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15時,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主任李樸民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解讀《關於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並回答網民提問。
[網友“好奇貓”]我也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有些事情還不是很清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怎麼弄出來的,又是怎樣去執行的?難道就是官員們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在辦公室裏想出來的嗎?這個問題是否存在很多水分呢?
[李樸民]我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四大宏觀指標的制定和其他的主要指標都是以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為基數,根據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根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包括改善民生,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的需要,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仔細測算,科學論證,形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然後報請全國人大審議,地方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指標報請地方人大進行審議批准,然後付諸實施。
我雖然介紹的很簡單,但是裏面有大量的工作量,可以説制定計劃和規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統一思想,集中民意的過程,也是檢查改進和提高我們工作水平的過程。我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都要集中民意,通過全民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計劃確定的目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GDP能耗下降的幅度等都屬於約束性指標。另外一類就是指導性、預期性指標,主要是通過政府確定指標、提出目標,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特別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來實現和完成目標確定的任務。制定計劃需要集中民智、集中民意,實施計劃也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特別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來實現計劃確定的目標。
點擊進入訪談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