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國企工資不能“只漲老總不漲員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1日電(記者季明、高路)最近,上海的國有企業豫園商城給經營者新增了一項考核指標:一線職工“漲工資”。企業提出,職工的收入將與企業效益挂鉤,確保一線職工收入在2006年的水平上增長約10%。如果職工工資沒有漲到位,經營者自己也將被扣工資。

    這家企業的做法,在上海已不是孤例。前不久,上海市國資委宣佈,將把一線職工工資增長納入對全市國企經營者的考核評價範圍,從而推動國企在分配上適當向一線職工傾斜。

    這些年來,一些企業內部工資差距持續擴大,“只漲老總年薪,不漲員工工資”似乎成了一種潛規則。上海一項調查表明,50.6%的國企職工在近3年內沒有加過工資,最長的6年來分文未漲。與之相對,一些高管的收入卻搭著企業的“效益快車”扶搖直上,與一線職工的差距越拉越大,對此,不少員工頗多怨言。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於部分經營者扭曲的“能人意識”。在改革開放浪潮中,一批優秀國企經營者順勢而出,他們帶領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國有資産得以健康增值。然而,鮮花和掌聲之後,有的國企經營者頭腦漸漸喪失冷靜。他們將企業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個人的英明決策。於是,“給老總加薪”變得毫不猶豫。上海一項調查顯示,2002年至今,上海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一線職工工資年均增長6.5%,而同期經營者工資增長高達23.9%。

    面對企業利潤這個經營“必考指標”,一些經營者言必稱“降低成本”。而所謂的“降低成本”,不是考慮抓生産、拓市場,只是不增長、少增長員工工資,甚至降低工資,員工不僅分享不到企業發展的成果,還成了一種“消極因素”。

    國有企業的發展歷史表明,如果沒有廣大國企職工的付出和犧牲,國企發展絕不可能成功。應當承認,適當拉開分配差距具有其合理性,但是,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家國有企業,其所經營的資産是國有資産,取得的效益往往得益於全體員工的勞動而不只是少數人的智慧,企業存在的意義更是為了回報社會而絕不是造福個別人。

    當前,作為國有企業出資人代表,各地政府應當理直氣壯地要求企業經營者破除“能人意識”,將其收入與一線職工的收入確定合理的比例,不能差距過分懸殊,這也是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關鏈結
· 政協委員徐德明:認真解決國企改革中的實際問題
· 全國政協委員李永海和百封國企退休職工來信
· 湖北支持國企改制重組 首批10億貼息貸款已投放
· 吉林省改制國企攻堅戰 讓企業效益速度同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