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策法規解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1日   來源:國防科工委

國防科工委就“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有關內容答問

資料圖片: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

    近日,國防科工委印發了《“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規劃》的主要內容,記者採訪了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

    問:為什麼要在空間進行科學研究?

    答:50年前,人類第一次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將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展到了太空,一門新興的學科--空間科學也應運而生。廣義地説,空間科學研究在空間發生的自然現象和規律,既包括地面的觀測研究,也包括在空間進行的探測研究。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地進入空間,進行直接的空間探測、實驗、研究。空間科學是多學科交叉的前沿科學之一,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命、材料等多個學科應用空間技術手段進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空間科學研究領域。《規劃》中的空間科學主要指利用空間技術手段進行研究的科學,概括地説,主要分為三大領域:空間天文與太陽物理、空間物理與行星際探測、微重力科學與空間生命科學。

    進入空間,可以脫離大氣層的影響,並獲得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的環境,使獲得許多在地面認識不到、發現不到的現象和規律成為可能,對解開許多宇宙、自然界的奧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哈勃望遠鏡上面的廣角行星相機可拍攝到幾十到上百個恒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利用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深空圖像,研究人員發現了宇宙邊緣附近有一個距離地球130億光年的古老星系,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遙遠的天體;利用哈勃望遠鏡所收集的圖像和信息,科學家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沉寂多年的天文學領域,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此外,很多的科學研究需要通過空間探測來進行,如由中國科學家提出的“雙星計劃”的科學目標,主要是研究太陽活動和行星際擾動觸發磁層空間暴和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物理過程,需要對空間環境進行實地探測。通過實施該計劃,通過對空間環境探測數據的分析研究,我國學者在磁層亞暴物理過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再如我國正在實施的探月工程,其科學目標中有獲取全月球三維影像,探測14種元素和主要礦物類型的含量並繪製全球分佈圖,獲取全月球岩石類型的分佈,測定月球表面的亮度溫度,同時了解月壤的特徵和厚度從而研究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佈、月壤的形成和演化,探測4-40萬公里地月間的空間環境等,這些都必須借助空間技術手段進入太空、進入近月球表面的空間進行探測才能得以實現。

    問:發展空間科學對國家發展、對普通民眾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答:開展空間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空間科學是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孕育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和發現。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激勵和發展基礎科學研究是重要任務之一;同時,它也是國家發達程度和綜合競爭力的標誌。

    其次,每一個空間科學衛星都有其特定的科學目標,先進的科學目標需要通過空間技術來實現,通常對衛星平臺具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承受較大風險,因此對航天高技術有很強的牽引和帶動作用。

    第三,空間科學計劃是開展我國航天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通過國際合作,既互惠互利,又可以增強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取得的科學成果可為人類共享。如中歐合作的雙星探測計劃開創了雙方系統合作的局面。

    第四,空間科學的某些領域已經或即將進入應用階段。對太陽活動和日地空間環境的研究可為空間環境預報提供理論基礎,建立理論模型和應用模型。通過空間環境預報,可為航天器的運行提供空間環境安全保障;部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可能孕育著極大的經濟效益,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方面有大家熟知的空間材料製備、空間育種等。

    同時,空間科學是進行科普教育、激勵民眾、吸引青少年學習科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任何航天發射和科學探索活動的成功都可以極大激勵民族自信心,激發民族探索精神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創新型國家和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表現。

    空間科學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空間科學的研究內容之一是研究日地空間天氣的鏈鎖變化規律,研究日地鏈鎖變化對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災害性空間環境對航天、衛星、國防、通訊、導航定位、長距離管網等系統會造成破壞性影響,這些都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空間天氣的變化已經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影響電波的傳播、衛星通訊、電力等長距離管網的安全等。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活動範圍正在擴展到越來越遙遠的空間,我們日常的生活也將越來越多地和空間環境發生聯絡,並受其影響。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研究空間環境的變化規律,可以在豐富人們對空間科學規律認識的同時,通過空間環境預報,規避災害性空間環境帶來的風險,保障人們受空間環境影響的生活的安全,改善生活質量。

    問:制定《規劃》的背景是什麼?

    答: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空間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空間科學已成為我國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明確指出,我國的航天活動包括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領域。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空間科學也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中國科學院多家研究機構、很多高等院校都積極開展並參與空間科學研究活動,研究領域覆蓋空間科學各個領域,提出了許多很好的空間科學研究計劃、研究項目建議。

    同時,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已成為世界上開展空間活動的國家進行合作交流的重要領域和平臺。如我國和歐空局合作實施的地球雙星探測計劃,首次實現了人類對地球空間的6點聯合探測,取得了重要的原創性科學成果。多個開展空間活動的國家或組織提出了很多和我國合作開展空間探測和研究的計劃和項目建議。

    在此背景下,為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出輕重緩急使之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自2005年起,統籌考慮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的全面協調發展,首次在政府層面上組織開展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規劃的論證和編制工作。

    問:對“十一五”空間科學各領域的發展,有哪些政策考慮?

    答:在“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中,優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自主創新性項目,重點支持日地空間環境、太陽系探測以及空間天文學研究,持續支持空間環境利用(包括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積極鼓勵空間科學領域的公眾教育和國際合作。

    問:能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規劃》的主要內容?

    答:《規劃》提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中長期總體戰略目標,明確了“十一五”主要任務,制定了未來15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路線圖,明確了“十一五”各領域任務和目標、空間科學三大領域各自的科學目標、關鍵科學問題和主要任務。

    描繪了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4個“十一五”空間科學項目計劃;確定了中俄火星空間環境探測計劃、中俄等多國合作的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計劃和中法合作的太陽爆發探測小衛星3個國際合作項目;空間太陽望遠鏡和“夸父計劃”2個背景型號項目。

    確定了空間科學項目的前期關鍵技術研究和科學研究內容,制定了空間科學發展的針對性政策措施。

    問:《規劃》發佈後,媒體紛紛報道,社會反響熱烈。您怎樣看待?

    答:首先,這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關心,崇尚科學蔚然成風,廣大民眾關心航天事業,對我國的空間科學發展寄予厚望。

    其次,空間科學的發展確實具有凝聚民族意志、激勵民族探索精神的意義。

    在我們組織編制和審查《規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的眾多院士、專家對我們組織空間科學項目論證、編制“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認可。

    專家認為:在國家政府層面組織編寫、發佈《規劃》,是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組織空間科學重大項目論證中制定了規範的論證程序和論證專家遴選程序,體現了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在編制《規劃》過程中,既注重重大科學創新,又注重空間科學對航天技術的牽引作用,促進技術創新,組織這項工作有鮮明的特色,有利於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和諧發展,有利於空間科學的有序和可持續發展,這項工作本身也是管理創新。

    在編制和審定《規劃》過程中,組織了多次權威專家參加研討、評審,專家們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並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將成為未來5-15年指導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問:怎樣落實“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

    答:我們制定了促進空間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制定空間科學規劃,發佈項目指南,統籌管理,整體協調空間科學發展;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項目遴選機制,公開、公平、公正、透明;三是根據規劃和指南,鼓勵多渠道、多部門籌資,共同支持、培育空間科學項目。

    在《規劃》發佈的同時,印發了《“十一五”空間科學項目指南》。通過空間科學項目的實施,落實規劃的內容,實現“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