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策法規解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6日   來源:信息産業部

易綱行長助理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

網民問題的後續書面解答

    1.2006年主要採取了哪些金融調控政策措施?效果如何?

    2006年,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和經濟金融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的統一部署,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著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採取綜合措施大力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引導信貸結構優化,支持金融市場和直接融資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一是採取多種措施,加強流動性管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通過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合理安排央行票據的發行方式、期限結構和發行規模,適時適度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三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大約凍結流動性4600億元。通過搭配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率工具,有效控制了基礎貨幣的增長。

    二是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引導投資和貨幣信貸合理增長。4月28日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8月19日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對於抑制貸款需求起到了一定效果,也有利於遏制過度投資。

    三是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結構,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進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授權外匯交易中心計算並公佈每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建立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完善人民幣遠期匯率定價機制;改革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建立央行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匯改一年半以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降,彈性明顯增強,截至2006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5.99%,企業、居民和銀行已初步適應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四是加強“窗口指導”,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先後六次召開“窗口指導”會議,要求商業銀行合理均衡發放貸款,調整貸款結構,嚴格控制對過度投資行業的貸款,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就業、助學、農民工和非公經濟等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

    在金融宏觀調控措施的綜合作用下,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趨勢有所緩解,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進入下半年以來,貨幣信貸增速逐月放緩,年末廣義貨幣增長速度已由最高點19.2%降至16.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速由最高點16.3%降至15.1%,中長期貸款快速增長勢頭趨於減弱。國內非金融部門融資結構改善,股票融資比重顯著上升,企業債融資同比多增,貸款和國債比重進一步下降。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支持了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

    2.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態勢。消費平穩較快增長,投資增速高位趨緩,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均有較大幅度提高。

    2007年,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仍將總體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同時也要看到,固定資産投資和貨幣信貸增幅回落的基礎仍不穩固,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仍較突出,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形勢嚴峻等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要保持和擴大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金融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態勢。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固定資産投資、貨幣信貸增幅回落的基礎還不穩固,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形勢嚴峻,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仍在加劇。

    當前金融領域仍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結構不合理,金融企業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不完善,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金融風險隱患還不少。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4.2007年金融調控的主要政策措施是什麼?如何進一步改進金融宏觀調控?

    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進一步鞏固宏觀調控成效,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的各項部署,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進一步改進金融宏觀調控,加強流動性管理,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穩步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強化價格杠桿調控作用,加強數量型調控與價格型調控的協調配合,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維護總量平衡,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一是加強和改進流動性管理,為經濟增長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協調運用好多種流動性管理工具,繼續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手段,研究創新流動性管理工具,保持合理對衝力度,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維護總量平衡。

    二是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增強利率等價格杠桿的調控作用。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中央銀行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的利率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市場基準利率建設,推動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逐步發揮作用,健全市場化的産品定價機制。根據經濟運行狀況,發揮利率杠桿在平滑和抑制經濟過熱以及資産價格膨脹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配合其他政策措施促進國際收支趨於平衡。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增強匯率靈活性,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匯率在實現總量平衡、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中的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四是大力拓展對外投資,加快“走出去”步伐。繼續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滿足企業、個人和金融機構合理的持有、使用及投資所需外匯,同時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渠道的對外投資體系,並積極推動由“藏匯于國”向“藏匯於民”的轉變。積極穩妥地擴展外匯儲備投資運用渠道。支持和配合國家“走出去”戰略實施,更好地利用外匯資源,支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五是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引導商業銀行均衡、合理放款,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基本建設等中長期貸款,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貸款,加大對農業、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以及就業等的貸款支持力度。進一步發揮金融在支持消費內需中的積極作用,積極穩妥地放鬆金融管制,擴展金融寬度,支持發展直接融資,提供更廣泛的金融參與渠道和金融産品供給,拓展收入來源。進一步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六是推動一攬子結構性政策發揮效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在當前國際收支失衡和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關鍵是加快落實以消費需求為主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調整FDI優惠、市場開放、擴大進口等一攬子結構性調整措施。增強消費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中的作用。增加居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突出優勢。

    5.為什麼2007年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06年,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統一部署,綜合採取多種貨幣政策措施,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保持金融平穩運行,有力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實踐證明,近年來我國實行穩健貨幣政策是正確的、有效的。

    當前國內外形勢總體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但經濟運行中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為了保持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緩解和解決面臨的矛盾和問題,2007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貨幣政策取向上應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主動性和有效性,加強本外幣政策的協調,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穩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進一步改進外匯管理,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快速、健康發展。

    6.如何看待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有人認為近期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價格上漲,是流動性從銀行信貸領域向資産市場轉移的結果,對此有何評論?是否會引發金融風險?流動性過剩是當前的一個國際性問題。就中國而言,由於國際收支不平衡導致流動性較多,成為貨幣調控面臨的突出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需要通過實施經濟結構調整和匯率政策相結合的戰略促使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但這一戰略發揮效應存在一定時滯。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協調發展,在推動一攬子結構性調整政策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加強調控的預見性和科學性,將加強流動性管理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主要內容,努力維護總量平衡,取得了良好效果。早在2003年SARS疫情嚴重、伊拉克戰爭爆發等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就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操作,啟動央行票據收回流動性,加強預調。綜合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輔之以必要的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有效防止了新一輪通貨膨脹和經濟的大起大落。

    2006年以來,針對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較多、貿易順差較大的矛盾,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著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搭配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率等工具,大力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加強流動性管理;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推動利率市場化,引導投資和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加強“窗口指導”,優化信貸結構,支持金融市場和直接融資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總體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應當看到,當前國內外大環境總體有利於中國經濟增長,中國正處於産業升級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階段,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經濟增長動力較強,運行效益提高、供給能力改善,瓶頸矛盾有所緩解。總體來看,要素、技術以及體制機制等因素支持國民經濟以相對更高一點的速度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在國民經濟較快增長,企業效益改善,居民收入增加以及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的大背景下,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等的逐步完成,資産市場包括房地産市場和股票市場出現的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基本面和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況。當然,中央銀行也將密切關注資産價格變化及其可能蘊涵的風險。

    還要看到,當前投資、信貸回落的基礎還不穩固,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整體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消費率過低、儲蓄率過高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仍是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保持未來國民經濟平穩持續增長,需要在加快落實一攬子經濟結構調整措施,推動以擴大消費內需為主的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同時,繼續加強和改進金融宏觀調控,執行穩健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適當對衝力度,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穩步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加強數量性工具與價格型工具的協調配合,維護總量平衡,優化信貸結構,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7.央行今後的貨幣政策將如何平衡抑制固定資産投資和促進消費增長?

    完善間接金融調控機制,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靈活運用利率工具,逐步發揮價格杠桿在貨幣政策調控中的作用。加強政策引導,改善金融佈局,使金融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繼續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嚴把信貸閘門,把握貸款進度和節奏,優化信貸結構。積極引導金融資源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貫徹落實國家助學貸款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新政策。加強消費信貸政策指導,促進國內消費增長。

    8.2007年1月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正式開始運行。這對貨幣市場發展的意義何在?央行對於開發基於Shibor的金融衍生産品有什麼計劃?

    為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培育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指導貨幣市場産品定價,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自2007年1月4日起開始運行。Shibor的推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短期市場定價參考體系,能夠靈敏地反映貨幣市場的資金供求變化,為隔夜至1年期限的市場交易提供了參考基準,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短端利率期限結構,提高市場産品的定價效率,推動貨幣市場的深入發展,也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Shibor的培育需要貨幣市場的發展,以及商業銀行內部管理體制的完善,為此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通過促進貨幣市場加快發展、指導金融機構健全內部定價機制等措施,不斷推進Shibor建設。以Shibor為定價基準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化産品的定價機制,逐步擴大Shibor的影響力和指導作用,確立其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地位。

    9.2006年利率市場化改革情況如何?2007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有何舉措?

    近年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一是實現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二是逐步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人民幣貸款利率實現了“放開上限,管住下限”的改革目標;三是在大額定期協議存款利率市場化試點的基礎上,人民幣存款利率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改革目標;四是放開了境內外幣貸款利率和大額存款利率,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也逐步放開;五是不斷加強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建設,實行再貸款(再貼現)浮息制度;六是2006年啟動了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建設,培育了報價制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2007年1月4日正式運行,為金融機構的貨幣市場産品提供了定價參考。

    2007年將以Shibor為核心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發展貨幣市場,培育以Shibor為定價基準的市場利率體系,不斷完善利率形成機制。指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利率定價機制建設,逐步理順中央銀行利率、市場利率及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關係,建立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間接調控市場利率、市場利率引導金融機構利率定價、金融機構利率引導企業居民的投資和消費行為的利率傳導機制。

    10.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情況和效果。

    一年多來,我們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著力建設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體系,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完善人民幣即期、遠期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結構,引入國際通行的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進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改革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建立央行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金融創新和風險控制能力。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明顯增強。2006年12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美元兌7.8087元人民幣、1歐元兌10.2665元人民幣、100日元兌6.5630元人民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為7.8087元,最低為8.1128元。2006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35%,對歐元累計貶值6.69%,對日元累計升值4.70%,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5.99%,對歐元累計貶值2.46%,對日元累計升值11.32%,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一年多來,中國初步構建了由櫃臺零售市場和銀行間批發市場組成、多種交易方式並存、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各類基礎外匯産品的外匯市場體系。銀行櫃臺金融産品不斷豐富,遠期結售匯業務範圍擴大,交易期限增加,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和利率互換試點相繼推出,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更為全面、靈活的風險管理機制。銀行間遠期、掉期市場成員不斷增加,交易日趨活躍。同時,我們不斷改進外匯管理,促進貿易便利化,有序拓寬對外投資渠道,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為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初步發揮了調節國際收支的杠桿作用,通過配套政策和微觀主體的努力調整,近一年的宏微觀經濟運行顯示,中國企業、居民和銀行已初步適應了新的浮動匯率制度。

    11.2007年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方面還會推出哪些舉措?

    2007年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的要求,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促進外匯市場發展,改進外匯管理,有序推進各項改革:第一,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增強匯率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第二,著力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完善外匯市場風險計量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市場結構和交易方式複合化發展,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企業、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産品,拓寬市場投資渠道。第三,進一步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便利化,創造有利於企業“走出去”的外匯管理政策環境,完善短期資本跨境流動監測、預警體系,落實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12.人民幣現在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何時考慮將現在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轉換為完全放開的浮動匯率制度。如有這樣的考慮,之前需要做何必要準備?近期內是否有計劃過渡到自由匯率制度?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 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一年半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體現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特徵,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自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07年1月31日,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累計升值6.39%,對日元累計升值14.25%,對歐元略有貶值,約-0.5%。其間共計375個交易日,有212個交易日是升值的,有163個交易日是貶值的;單日最大升值幅度為124個基點,最大貶值幅度為203個基點;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日均波動幅度為40個基點。上述統計數字表明,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在彈性明顯增強的同時,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改革遵循“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綜合考慮中國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匯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根據市場變化,有步驟地推進。

    未來,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 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13.去年和前年人民幣年均升值2-3%,今年是否亦會以此節奏繼續升值?

    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對主要貨幣匯率由市場供求決定。從匯改後的實際匯率走勢看,人民幣匯率對各主要貨幣有貶有升,彈性顯著增強。匯改以來至2007年1月26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6.36%,對歐元累計貶值0.51%,對日元累計升值14.14%。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7735元,最低為8.1128元,交易日之間最大波幅達0.25%。

    未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將進一步發揮,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在這一段時間的小幅波動節奏是合適的。

    14.我國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是多少?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是否超過合理規模?

    對一國外匯儲備最佳規模問題,國際上並無公認的衡量尺度。傳統的分析往往從一國滿足對外支付的角度去評判,認為儲備規模與經濟體的進出口規模、國際收支調整速度、匯率制度、經濟實力和對外融資能力等因素有關,但對於每一要素的具體標準和測度方法,從理論研究和歷史經驗來看,迄今並無公認的法則。早期的觀點認為,外匯儲備應當滿足3-6個月的進口支付;後來亦有觀點認為,應考慮清償外債需要;近期還有觀點主張為穩妥起見,可累加上述兩種需求,同時考慮外商投資的利潤返還來估算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鑒此,按照不同的外匯支付尺度,近期不同機構提出了不同的適度規模。

    實際上,隨著實踐的發展,關於合理儲備需求的理念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後,對外匯儲備功能的理解已從保證對外支付向能夠應對貨幣和金融危機轉化。但是由於危機所具備的突發性、形態的多變性以及造成的衝擊的嚴重程度不同,很難確定究竟多大規模的儲備才能滿足維護金融穩定的需求。從經濟總量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來看,也只有中國和日本擁有高額儲備,其餘較大經濟體的官方儲備也相當少,這與它們的經濟實力強、匯率靈活性高有很大關係。而亞洲經濟體普遍持有較高的外匯儲備,則既與經濟發展和貿易模式有關,也與亞洲金融危機後持有較多外匯儲備的傾向有關。由此可見,判斷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並沒有也很難有通用的準則。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以對外支付尺度,還是以應對危機尺度,或者綜合考量,我們現有的外匯儲備都已經夠用了。較高的外匯儲備是國民財富的象徵,是調節國際收支、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護本國國際信譽和地位的物質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轉軌國家,保持較為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利於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但是,我們並不刻意追求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宏觀調控的目標是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對外匯儲備規模在高位上不斷攀升所帶來的宏觀調控難度增加等問題,已經引起中央銀行的高度重視。我們將繼續採取綜合措施,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15.如何評價中國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

    至2006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到10663億美元,同比增長30.22%,增幅比上年下降4個百分點。全年外匯儲備增加2473億美元,同比多增384億美元。高額外匯儲備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以及應對外部衝擊和金融危機的能力,提高了國際社會對我國幣值穩定和經濟穩定的信心,擴大了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影響力。對於一個處於經濟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加速、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的大環境中,保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於保障國際支付、經濟安全和金融穩定以及滿足國家戰略需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也要看到,外匯儲備在高位上持續較快增長,容易引起國際貿易摩擦,並在宏觀調控、儲備資産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宏觀調控面臨的複雜性增加。外匯持續流入會引起國內貨幣供給和流動性增加,容易刺激過度投資和資産價格膨脹,貨幣政策實施難度加大;二是外匯儲備資産的市場風險和機會損失增大。由於外匯儲備規模龐大,國際上主要貨幣匯率、利率特別是美元明顯波動以及通貨膨脹水平發生變化等,都可能影響儲備資産的價值和收益水平,儲備的機會損失也將相應增大。

    16.如何看待和使用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但由於儲備適度規模的衡量尺度始終都在動態變化之中,因此究竟多大合適尚無定論。近年來,外匯儲備資産結構調整已取得積極進展,在幣種、工具、期限、國別結構等多個方面不斷改進和優化。決策高效、授權清晰、經營專業、風險可控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已基本建立,並實現了良好效益。

    在外匯儲備使用問題上,我們既要防範和降低可能的經濟金融風險及各類損失,也要適應外匯儲備規模增大後對收益性要求的提高,遵循“依法合規,有償使用;産權明晰,權責明確;以外匯形態使用,不得二次結匯;審慎操作,循序漸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擴展外匯儲備投資運用渠道,實現外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應堅持按照“規範化、專業化、國際化”要求,健全和完善符合我國實際、適應管理大規模儲備資産需要的管理模式和體制,確保外匯儲備安全,逐步擴寬投資領域,增加投資品種,提升收益水平,努力實現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多層次、多元化的對外投資渠道,將外匯資源更好地利用起來,支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同時,滿足企業、個人和金融機構合理的持有、使用及投資的外匯需求,支持、鼓勵我國民間對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