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15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于法鳴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張浩明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 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現場解讀並回答網民提問。
[網友 約瑟芬]司長好,就高校畢業生群體來説,就業問題似乎是結構問題,也就是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甚至是期望度與這個崗位不匹配。
[張浩明]就業結構性的矛盾還是存在的,我們現在的畢業生多集中傾向於到東部地區、沿海城市,因為這些地方條件比較好一些,經濟比較發達一些,也容易找到一些崗位。到中西部地區,學生們從願望也好、從個人的行動也好,去的比較少一些的。這是地域分佈結構上的矛盾。
同時,我們大學裏面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等也有一些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地方。有些專業就業率不高,社會需求比較少,但是沒能夠適時地把這個專業調整過來,所以在結構上就有一些矛盾,再加上一些學生的期望值比較高,想到大城市、大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基層不願意去等等。
[主持人]您認為就業難的專業都有哪些?
[張浩明]就業相對比較難一些的專業,比如大文科、文、史、哲、法學等,就業率相對比較低一些。
[于法鳴]我不太完全贊成這位網友畢業難主要是結構性的問題,其實中國就業主要的矛盾仍然是勞動力供大於求這種長期存在的矛盾。當然,對青年人來説,對高校畢業生來説結構性比較突出,尤其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摩擦性失業。
當然實際上剛才張司長説了,學校裏學的專業有些是和市場不接軌的。這種情況下多數出現的就是摩擦性失業。我想如果他們觀念轉變,實際上在大學期間所學的都是基礎的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質,只要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他的潛在能力就會發揮出來,而未必就一定要和所學對口,當然,我們提倡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最好是專業對口,但是有些專業對不上口也不能死抱著那個專業不放,也不能一輩子不找工作啊。摩擦性失業在市場經濟國家是非常正常的。
>>>>>>>>>點擊進入訪談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