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意見徵集
 
旅遊局就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綱要2007-2015徵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8日 15時57分   來源:旅遊局網站

關於徵求對“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綱要”意見的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局(委):

    根據工作安排,擬於2008年10月召開“全國生態旅遊發展工作會議”(會議通知另發)。現將《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綱要(2007-2015)》發你局徵求意見,請於2008年9月22日之前將意見反饋我局。

    專此函告。

    聯絡人:武芳梅 倪靈 王成志

    電話: 65201528/27/26

    傳真: 65201500

    附: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綱要【(2007-2015)徵求意見稿】

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與財務司

二00八年九月十一日 

 

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綱要(2007-2015年)

徵求意見稿

  一、序言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大,土地開發利用過度、生態環境惡化、環境污染嚴重,生物物種減少等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傳統文化正在消亡,傳統的具有濃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外來文化所取代。在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須反思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發展模式,並對此重新做出抉擇。

  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涉及面廣,具備促進生産、拉動消費、娛樂體驗、人際交往、學習教育、傳播交流等諸多功能。旅遊與生態環境相互依存,互相促進。旅遊需要優良的生態環境,旅遊能夠有效地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和處理環境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科學的旅遊建設、經營、服務和消費行為,是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生態旅遊,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依託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與之共生的人文生態系統,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高級旅遊形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和産物。作為一種發展理念,生態旅遊是指在旅遊活動全過程及旅遊經營管理的各環節,均以生態保護為首要原則,突出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強調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旅遊産品,生態旅遊主要是指採用生態友好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生態體驗的服務和要素組合;作為一種旅遊活動,生態旅遊是指到具有生態價值的地區,用生態友好的方式,體驗生態之美的行為。

  在世界範圍內,生態旅遊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發展勢頭強勁,生態旅遊的年均增長率約為20%~25%,遠高於世界旅遊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生態旅遊是生態文明的召喚。自從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進入工商文明之後,在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也産生了一系列問題,由此形成了第三個人類文明階段,即生態文明的時代。這就促使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進而改善生態環境。生態旅遊的出現和興起,反映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對自身文明發展和生存環境演變的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解,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願望,順應了時代發展促進旅遊的大趨勢。

  隨著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旅遊在我國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一是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截至2006年,我國共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349個,總面積佔陸地國土面積15%,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7個,佔國土面積1%。國家森林公園627個,佔國土面積1%。國家地質公園138個。各類保護區網絡的建立,使全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物種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30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和13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

  二是形成了一批生態旅遊産品。早在1999年,國家旅遊局就將當年的旅遊主題年確定為“生態環境旅遊年”,各地也借勢推出了一些生態旅遊産品,在我國展開了生態旅遊實踐活動。隨著環保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旅遊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三是旅遊生態保護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為規範生態旅遊市場提供了保障。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活動中,環保要求明確。綠色飯店的建設已在全國範圍內展開。2005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家旅遊局共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對旅遊開發規劃、建設、經營、服務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環境管理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尤其是對各級環保和旅遊主管部門在旅遊活動中如何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促進旅遊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6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旅遊局、建設部又共同召開了生態旅遊現場會,推廣經驗,促進生態旅遊健康發展。

  同時要清醒地看到,生態旅遊的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一是生態旅遊規劃滯後,規劃理念、專業化水平和規劃深度不足;二是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到位,開髮指導不夠,技術標準欠缺,市場定位不明確,同質性開發比較普遍;三是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比較粗放;四是由於引導不夠、盲目開發,一些開展生態旅遊的地方,環境惡化的現象依然存在;五是一些旅遊者生態保護意識不高,對如何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不清,形成了對生態旅遊的不當需求。

  生態旅遊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源消耗型利用向增值型利用轉化,有利於促進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和社會發展,有利於促進旅遊業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生態旅遊是生態敏感地區重要的替代型産業,是開拓生態補償機制的新渠道,是普及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意識、增強生態保護自覺性的有效方式,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和諧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提高旅遊業增長質量、發揮旅遊綜合效益、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必然選擇。生態旅遊是綠色GDP的重要內容,對於倡導綠色生産、引領綠色消費、傳播綠色環境倫理、培養綠色生活方式等,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發展生態旅遊可以切實提高全民族的生存質量,改善生活品質,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在國際上,牢固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産業,生態文明呼喚生態旅遊。在我國,發展生態旅遊存在時代必然性、市場可行性及工作緊迫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廣闊前景。

  二、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發展生態旅遊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科學,尊重市場,以資源保護為前提,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為手段,滿足和引導需求為主線,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保護生態旅遊資源,推廣生態旅遊理念,培育生態旅遊産品,規範生態旅遊服務,倡導生態旅遊行為,促進生態旅遊消費,增進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調互動,建設生態友好和負責任的旅遊業,增強公眾生態安全意識和生態保護自覺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需要明確的是,旅遊是使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得以實現的重要産業和有效途徑之一。旅遊依賴於資源環境而生存,環境資源被破壞則旅遊不可持續。旅遊産業對資源的特殊的利用方式,使旅遊能成為資源保護的有效途徑。旅遊的收益也體現了環境資源的價值。在旅遊的産業鏈條上,必須把環境資源也作為利益相關者的必然組成。經營者、管理者、原住民、環境資源等利益相關者均應成為旅遊發展的受益者,從而達到良性互動、多方共贏。

  需要強調的是,發展生態旅遊要考慮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國情。要發展與發達國家接軌的生態旅遊模式,即原生態、低容量、小規模、高價格的旅遊模式,但更為必要和緊迫的是提升旅遊業整體的生態友好程度。這不僅是保持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也是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趨勢,把旅遊塑造成生態友好産業的必然選擇。

  需要指出的是,旅遊業在管理、營銷、經營、消費等各個領域均有生態友好的要求。不能因強調學術規範、國際接軌或嚴格純粹,而將旅遊業兩分為生態旅遊和非生態旅遊,要同時著眼于大眾需求和大規模供給。只有這樣,才能在更大範圍內減少旅遊對生態的負面影響,在更大範圍內推廣尊重生態的觀念,在更大範圍內體現生態的綜合價值,由此為生態旅遊提供更為廣泛的基礎,為整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發展生態旅遊,應把握以下觀念:

  一是立足大旅遊。不能把生態旅遊僅僅局限在符合一定標準和條件的特殊旅遊區域或産品,還要擴展應用到旅遊産業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和旅遊活動的全過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旅遊的生態友好程度。

  二是立足大生態。不能把生態旅遊對象僅僅框定為原生態或單純自然環境,還要拓展到與自然生態共生的人文生態,進一步也可以將生態惡化區域作為生態旅遊的體驗對象,以更加充分地發揮生態旅遊的教育、警示和督促作用。

  三是立足大市場。不能把生態旅遊僅僅限定為少數人、少數區域的旅遊,體驗生態、享受生態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只有面向大眾、服務大眾、教育大眾,才能真正使環境安全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落到實處,産生實效。

  (二)發展原則

  政府調控,市場主體。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四方面的積極性。政府加大投入,強化監管,發揮主導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社會各個方面,應當通過多種方式,參與生態旅遊發展。企業應當與當地政府部門和居民合作。當地居民有權利分享生態旅遊發展帶來的利益。

  總體規劃,分類指導。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特點,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分類指導,各地要選準切入點,積極發展符合區域特點的生態旅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嚴格保護,永續利用。正確處理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旅遊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近期與長遠統一、局部與全局兼顧。開展生態旅遊,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要以對大自然和生態系統最小的干擾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利用,進行生態旅遊的開發,達到雙贏的目的,促進良性循環利用。

  科學控制,嚴格環評。開展生態旅遊必須充分考慮生態承載能力。保證旅遊的發展不超過社會和環境可接受的限度,注重環境評估,對環境進行長期監測,把對環境的消極影響減到最低。

  弘揚文化,教育宣傳。注重挖掘和吸收民族文化中質樸的生態保護理念,宣傳和弘揚生態文化。與教育和普及自然和科學知識相結合,肩負起教育公眾,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傳播生態保護知識的神聖職責。

  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選擇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生態旅遊發展。

  積極參與,廣泛合作。加強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參與經濟全球化,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更大空間範圍內推進生態旅遊發展。

  發展生態旅遊,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係:

  原則的統一性與模式的多樣性的關係。生態旅遊是與當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各個國家的資源條件、環境基礎、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組織結構、文化傳統等均有差異,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關係。生態旅遊除了要保護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外,也包括對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這裡的文化,除了有物質載體的文化形式,還包括非物質文化形式。

  目標的理想化與工作的現實性的關係。嚴格純粹的生態旅遊是一個理想目標,也是隨著對生態和旅遊規律的理解深化,不斷調整的動態目標。生態旅遊發展是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接近目標的實踐過程。

  積極態度與穩妥推進的關係。生態旅遊需要揚棄和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過示範、規範、引導等方式,積累管理、經營、服務、政策等方面的綜合經驗,分類指導,穩步推進。

  (三)發展目標

  豐富旅遊發展指標。從現在開始,全國和各地的旅遊發展均要增加環境目標,設立具體的指標體系,使旅遊發展促進環境改善,提升環境質量。實行綠色旅遊建設,開發綠色旅遊産品,推廣綠色旅遊經營,倡導綠色旅遊消費。

  到2010年,實施生態旅遊“雙百千萬”工程:設立100個各級各類生態旅遊示範區(點)和生態旅遊扶貧試驗區、培育100個生態旅遊志願者組織;産生1000個生態旅遊示範經營企業,培養1000個生態旅遊專家級導遊;建設10000個生態旅遊示範家庭,在國內和國際推選10000個生態旅遊宣傳使者。

  到2015年,生態旅遊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探索形成既具有國際化水平,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旅遊發展模式。負責任的旅遊發展理念廣泛形成,生態友好的旅遊服務廣泛應用,尊重生態的旅遊行為廣泛普及。形成與生態旅遊相關的制度、標準與技術體系。形成高素質、結構合理的經營管理隊伍。形成與生態旅遊發展相關的産業鏈和企業群。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態旅遊産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旅遊經營機構,具有國際示範性的生態旅遊者。旅遊業的生態附加值顯著提高,生態教育功能顯著體現,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成為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生態旅遊目的地,進入生態旅遊先進國家行列。

  三、生態旅遊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一)總論

  1、發展內容

  發展生態旅遊的實質,是建設生態友好的旅遊業,實現對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發展生態旅遊的主要內容為:

  ——生態友好理念在旅遊領域廣為接受;

  ——節能環保技術在旅遊領域廣為應用;

  ——生態旅遊資源得到充分保護,並持續增長;

  ——生態旅遊産品供給充足、結構合理;

  ——生態旅遊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生態旅遊者群體不斷壯大;

  ——生態旅遊社會團體不斷發育;

  ——生態旅遊消費方式深入人心;

  ——旅遊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小;

  ——旅遊對生態資源保護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

  ——生態價值伴隨旅遊發展不斷提高;

  ——生態資源利用方式更為合理;

  ——生態旅遊利益相關者的關係更為和諧。

  2、資源分類

  (1)原生態旅遊資源。原生態資源指基本沒有受到外來活動干擾的生態環境及文化體系。對於原生態資源,利用的方式為低容量、小規模,低頻率,高限制。基於原生態資源開發的旅遊産品是嚴格純粹意義上的生態旅遊産品,數量少,但應為極品。

  (2)次生態旅遊資源。次生態是受到外來活動較大影響但又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及文化體系。基於次生態資源開展旅遊,是生態旅遊工作的主要著力點,目標是多而精。數量多,才能滿足大眾,滿足了大眾,有了大流量,才可能有真正的效益。但不能多而濫,多而差,要建成精品。

  (3)泛生態旅遊資源。所謂泛生態資源,一層含義是生態環境的泛化,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會和人文,既包括好的生態,也包括惡劣的生態,還包括改造中的生態。另一層含義是把生態旅遊當作一種原則、一種導向,形成全面的社會影響。也就是要把生態旅遊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思想,推廣到旅遊發展全過程。在泛生態資源層面,形成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的互相促進關係。

  3、産品分層

  中國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對生態旅遊的社會需求也在超常規産生。隨著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生態旅遊産品應分出層次。

  (1)大眾生態旅遊産品。發達國家的學者一般認為生態旅遊是非大眾化的産品,但在實際中範圍也在逐步擴展。從中國國情出發,如果沒有相應的大眾化,就形不成規模,發展也就沒有基礎。另一方面,大眾也有享受生態旅遊的權利,尤其是在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逐步下降的情況下,對短缺的生態資源的需求格外強烈。所以,要在大眾化旅遊的基礎上開發生態旅遊産品。

  (2)示範生態旅遊産品。示範産品是在大眾産品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質量。從發展的角度看,相當一批旅遊區、旅遊點都有成為示範産品的條件,一些目的地全方位地落實環境保護理念,可以成為生態旅遊示範目的地。

  (3)特種生態旅遊産品。是指具有特殊優勢的在市場上形成獨特吸引力的生態旅遊産品,是嚴格控制,有進入門檻的“小眾”旅遊産品。這部分産品數量少、品味高、容量低,形成中國生態旅遊的品牌。

  4、市場分檔

  要在以滿足大眾化需求為基礎,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的總原則之下,研究市場,細分市場,開發市場。

  (1)大眾市場。大眾市場是生態旅遊發展的基礎,特點是在承載力約束原則下,最大限度地滿足生態旅遊需求,實現生態旅遊的規模性、普適性和推廣性。

  (2)專項市場。專項市場是生態旅遊發展的特色,特點是對應資源類型和旅遊偏好,規模適中,主題鮮明,市場細分,體現生態旅遊的專業化、差異化和序列化。

  (3)高端市場。高端市場是生態旅遊發展的範例,特點是供給嚴格控制與需求高度自覺相結合,是生態旅遊的理想消費形態,雖然規模小,但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示範性和引導性。

  要依託不同資源,針對不同市場,形成不同産品,再通過産品的形成,反過來促進市場的發育和成熟,從而構建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

  (二)生態旅遊管理

  生態旅遊管理難以自發自動地形成,應該採取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推進。需要制定目標管理規劃,建立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各級管理部門要承擔宣傳引導培育同時加強規範執行的力度。構建旅遊業生態化的外在約束力和內在驅動力,形成多方參與利益驅動的格局。相關管理部門要樹立旅遊的科學發展觀,推行綠色GDP的政績考核指標,從過去無償的佔用使用資源到有償的成本,從過於偏重經濟指標到兼顧生態環境指標。

  要高度重視生態旅遊發展的制度建設和機制設計。要綜合研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特別要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原住民發展的要求,設計生態旅遊的資源保護機制、公平參與機制、合理分配機制。要切實保證當地居民對旅遊發展的參與權,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增加當居民的就業機會,使之成為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讓生態旅遊的發展成果惠及當地群眾,推進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

  1、科學編制規劃

  旅遊規劃必須體現生態保護。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各類旅遊規劃。全國和各地的旅遊發展規劃應當明確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各類旅遊區的建設規劃要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旅遊項目規劃設計應將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的工程項目、管理措施作為重要內容。

  編制生態旅遊專項規劃。各級、各類生態旅遊開發和經營活動必須編制生態旅遊規劃,各級旅遊部門要抓好生態旅遊發展規劃,這是基礎和前提。要將規劃目標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強對規劃編制的指導,同時要依據環評法等相關法規要求,做好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等工作。

  規劃要有可行性。生態旅遊有多重功能目標,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專業性、科學性都很強,規劃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系統的獨特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特點,注重研究設計生態旅遊項目的可行性,不斷提高生態旅遊良性發展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規劃要優化佈局。根據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前景及後果的預測來進行整體空間佈局的優化,對基礎設施、生態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進行合理佈局,並優先安排用於生態保護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求得以最小的人類活動干擾來優化整體空間佈局,從而減少環境影響。

  保障規劃實施。生態環境是一種典型的公共品,必須要用法律賦予的強制力來確保已經確定的規劃的實施。規劃設計中對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提出明確要求後,各級旅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督促、檢查,防止規劃貫徹落實中出現輕視及至忽視環境保護的現象。

  強化規劃宣傳。規劃是行動綱領,要廣泛宣傳,協調各種利益主體來達成共識,統一各方意志,統籌各方的行動,協調相關利益主體的步調。

  加強對規劃的評審、指導、督促。編制或修編旅遊發展規劃、旅遊區開發建設規劃,應徵求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徵求所在地社區和原住民的意見。對沒有環境保護內容或不符合環境保護有關規定的規劃,必須按要求進行修訂、調整、補充。編制旅遊開發建設規劃,應當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要求,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各級環境保護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要做好旅遊規劃中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查、指導、督促工作。

  2、加強項目審批管理

  發展生態旅遊,要加強建設項目的審批和管理。有嚴格的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制度,才能確保規劃的實施。建設項目審批要從項目的選擇和空間位置來考慮對大自然最少的干預,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大的便利,要追求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方面的統一。

  要做到在每一個項目的設計上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施工中最小程度地影響環境,建成後最大努力地恢復環境,這三個“最”體現了對項目的嚴格管理,才能從原來對生態環境的惡性破壞變成良性的恢復,才能從對資源的掠奪性使用轉向可持續的發展。

  3、嚴格執行環境管理

  旅遊區對旅遊資源必須做到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在新建、擴建資源開發項目時,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制度,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經專家審查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批准後,旅遊建設項目方面進行設計、施工和驗收。

  在旅遊項目建設時必須實行“三同時”的國家規定,即旅遊項目建設的主體工程必須與環境保護的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實施驗收。否則不準項目開工建設,以避免由於旅遊項目的開發而造成旅遊資源的破壞和對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

  抓環評,嚴把準入關。各級環保和旅遊管理部門要認真履行管理職責。要對各類旅遊開發規劃明確環境影響評價的形式和內容;要根據國家和地方對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定位,對生態旅遊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要對旅遊區內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要對旅遊線路設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防止規劃和項目設計不當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抓監測,嚴格監督檢查。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對旅遊區的生態環境監測;加強對旅遊區各類活動的生態影響監察;及時掌握旅遊區生態環境變化,發佈生態環境信息,指導生態旅遊活動開展。對造成生態環境影響的開發活動要及時制止、糾正,並依法進行處罰。

  加強環境監管和監測力度。各級環保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對旅遊區建設、施工、經營中與環境相關事項進行檢查、監督,嚴格審查把關,同時督促有關環評和監測機構積極主動為生態旅遊開發建設提供服務。要對生態敏感的旅遊區進行生態環境監測,及時評估旅遊生態環境狀況,發佈相關信息。

  加強檢查、督促、引導、交流工作。各級旅遊和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有關要求,對所轄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將檢查結果及時上報並向社會通報。對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應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於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造成旅遊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必須堅決予以制止並依法查辦。

  4、加強相關法規建設

  有關各方要聯合製定並頒布生態旅遊管理的相關法規,以便於各級管理部門對生態旅遊各類活動進行監督管理,逐步規範生態旅遊建設、生態旅遊市場和生態旅遊行為。

  制定和頒布標準,開展生態旅遊認證。鋻於目前對生態旅遊的理解認識不同,生態旅遊形式多種多樣,建設活動多種多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旅遊市場混亂。應通過部門聯合,制定頒布相應的標準,對生態旅遊形式和內容進行規範。再通過試點示範,推廣生態旅遊認證,推動生態旅遊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需要抓緊制定的生態旅遊相關標準包括:生態旅遊通則、生態旅遊區標準、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標準、生態旅遊扶貧試驗區標準、旅遊企業社會責任通則、旅行社生態旅遊産品標準、生態旅遊者行為規範等。

  繼續加強生態旅遊發展方面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法律法規,加快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形成基本完善的可持續發展法律制度。各地區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一些地方性法規,以促進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性可持續發展模式和道路。

  做好相應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關生態旅遊發展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現行的各項環境管理制度、自然資源權屬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制度和使用權(産權)流轉制度、旅遊經營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旅遊管理制度體系。

  提高全社會的公共監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注意發揮新聞單位、社會仲介組織的監督作用,切實保障各級政府和執法部門依法行使管理職能;注重資源環境、生態保護等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儘快提高社會大眾的生態保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5、做好試點示範

  加強生態旅遊的試點示範工作,總結經驗,逐步推進旅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通過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建立一批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形成集管理、政策、技術、機制于一體的示範體系,圍繞生態旅遊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開展政策、戰略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踐。

  通過典型區域和領域的試點示範,解決地方旅遊業普遍遇到的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的問題,形成不同類型的生態旅遊發展模式,並向周圍其他地區輻射推廣。

  生態旅遊示範工作主要從區域發展、社區發展和企業發展三個層次展開。

  選擇不同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類型的區域,進行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旅遊示範區,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選擇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鎮、鄉村,試點國家和地方兩級生態旅遊扶貧實驗區,探索推進地方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促進新農村建設。

  抓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廣泛推廣生態友好理念,通過綠色節能技術優化組合和綜合集成,建立一批生態旅遊發展示範企業。

  (三)生態旅遊經營

  生態旅遊之所以不同於傳統旅遊,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不僅重視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生態型的旅遊增長方式,是在生態負荷、旅遊體驗、經營管理、社區利益之間取得平衡,而不以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要把旅遊服務各環節的程式化、標準化服務提升為生態化服務。生態化服務不僅靠制度標準規範,還要用綠色環保生態理念引導大眾參與,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旅遊是補充生態保護經費短缺的重要來源,要從旅遊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對環境的監測保護,生態的維護修復,防止生態退化,構成完整的産業生態鏈,使旅遊業成為循環經濟産業。

  1、生態旅遊經營基本原則

  生態旅遊經營應遵循四項基本原則(4R):

  (1)減量化原則(Reducing):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減少垃圾和有害廢棄物品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和資源損耗。

  (2)再使用原則(Reusing):在確保安全、健康、衛生和不降低服務質量標準的前提下,物品要盡可能地反復使用,儘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3)再循環原則(Recycling):對於用完的物品,要進行回收,使其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

  (4)替代化原則(Replacing):盡可能使用無污染環境的物品和再生物品,作為有污染和不可再生物品的替代物。

  2、旅行社

  以下內容,作為特定要求,旅行社在經營生態旅遊産品時應參照執行,作為普遍要求,旅遊社在經營其他旅遊産品時也要儘量做到:

  ——努力開發和組織多層次的生態旅遊産品;

  ——向遊客和市場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做到誠信營銷;

  ——在經營和促銷中,選擇使用生態環保的材料、工具和方式,做到綠色經營和綠色營銷;

  ——提示遊客保護生態環境,尊重地方文化;

  ——按照有益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來制定旅行計劃;

  ——在計劃階段,徵詢專家、保護組織和當地社區的意見;

  ——選擇允許開展旅遊活動的區域;

  ——每個旅行團的遊客數量適度,按照容量要求分批安排;

  ——培訓導遊,使他們理解和執行生態旅遊理念;

  ——安排熟悉當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導遊;

  ——選擇由當地人經營的旅館,並向旅遊者建議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紀念品;

  ——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地方為旅遊者提供食宿;

  ——鼓勵旅遊者與當地人進行交流;

  ——向當地社區和旅遊者徵求意見以改進下一次旅行的組織安排。

  2、住宿和餐飲

  各類旅遊住宿和餐飲服務設施,應該按照“綠色飯店”標準來指導設計、建設和經營。

  無論是否是綠色飯店,均應努力達到以下要求:

  ——建築形式不影響視覺景觀,符合當地文化特色;

  ——採用綠色環保材料,建設方式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

  ——使用綠色能源,節約能耗;

  ——採用生態化處理方式,減少排放物對環境的影響;

  ——不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

  ——推廣綠色食品,提倡餐飲適度消費,提供“打包”服務;

  ——合理減少用品洗滌次數,減少洗滌劑和水的使用量;

  ——向旅遊者介紹當地的自然和文化;

  ——與當地的生態愛好者、環境保護團體和生態教育機構交流信息;

  ——與當地社區保持溝通;

  ——參加與保護自然以及保護當地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

  3、旅遊交通

  ——往返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大交通,應使用綠色環保、排放達標的運載工具。

  ——按照相關規劃要求,適度提高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可進入性。

  ——旅遊道路應採用綠色環保的材料建設,高標準做好道路兩側的綠化和排水設施。

  ——要在環境容量和生態承受能力範圍內,完善旅遊區內交通道路基礎設施,避開生態敏感區域,保障生物通道的數量和質量。

  ——旅遊區內要使用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車以及畜力等無排放的交通方式。

  4、旅遊購物與娛樂

  ——鼓勵將當地的工業品、農副産品、土特産品作為旅遊購物的對象。

  ——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鼓勵當地人使用當地材料製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

  ——杜絕經營、銷售野生動物活體、器官、皮毛或標本。

  ——要求旅遊者學習當地傳統文化,尊重地方風土民俗。

  ——發掘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提供健康、有特色的文化娛樂産品。

  ——旅遊表演應達到真實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文化性與商業性的平衡。

  ——實景演出應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要求通過環境影響評價。

  ——杜絕黃賭毒和低俗的文化娛樂形式。

  5、旅遊區

  ——切實做好生態保護。在旅遊區內、重點旅遊線路及其鄰近範圍內,禁止毀林毀草、亂採濫挖野生植物、開山取石、挖土採沙、圍湖(海)造田、改變自然水系(或岸線)等破壞生態的行為。

  ——對已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地段,要進行以自然恢復為主的封育。對景點和遊步道較多的旅遊區域,區內重點旅遊景點和重點旅遊線路應因地制宜實施輪休制度。

  ——景區綠化要以當地物種為主,防止引進外來入侵物種。對旅遊區內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敏感的區域要按照相關要求實行嚴格保護。

  ——科學實施功能分區。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進行旅遊建設,要遵循“區內體驗、區外服務”的要求,合理劃定功能分區,確定合理的環境遊客容量,合理設計旅遊區域和線路。

  ——在一些重要和敏感的生態區域,如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發生嚴重退化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自然遺跡和瀕危物種分佈區、水源地保護區等,禁止進行旅遊項目開發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

  ——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各旅遊區要因地制宜地建設消煙除塵、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分類、清理、處置設施,增強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的能力,盡可能採有節能、輕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設備,建築物以方便簡潔為主,所有能源及物質不應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産生污染和其他較大不良影響。

  ——控制和治理旅遊區環境污染。在旅遊區內、重點旅遊線路及其鄰近範圍內,禁止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設施和對環境有害的項目;禁止露天焚燒秸稈、枯枝落葉、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農藥、化肥和畜禽養殖規模,防止旅遊區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

  ——建設賓館、餐廳等服務設施或項目,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過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對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要求的,要搬遷或關閉;對在旅遊區內進行違法違章建設的,依法追究責任。

  6、生態旅遊區

  生態旅遊區的建設與經營,要注意達到以下要求:

  ——遊覽線路要避開生態脆弱區和核心保護區,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研究旅遊區的適宜遊客量,控制和阻止過度利用旅遊資源;

  ——限制對自然有負面影響的活動,推薦對自然影響最小的活動;

  ——建立利益反饋機制,使旅遊獲得的利潤用於旅遊區的資源保護;

  ——建立環境教育設施,例如遊客中心、知識講解標牌;

  ——用通俗、科學的語言解釋自然現象,減少迷信和傳奇色彩。

  ——提供有關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生態教育材料;

  ——收集科學數據,為生態系統管理和環境教育提供依據;

  ——開展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生態保護素質,正確影響和帶動旅遊者。

  ——為生態旅遊組織者或導遊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

  ——配合非政府組織和志願團體開展生態教育活動;

  ——把生態旅遊作為旅遊區管理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監測旅遊的影響,並通報給有關主管部門,監督協調在旅遊區內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活動。

  7、旅遊設施生態化

  旅遊設施包括基礎設施、服務設施、配套設施等,應努力按照生態化原則建設。

  ——旅遊區的道路應採用綠色生態廊道。生態敏感區應採用保留生物通道的棧道,以免切割阻斷生態系統。建設生態型停車場,保證草木生長。旅遊區的交通工具應採用電瓶車、電瓶船等。

  ——接待設施應按綠色飯店、生態型飯店設計。

  ——生態型廁所可將排泄物利用微生物分解為有機肥料。

  ——對污水進行生態化處理,中水回用,垃圾分檢,形成循環的利用。

  ——對景觀水體採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魚類等構成生態水體達到自我凈化。

  ——建立雨水收集系統,採用噴灌、滴灌、管滲等先進灌溉技術解決綠化用水。

  ——利用太陽能、沼氣、風力、生物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資源,減少污染和能耗。

  ——旅遊設施的生態化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以降低資金成本,得到更好的效益。

  8、尊重原住民

  在許多地方,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內都有原住民,從歷史和實踐來看,任何東西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原住民與其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已經有幾千年,他們的長期存在就是一種合理。他們能夠世世代代延續就是因為盡可能少地向大自然索取,所以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幾千年。尊重和發揚地方文化,就是尊重歷史證明過的以最小的干擾方式開發利用大自然的真理,不能簡單地以生態保護為由把他們遷出。

  從體現和挖掘旅遊資源的價值來看,只有本地的、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只有尊重當地特有的資源,才會有景觀的差異性,才會對遊客有吸引力,才會避免旅遊資源之間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才會形成景區之間相互優化組合,形成整體的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旅遊群體。

  從調動積極性方面來看,原住民要形成持續生存致富的生路,把低級的、農耕的或者初期工業化的開發模式轉化成後工業化的利用模式,從砍林變成護林、從破壞環境轉變成保護環境、從被管理者變成管理者,從農耕生活變成小商品的銷售者和地方文化的表演者。這樣就可以把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因素變成有利恢復的因素,他們就會創造新的發展之路,就會比過去更加富裕,生活得更有尊嚴。

  旅遊經營者應該建立利益回饋機制,用於支持原住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旅遊規劃要吸納原住民的意見;

  ——經營管理層要有原住民代表;

  ——旅遊收益要安排一定比例用於支持原住民公共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和文化遺産保護;

  ——旅遊就業要優先考慮原住民;

  ——旅遊經營過程中要優先使用當地的産品和服務。

  (四)生態旅遊科技

  與其他旅遊開發方式相比,生態旅遊開發對現代科學技術具有更大依賴性。生態旅遊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對生態系統和旅遊系統內在關係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術手段的應用的基礎上。

  發展生態旅遊要加強和擴充旅遊基礎科學的研究,將生態學、環境學原理,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方式引入旅遊建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在自然保護區的旅遊開發中,要科學地確定各類生態系統的臨界值,建立旅遊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制度,確定衡量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的指標體系,對生態環境變化進行跟蹤監測

  加強科學技術在旅遊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運用。認真總結近年來各地在探索生態旅遊以及在旅遊生態廁所技術開發與生産等方面的成功做法,鼓勵開展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鼓勵相關裝備、設施的科技創新,大力推廣先進的管理辦法、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我國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持續創新能力。

  加強生態旅遊的科研和科普水平,提高科技含量。生態旅遊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於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在於生態景區的科學性,因此要高度重視生態旅遊的科研普及和宣傳教育工作。要通過挖掘科學內涵,增加科普讀物,增強導遊詞的科學性,建設科普場所等手段和方式,增加生態旅遊景區的科學內涵和科技含量。

  依靠科技,開發、推廣和應用先進適用的生態友好型實用技術。集中力量研究開發一批對生態旅遊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提高旅遊可持續發展技術水平和能力;在加快旅遊企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推行清潔生産,並與企業技術進步、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開展綠色經營為重點旅遊污染綜合防治模式,鼓勵和支持旅遊企業採用高新技術,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旅遊經營發展道路;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或企業,扶持建立若干生態旅遊和環保研發中心,組織開展綠色技術和裝備攻關,提高生態旅遊設備、裝備的成套化、系列化水平。

  (五)生態旅遊教育

  發展生態旅遊,必須正確處理好保護、建設、發展的關係,因此,需要加強對生態旅遊管理者、從業人員、當地居民和旅遊者環保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環保意識,推行文明、科學、健康的旅遊行為。

  加強生態旅遊人才體系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強生態旅遊的培訓工作,建立一支具備生態旅遊先進理念,善於經營管理的生態旅遊從業人員隊伍,不斷提高生態旅遊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對旅遊從業人員加強生態理論和倫理的培訓教育。編寫培訓教材、修訂導遊詞、制定服務規範、操作手冊等,增加旅遊生態內容成為必備課程,使業者成為旅遊生態化自覺的引導者和執行者。

  對社區原住民在進行生態文化教育,引導改變不符合生態保護的陋習,同時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旅遊資源、生態環境和居民利益密切相關,只有在旅遊的發展過程保證其獲得適當的利益,成為産業鏈中的一環,社區和原住民才會積極自覺參與本地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把加強旅遊者文明素質教育作為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工作,引導旅遊者文明旅遊,做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倡導者和實踐者。通過多種方式,營造珍視環境、關愛環境的濃厚氛圍。通過規章制度建設,對旅遊者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避免遊客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通過媒體宣傳、公益廣告、旅行手冊、行前教育、行為規範等方式,引導旅遊者樹立生態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模式。

  生態旅遊者應該做到:

  ——在到一個地方旅遊之前,主動了解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點;

  ——尊重地方文化,不把自身的生活習慣強加給目的地;

  ——不干擾野生動物,不喂養野生動物,不吃野生動物;

  ——不收集受保護和瀕危的動植物及其樣品;

  ——不購買受保護和瀕危的動植物及其製品;

  ——合理拒絕破壞生態環境的旅遊商品及服務;

  ——將所有廢棄物帶出旅遊區,不污染水和土壤;

  ——對發現的破壞生態的旅遊活動行為,予以規勸和制止;

  ——對發現的破壞生態的旅遊開發和建設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在做好生態旅遊消費者的同時,成為生態旅遊的宣傳者和維護者。

  四、發展生態旅遊的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建設精品,序列發展

  要堅持把實施精品建設作為生態旅遊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通過實施精品戰略,把發展生態旅遊的科學理念貫徹到發展中去,在市場上樹立起生態旅遊的真實形象和鮮明形象,促進和推進生態旅遊發展。

  我國有很多生態系統十分獨特的地區,有許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也有很多列入國際生物圈計劃的生態保護區,這些地區由於受生態保護的嚴格要求,其中的部分區域可以在經過批准以後,高水準規劃、建設、發展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精品。同時,為適應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規範生態旅遊發展,有關部門將聯合製定國家生態旅遊認證標準,按照國際上發展生態旅遊的要求,對我國典型的生態旅遊産品進行認證,以便普及生態旅遊的先進理念,樹立生態旅遊的鮮明獨特形象。

  生態旅遊精品建設的序列包括:

  選擇生態系統原生,生態價值極高,可開展小規模、低容量旅遊活動的區域,規劃設立生態旅遊試驗區。

  選擇生態資源密集、生態價值較高、可開展適度規模旅遊活動的區域,規劃設立生態旅遊示範區。

  選擇生態資源集中、資源特色鮮明、經濟發展滯後的貧困地區,規劃設立生態旅遊扶貧試驗區。

  選擇生態資源較好,且通過有效保護和撫育,不斷向好的區域,規劃設立生態旅遊推廣區。

  選擇生態資源貧瘠,或因人為因素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或治理中正在向好)的區域,規劃設立生態旅遊教育區。

  立足現有工作基礎,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景區等級評定、飯店星級評定等標準總,修訂增加生態保護、綠色節能、環境影響等評價指標,提高旅遊業整體的生態友好程度。

  根據發展的進度和市場的需要,適時修訂和制定標準,引導創建一批最佳生態旅遊城市和鄉村。

  組織形成若干具有較高吸引力的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和産品組合,積極推向國際和國內市場。

  建設生態旅遊精品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整體優化原則,即對區域生態、經濟和社會全面規劃,追求整體的優化。

  二是生態優先原則。即在生態質量與其它方面發生衝突時,包括與景觀質量發生衝突的時候,以生態質量優先。

  三是生境範圍原則。生態種群都需要一個環境,需要相應的範圍,為了保障相應的植物群落與動物種群持續繁育所需要的生境範圍,以保持生態系統的再生與恢復能力,生態旅遊區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間,否則無法保護。

  四是市場導向原則。即以生態旅遊區的吸引力來形成對應的市場環境與層次,以市場導向為基礎來規劃建設項目。全國的生態旅遊區建設起來不能是一個模式,實施起來不能只遵循一個規範,發展起來也不能爭奪同一個市場。各個區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同時要有自己特定的市場,這樣才能在經濟方面可持續。

  五是容量控制原則。即就是接待容量不超過生態承載力,不能危及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

  (二)協調行動,共同推進

  生態旅遊是一種新的旅遊業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需要不斷探索、提高和創新。因此,生態旅遊應當成為學習型産業和創新型産業,發展生態旅遊需要相關部門和相關行業及社會各界,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併發揮好旅遊企業、科學機構、新聞媒體、仲介組織及旅遊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作用,促進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關心和參與生態旅遊發展。

  各級旅遊、環保、建設部門要加強工作溝通和協調,取長補短,主動配合,不斷創新工作手段,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加強對生態旅遊發展工作的指導、引導和服務。

  各級旅遊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生態旅遊的宣傳,不斷提升我國生態旅遊的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要進一步加強對生態旅遊的市場推廣和客源組織工作,擴大我國生態旅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旅遊的市場監管,確保生態旅遊有序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旅遊的人力資源開發,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生態旅遊的發展水平。要積極配合環保、建設等有關部門,加強對生態旅遊發展的監督管理,做好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生態旅遊規劃審批,嚴格按規劃要求安排和建設生態旅遊項目,使生態旅遊高標準規劃、高水平發展、高效能管理,堅決杜絕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設施和項目

  各級環保、建設部門發揮在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優勢,支持旅遊行業包括發展生態旅遊在內的各方面工作。各有關科研機構發揮專業特長和專家優勢,加強生態旅遊的科研工作,積極支持和參與生態旅遊發展。新聞媒體充分發揮宣傳優勢,積極宣傳生態旅遊,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各部門、各方面的協調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整體合力,不斷推進生態旅遊發展。

  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不同層次的生態旅遊專家諮詢機制。對當地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的制訂以及重點項目建設、重要發展行動等,積極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專家諮詢。發揮好非政府組織和志願者的作用,鼓勵和引導設立生態旅遊的非政府組織,支持和規範生態旅遊志願者的行為,培訓和認證一批生態旅遊“專家型”志願者,夯實生態旅遊發展的公眾基礎。

  (三)增加投入,發揮效益

  建立有利於生態旅遊發展的相對穩定的資金投入和籌措機制。

  逐步加大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在生態旅遊發展方面的必要投入,尤其對於影響到長遠發展的生態旅遊項目。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積極創造條件,設立政府專項資金,用於支持生態旅遊發展。

  建立社會化的生態旅遊基金。通過社會各界及個人募集,專項用於生態旅遊環境保護。

  積極嘗試新的運行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吸引社會各界和企業參與生態旅遊發展。引導非國有資金以及國外資金投入生態旅遊發展領域,提高生態旅遊發展的資金保障程度和穩定性,提高對投入生態旅遊發展資金使用的管理水平和投入資金的經濟效益。

  建立有利於引導各類利益主體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價格調節機制。通過價格調節,引導各類相關利益主體的法人強化節約能源,嚴格保護城鄉生態環境,真正發揮價格機制在生態資源供求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調節功能。

  積極嘗試生態旅遊與金融及資本市場的結合,利用好國家政策性開發資金和扶貧資金,吸引資本市場向生態旅遊項目傾斜,適時設立多方參與的生態旅遊發展基金和生態旅遊扶貧基金。

  (四)國際交流,增進合作

  發展生態旅遊,要充分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教訓,持續深入地進行比較研究。作為一種新興旅遊業態,生態旅遊在世界上也沒有統一的界定。應該充分借鑒和汲取國外的經驗和教訓,實現以最小的代價、最小的錯誤和教訓來獲得最大的成功。生態資源的保護涉及到全人類,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是全人類的使命。在這一點上,國外各類學術機構、社會團體和政府是最願意提供援助、最願意無償提供知識産權、企業最願意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的,這有利於我們借鑒和學習。

  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濕地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等國際公約,積極參與國際旅遊組織關於生態旅遊的各項倡議和指引,維護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權益,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重視並積極推動雙邊和多邊的生態旅遊國際合作,召開國際生態旅遊會議,建立生態旅遊國際聯合行動機制,舉辦國際生態旅遊展覽會、交易會,利用各種渠道促進國內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生態旅遊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步伐。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産品、技術、服務為主導的生態旅遊服務貿易體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促進我國生態旅遊的跨越式發展。

  (五)加強領導,強化落實

  實施生態旅遊發展綱要,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要求很高,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各項任務的落實。

  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生態旅遊發展以及通過旅遊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切實將生態旅遊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要加強對《綱要》實施的落實,加強綜合協調,提高服務水平。要嘗試建立生態旅遊工作的考核指標,逐步建立生態旅遊發展方面的考核機制。

  為了促進《綱要》的實施,將編制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制定相應的專項規劃和發展計劃,實施一系列重要行動;要各地區要根據本綱要的基本原則與目標,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和問題,制定地方生態旅遊發展計劃,並將其納入地方旅遊、環保規劃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以實施。

  生態旅遊發展要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發揮縣、鄉、村各級行政組織的積極性,科學規劃,開拓市場,減少投入,增加收益,探索新路。

  有關部門共同組建生態旅遊諮詢委員會,編制年度生態旅遊行動指南、綠皮書。充分發揮專家作用,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並擴大國際國內影響。

  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組建生態旅遊聯盟,構造産業發育機制。

  強化旅遊企業社會責任。引導國內大型旅遊企業及在國內經營的旅遊跨國公司,在進行生態化發展的同時,籌集部分資金,用於生態保護與建設。

  引導、規範生態旅遊的消費組織。以各個城市的自駕車俱樂部和特種旅遊愛好者組織為基礎,形成消費者自身的保護機制。進一步成立生態旅遊志願者組織。定期反饋、獎勵旅遊者生態意見及建議。

  要制定若干配套政策。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及政策措施,是帶有方向性和指導性的,需要制定若干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包括: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政策,促進對綠色節能技術在旅遊領域研發、應用和推廣的政策,激勵生態旅遊經營者回饋當地社區和居民的政策,加強生態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等。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使生態旅遊政策與産業、金融、財稅等經濟政策相互協調、緊密結合,並抓緊出臺實施。

  要建立綱要實施的動態調整機制。鋻於全球生態環境處於加速變化之中,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變化,要在經濟社會分析、環境預測和定期評估的基礎上,建立綱要實施的動態調整機制。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要根據國內外旅遊發展的新趨勢、新突破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進行及時的、必要的調整,有的要充實加強,有的要適當調整。

  要加強對綱要實施的組織領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各地方、各相關部門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力協同,共同推動綱要的組織實施。特別是旅遊、環保、建設、林業等管理部門要緊密配合,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具體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結合本地實際,貫徹落實綱要。

 
 
 相關鏈結
· 綿陽將以北川新縣城為核心重建羌族文化生態旅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