合,組建中國的企業“航母”。今春,寶鋼集團與新疆八一鋼鐵集團簽署戰略聯盟協議,八鋼稱其目標是整體融入寶鋼。此前,世界鋼鐵業老大米塔爾曾搶先接觸八鋼,並有意收購,最終寶鋼擊退米塔爾與八鋼牽手。兩家國內鋼鐵企業的聯合重組,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也為業內應對外資並購提供了新思路。

    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有條件的企業應該大膽地“走出去”。上工申貝公司原是上海一家工業縫紉機製造企業,去年收購了德國DA公司;北京第一機床廠則收購了德國生産大型龍門銑的科堡機床廠。被收購的兩家德國企業均為行業“隱形冠軍”,技術在全球領先,擁有核心技術和世界著名品牌。收購後,工廠、品牌、技術專利、研發中心都屬於中國企業,成為含金量很高的資源。今年,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佳訊頻傳:中海油在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國尼日利亞成功收購一主要油氣田45%權益,佔據海上油氣富集區一席寶地;中化集團繼所屬藍星公司收購全球第二大蛋氨酸製造商法國安迪蘇,又收購了澳大利亞最大乙烯生産商凱諾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這些先行者們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也召喚著更多企業在並購的考驗中自立自強,在“走出去”的磨練中發展壯大。(許志峰 龔  雯)

 
 
 相關鏈結
· 商務部徵求法國SEB並購蘇泊爾案意見面臨"難産"
· 我國修改物權法草案 防止企業並購造成國資流失
· 新版《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發佈
· 高度重視並理性應對外資並購與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 我國將加大對關鍵産業外資並購的監管力度
· 有關專家談《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