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1日下午3時,中國政府網邀請商務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廖曉淇,就“深化CEPA,加強內地與香港經貿交流與合作”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廖曉淇]剛才前面已經説到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實際上是使兩地的貨物、資本、人員流動更加自由和便捷。具體説,一是增強了香港市民投資、消費信心,推動了香港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帶動了酒店、零售、餐飲、運輸等相關行業的景氣回升,拉動了房地産市場回穩,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等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逐步復蘇。簽署CEPA以後,香港GDP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發展的態勢,超過世界經濟平均發展速度的一倍還多。據特區政府預計,CEPA在2004-2006年為香港創造了3.6萬個新職位,失業率從2003年的8.5%降到現在的4.3%,現在是歷史最低。累計“個人遊”旅客達2000萬人次,按人均消費5000港幣計算,為香港帶來1000億港幣的收入,這些對香港經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是減緩了香港製造業的外移,有利於香港服務業優勢的發揮。香港製造業成本較高,一直以來的趨勢就是向外轉移。零關稅以後,使得很多産業成本降低,使得製造業向外轉移的速度相對來説減緩。有一個統計數字,香港本地機器設備及電腦軟體投資,2004年到2006年分別增長11%、12.9%和17.2%,扭轉了香港自2001年開始本地産品出口負增長的局面。服務業取消了股權限制,降低註冊資本、資質條件,放寬投資地域和經營範圍等,有利於香港服務業優勢的發揮。CEPA的實施使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更加密切,加上香港良好的投資環境,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2006年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及辦事處3845家,比2003年增加638家,數量創歷年新高。
三是減少和消除了兩地經貿交流中體制性的障礙,促進了兩地經濟的互動與融合。由於取消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雙方不採取很多貿易救濟措施,放寬了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減少審批環節;提高通關效率,增強內地法律法規的透明度等措施,減少和消除了貿易投資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形成制度性的合作,促進了兩地的經貿交流和經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