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4日19時30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劉振秋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加強藥品價格管理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主持人]那根據咱們的統計數據降的幅度應該是很大了,但是有很多網民留言説怎麼沒有感覺到,而且有的網民還説希望降價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總的來説就是大家感覺雖然是降了,但是還是感覺看病難、看病貴。
[劉振秋]這個問題我覺得提得很好,雖然我們是政府工作人員,同時我們也是消費者。在這方面我們和群眾的感受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我分析一下可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就是群眾負擔的藥品費用沒有因為價格降低相應下降,我們知道藥品費用是由用藥數量、用藥結構和藥品價格三方面因素構成的。所以藥品價格下降的同時醫藥費用卻在上升。這裡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創新藥品大量應用於臨床,例如過去治感染的只有青黴素、四環素等,現在有了更有效、更安全的頭孢類抗生素等,再如過去治高血壓、心絞痛的常用藥大家知道有降壓零號、心痛定等,但是現在大家更多的是使用長效藥物了,如洛活喜、拜新同等,這種藥品結構的更新換代拉動了藥品費用的上升。
還有受飲食習慣、環境等影響,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很少發生的疾病現在成了常見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惡性腫瘤等。這些疾病的發生也導致了治療費用的上升。
但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臨床用藥不合理。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大處方、開貴重藥、濫用藥等,這些都是現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引發的不合理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感到藥費負擔比較重,就是個人負擔比例比較大,主要是目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很多群眾沒有醫療保險,看病、吃藥靠自費。即使有保險的人,也因保險報銷比例的問題,個人也要承擔一定的費用。改革開放後個人醫藥支付的比例由過去的20%左右上升到現在的50%左右。因此,要研究健全醫療保障體系,通過社會共濟、風險共擔來解決群眾個人醫藥費用負擔過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