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大寫平安第一筆——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09日 08時23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五月的延安,春意盎然,大片的果樹花兒開得正艷,顯得格外美。走進全國有名的蘋果生産大縣洛川縣,果園裏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果農們正忙著給蘋果樹噴藥。而在洛川縣氣象局,防雹增雨作業的各項工作準備就緒。

    頻發的雹災,曾讓洛川果農遭受重創。不過,這些年,洛川果農的日子好過了。洛川縣舊縣鎮袁甲村支書袁海軍笑呵呵地告訴記者:“這幾年氣象局的服務越來越週到,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越來越及時,收成也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洛川縣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為以蘋果産業為支柱的縣域經濟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發揮了重大作用。

    洛川的氣象防災減災僅是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的一個縮影。在全國各地,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有了較大進步,一個個氣象防災減災奇跡不斷出現。

    預報更精準——氣象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天氣預報逐步走向精細化

    準確監測和預報災害性天氣,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氣象事業的投入保持較快增長,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預報預測系統等氣象現代化體系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氣象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在“十一五”期間,有這樣一張結實的網——

    全國已建成3萬多個自動氣象站,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數據收集實現每5分鐘一次,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已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截至2010年11月底,已建成的16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了全國重點地區,實現了6分鐘組網觀測,業務可用性超過95%。

    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B星成功發射,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將全球觀測時間分辨率從12小時提高到6小時。

    與之相應,也有這樣一張驕人的成績單——

    建立了短時臨近(SWAN)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診斷業務系統,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分辨率提高到30公里,災害性天氣預警能力明顯提高。

    24小時全國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4.9%,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2%,最高溫度預報準確率提高9.4%。國內氣象數據收集、分發能力分別提高6倍和16倍。

    超強颱風“桑美”、川渝特大乾旱、南方低溫雨雪冰凍、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澇、西南特大乾旱、新疆和東北等地特大暴雪……為何我們能夠有效應對這些重大氣象災害呢?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司長畢寶貴認為,天氣預報精細化水平的提高,為開展有效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十一五”期間,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新的天氣預報”。特別是在深入推進天氣業務發展與改革試點、深化數值預報研發業務、建設專家型預報員團隊、強化頂層設計等系列大動作實施後,我國天氣預報的時效性、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明顯提高,總體水平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高興地看到:超強颱風“羅莎”登陸我國,無一人因災死亡,這與較為準確的颱風預報密不可分。我國氣象部門對“羅莎”的預報誤差比日本、美國氣象部門小。

    在2007年淮河流域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時,緊急轉移80多萬群眾,沒有一人傷亡。從中央氣象臺到地方氣象臺,加密觀測、加密預報,精準的氣象預報為淮河防汛取得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抗災救災中,精細化的天氣預報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相關部門科學實施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並在整個防災減災鏈條中起到“發令槍”的作用。

     服務更高效——衝破“最後一公里”瓶頸,公眾防災減災“從我做起”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預警信息“綠色通道”深受百姓推崇。各級氣象臺站一旦發佈紅色預警信號等重大氣象災害預警,受影響區域手機用戶可在半小時內免費接收到預警信息及防災提示。對“綠色通道”的開通,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予以稱讚,氣象部門發揮了防災減災主力軍作用,築起了“第一道防線”。

    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洛河鄉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烤煙。煙農要控制好煙苗大棚溫度,要選擇雨天移栽煙苗、晴天採煙葉,對天氣信息依賴很強。該鄉鄉長普偉明欣喜地説:“以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需要幹部逐村打電話通知,村幹部還未通知農民,災害就來了。現在,有了電子顯示屏,村民一看預報有暴雨,就會做好烤煙排澇準備,明顯降低了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

    曾幾何時,預警信息難以突破“最後一公里”,偏遠地區百姓常無法及時獲知,這是我國防災減災中的薄弱環節之一。近年來, 一個“土”“洋”結合的立體化氣象災害預警發佈平臺,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與災害賽跑中贏得優勢。

    在山東石島、浙江舟山、廣東茂名,海洋氣象廣播電臺讓海上作業人員可及時收聽海洋氣象預警信息;在福建,仙遊縣氣象局在仙遊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中安裝LED氣象預警顯示屏,可自動將天氣預報、旬報和農事建議等信息定時進行語音播報;在湖南,包括電視、廣播、電話、手機短信、網絡、警報系統、電子顯示屏等傳播手段,使分區域、分時段的氣象預警成為防災減災的一大亮點。

    而在全國,還有超過30萬名奔走在防汛抗洪前線的氣象信息員,他們是連接氣象工作和老百姓的紐帶,是基層防禦氣象災害的“中堅”力量。他們衝在防災減災的第一線,第一時間將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遞給村莊、學校、廠礦、社區以及地質災害、水庫防汛等責任人,為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搶險、自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第一時間收集上報災情,為政府決策部門指揮搶險救災提供第一手資料。

    不僅如此,做好科普宣傳,也是氣象防災減災的亮點。各地氣象、科協、教育、交通等部門攜手,廣泛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公交、進列車活動。從2009年開始,“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活動已形成品牌效應。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全社會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公眾防災減災能力。

    應急更有力——制定完善各類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氣象災害防禦機制

    在應對暴雨洪水中,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確保了不發生群死群傷事件。在防抗強颱風時,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組織大規模群眾轉移避險,應對井然有序。在新疆和東北地區防禦罕見暴雪時,氣象應急服務成為政府應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不難發現:各類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日趨完善,各種氣象應急措施細化到人,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成為常態化,應急響應啟動及時到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成效顯著,各地的防災減災之棋因氣象應急而盤活。

    在“十一五”期間,《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先後頒佈施行,明確了相關應急處置部門職能,細化了分類分級響應任務,使氣象災害防禦的各項政府職能落實到位。特別是《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出臺後,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印發地方政府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全國地(市)、縣政府出臺氣象災害應急專項預案1396個。

    中國氣象局根據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組建了由25個國務院工作部門組成的部際聯絡員隊伍,實現氣象災害防禦部際聯動工作的常態化、規範化。在每次應急減災中,氣象與水利、民政、交通運輸、農業、教育以及民航和電力等部門加強應急聯動,在災害防禦中發揮了“消息樹”的先導作用。

    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建立“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和“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通過建立健全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我國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防禦天災,不能指望“天幫忙”,只能依靠“人努力”。“十二五”期間,氣象部門將繼續把防災減災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繼續把“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作為氣象工作的核心任務。(郭起豪 王龍 楊玲 曾濤)

    中國氣象局防災減災日專題鏈結:防災減災從我做起——2011年“防災減災日”

 
 
 相關鏈結
· 氣象局:黑龍江西北部分地區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高
· 氣象局:中東部地區將有一次大範圍降水天氣過程
· 氣象局:全國糧食穩定增産氣象服務行動方案出臺
· 氣象局:華南地區進入前汛期 粵閩旱情得到緩解
· 氣象局: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將有大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