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今日中國 中國概況 國家機構 政府機構 法律法規 政務要聞 公文公報 政務互動 政府建設 人事任免 新聞發佈 部門服務
文 字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政府網在線訪談。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的乾旱、洪澇、嚴寒、酷暑等極端異常天氣現象頻頻發生,而我們也發現,在我們面對一些重大氣象災害時,我們國家也已經有了有效的應對。有關專家認為,天氣預報精細化水平的提高為開展有效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今天我們邀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的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話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歡迎您,鄭局長。可以簡單跟我們網友打個招呼。[06-05 09:00]
[氣象局局長 鄭國光]非常高興今天和網友見面,我也很樂意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06-05 09:00]
[主持人]您是我們中國政府網的老朋友,做客過我們中國政府網的演播間,非常歡迎您。網友提出這麼多問題,我們先來挑一個。[06-05 09:04]
[網友 yjf]5月中旬,我國南方遭遇大範圍持續性暴雨襲擊,部分地區受災嚴重,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我們從報道中看到,氣象部門提前發出了預警,有效減少了災害損失。能否談談關於暴雨災害的預警問題?比如發佈、傳播要求等等。[06-05 09:05]
[鄭國光]現在暴雨災害預警分幾個時次,有的我們可以提前兩天做暴雨的預警,大部分是提前一天做暴雨的預警。因為暴雨預報問題一直是世界難題,如果提前量很多,比如提前一天以上,要具體的暴雨這個落在何處,量級有多大,何時開始,預測非常難。[06-05 09:05]
[主持人]就是大家説的“天有不測風雲”。[06-05 09:06]
[鄭國光]現在提前24小時作出暴雨落區、量級、開始時間的預報,在世界上也就是平均20%-23%。實際上隨著現在信息發佈的快速,其實人們關注的,就是你能提前到什麼時候更精確地預報暴雨的天氣,它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預防。所以現在氣象部門做暴雨的預報,除了常規的提前一天、兩天做暴雨的預警,就是提醒大家在哪一個時間、哪一個區域,要引起重視。氣象部門又作了提前12小時、提前6小時乃至提前3小時暴雨的預報預警,這樣就能有效地採取措施避免暴雨的影響。[06-05 09:07]
[鄭國光]從現在來看,我們提前6小時作出暴雨的預報預警,這個準確率就比提前24小時高得多。比如提前24小時要作出暴雨的預警,它的準確率可能也就是20%或者20%多一點,如果提前6小時作出暴雨預報預警的話,可能它的準確率是60%、70%,乃至更高。這樣大家得到暴雨預警的信息就能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06-05 09:10]
[主持人]因為暴雨有局地性和短期特點。[06-05 09:11]
[鄭國光]對,暴雨的局地性特別強。比如最近發生在甘肅岷縣暴雨引發的山洪,造成的人員傷亡。其實氣象部門作出了預警,它的範圍很小,最大降水量只有72毫米,但是在短短的時間引發山洪災害。作出預警以後也撤出了很多老百姓,如果暴雨預警提前3小時、提前6小時作出預警的話,就有足夠的時間撤離人員,採取一些避災的措施,可以大大減少人員的傷亡。[06-05 09:11]
[主持人]我們可能提前了6小時,準確率提高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怎麼能夠有效的獲知這個信息?[06-05 09:13]
[鄭國光]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怎麼樣提高暴雨預報信息的覆蓋率,還有就是怎麼提高暴雨發佈預警的及時性。通過各種手段,把暴雨信息以及其他災害信息能夠傳播給所有的人群,特別是易於受到災害影響的人群當中。除了我們過去通過廣播、電視,氣象部門現在又在一些鄉鎮安裝一些電子顯示屏、一些大喇叭,還建立了鄉村氣象信息員,我們把一些信息直接傳遞到鄉村信息員,由信息員通過各種手段,比如説敲鑼,有的是大喇叭來轉移人群。[06-05 09:14]
[鄭國光]現在發現所謂土的手段還很有效。比如2010年在四川,就是因為有暴雨天氣,可能會引發地質災害,我們通過預警,通過鄉村氣象信息員,組織了大批人員疏散,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這就是最典型的一些例子。而且全國現在有49.5萬鄉村信息員,這支隊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其實把這些信息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傳給廣大農民。[06-05 09:16]
[主持人]這是農民方面的。城市老百姓也非常關心,他們對城市大暴雨還是記憶猶新的。這位網友講到,一些大城市也遭到了大暴雨的襲擊,帶來很嚴重的影響。天氣預報是不是也在面臨著挑戰?怎麼能從預報上讓老百姓早知道,少受甚至不受損失。[06-05 09:17]
[鄭國光]這也是現在氣象工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因為過去傳統的觀測時間、空間的密度都比較粗,所以我們做的預報也相對比較粗。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觀測網的密度,包括時間密度、空間密度大大精細化了。同時要求氣象工作者要作出更加準確、更加精細的預報。比如説北京,過去我們一天只發一次北京的預報。現在天氣對人們的生産生活影響,特別是對城市安全運行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了,一天做出一次預報,北京這麼大的城區作一次預報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要求更精細化、分城區,東城區還是西城區,海淀區還是朝陽區,讓我們作更精細化的預報。[06-05 09:17]
[鄭國光]再有,對一些災害性天氣要求我們做到什麼時候開始,有什麼樣的量級強度,可能影響的次生災害,比如大風,要提出一些預警的建議和採取的措施。所以現在的預報不僅僅是過去常規的是晴還是溫度多少的預報,現在更精細化,而且更具體到一種天氣現象,具體到什麼時候開始,具體到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預防,而且具體到政府、城市運行管理部門、社區、學校乃至企業、工地,都要把這些信息轉告給他們,然後採取一些措施來預防避免氣象災害。[06-05 09:20]
[鄭國光]我講的是現代社會受天氣的影響越來越敏感,可能過去一場氣象現象造成的災害很有限,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比如説一場大風對城市建築、廣告牌、建築工地,乃至高層建築,還有一些電信系統、高壓線等影響很大,就是説一場大風來了,對人員的傷亡、財産的損失越來越大。2003年5月31號北京下了一場冰雹,一場冰雹使得8700多輛汽車被砸,好多建築物的外墻玻璃被砸碎,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但是現在社會,同樣一場災害造成的財産損失是非常大的。[06-05 09:21]
[鄭國光]我再講一個例子。2010年6月份,廣東,一場暴雨導致一萬多輛汽車被浸泡。可以想象,對財産的損失、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這就要求氣象工作者要作出更加準確、更有針對性的預報。[06-05 09:23]
[鄭國光]我再講一個現代社會對氣象預報準確性的要求。如果我們講,今天北京有暴雨,我今天是出去呢還是不出去呢?我什麼時候採取措施呢?我一天不幹活了?如果暴雨發生在海淀區,那不影響到朝陽區的辦事。如果我下午發生的暴雨,上午還可以辦事。就是説現代生活,要求氣象預報更加精細化、更準確。[06-05 09:24]
[主持人]大家還關心一個話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對於暴雨預警的水平是不是有差距?差距在哪兒?[06-05 09:25]
[鄭國光]是有差距。但是反過來説,暴雨發生的國家也不是很普遍。比如歐洲,很少出現暴雨。比如美國,它也是暴雨多發的國家。像亞洲,特別是東亞和南亞,這些國家的暴雨是頻發的。現在衡量暴雨準確率,可比性也就是説提前24小時作出暴雨的預報,這樣的準確率,像美國這樣的氣象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它的暴雨準確率一般在22%—23%。我們國家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各地方不一樣,各時間段也不一樣,比如去年六七月份,湖北的暴雨準確率提前24小時可以達到40%,低的可能是10%,這就取決於天氣變化的突發性。[06-05 09:25]
[鄭國光]但是我們覺得,衡量暴雨預報準確率,就是當用戶接到暴雨預警,他有足夠的時間作出一些預防措施。比如提前6小時或者提前3小時,甚至提前一個小時得到暴雨預警信息的話,那我覺得暴雨預警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所以衡量一種天氣現象的準確率,應該以提前多少量來衡量,他有足夠的時間採取預防措施來避免災害或者減少災害。我也跟網友談一下,我們現在的暴雨預報準確率,如果提前6小時,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60%-70%。[06-05 09:27]
[主持人]大家還非常關心一個話題,就是人工影響天氣。我身邊的人會有這種感覺,天似下非下的時候,這個雨下來了,是不是人工干預的。[06-05 09:30]
[網友 星月神]前不久,第三次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會議在京召開,請問會議取得了什麼樣的實質性成果?[06-05 09:31]
[網友 xuexi]如何看待人工影響天氣對於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06-05 09:32]
[鄭國光]雲降水形成最起碼有三個條件。水汽變成雨下到地面,首先要有水汽,沒有水汽怎麼形成雨呢?第二,怎麼把水汽變成雨。我們説它必須要有向上抬升的運動,把這些水汽向高處抬升,氣壓低了,溫度低了,水汽就飽和了,一飽和就變成雨下來了。但是還不夠,雲裏面必須要有凝結核。所以人工降雨是利用水汽,然後是雲的抬升,就是一定要有適合的量、適合大小的雲凝結核加快水汽變成雨滴下到地面。所以我們打炮也好,飛機向雲裏播散凝結核,能夠更有效地把水汽變成雨,我們叫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或者消雹,我們給雲裏提供大量的凝結核,使大的冰雹變成小的冰雹。[06-05 09:33]
[鄭國光]還有就是人工消霧,通過一些方法把霧滴變成雨滴。這就是人工影響天氣包括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還有就是奧運會、國慶60週年首都閱兵,人工消減雨的方法就是提前降雨,當大氣裏面的水汽或者雲向重大活動區域活動的時候,我們把雲打散或者提前降雨,使得在一些重大活動的場館、區域不會産生降雨,這是消減雨。但這需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才能消減雨。也不是説什麼條件,我想下雨就下雨,必須有合適的氣象條件,不能説呼風喚雨,大晴天説人工造雨。所以人工影響天氣要有一定的條件,要用一些科學的手段。[06-05 09:36]
[鄭國光]這次召開全國第三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會,它的主題就是怎麼樣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效益,就是我們怎麼抓住有利於雲降水的一些條件,盡可能地增加降雨。這次會議討論了要進行區域協調,區域協調就是跨區域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因為天氣不是按照行政區劃分的,北京上遊是河北,如果河北有適合的條件進行作業,有可能北京地區會增加降雨,這樣就是跨區域進行人工增雨的作業,使人工增雨效益最大化,就是真正提高人工增雨的效益。提出要全國一盤棋,進行區域聯合,上下聯動,能夠提高科學指揮人工增雨的作業。比如我有一些條件,但是還需要開發作業空域。所以人工影響天氣怎麼發揮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的作用,能夠把空域指揮信息化,使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域的資源,同時確保安全,更好地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針對性、時效性、科學性。[06-05 09:40]
[鄭國光]這次人工影響天氣會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我們過去更多地關注乾旱需要增雨,其實真正到乾旱季節,適合於人工影響天氣條件的並不是很多。同時我國又是一個缺水國家,怎麼樣利用一些有利的條件增加降雨,我們就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比如説山區裏面水汽很豐富,怎麼樣把山區的水汽有效地變成降雪,雪就是山區的固體水庫,能夠增加更多的水源,可以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比如許多乾旱季節,森林火險等級很高,如果在森林火險多發季節之前有合適的雲雨條件,增加降雨,就可以明顯降低森林草原的火險等級,雨降下來了,整個森林草原就潮濕了,火險等級就降低了。這就是把常規的抗旱增雨變成全年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特別是北方地區,西北、東北、華北這些缺水的地方,開展全年的人工增雨的作業,這就需要統籌跨區域的組織協調,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更多的可能增加降雨。[06-05 09:43]
[主持人]我看到很多網友都很關心在旱情出現的時候如何增加作業增雨,但是條件也是很苛刻的。[06-05 09:47]
[鄭國光]有合適的條件才能增加降雨。[06-05 09:47]
[主持人]尤其這次會議上很突出的話題就是怎麼樣在平時就多佈局。[06-05 09:48]
[網友 琉璃]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與傳播工作的意見》,其中強調了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06-05 09:48]
[鄭國光]氣象預報是把預報預警的信息轉化為防禦的具體措施,因為氣象和各行各業密切相關,和老百姓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與傳播工作的意見》,提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那部門怎麼聯動?就是各個部門對於不同的氣象災害,受影響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有他們一些特點或者特殊的情況,比如暴雨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那國土資源部門在什麼樣的暴雨強度或者持續時間下可能會引發哪些地區的滑坡泥石流,他們就要和氣象部門聯合聯動起來,我們和國土資源部也建立了氣象預警。就是在同一個天氣條件下,分一些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的等級做一些預報,這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和交通部門,當出現大氣、地面結冰或者大風等時,他們有一些行業的預防災害標準,和氣象部門聯動,發佈一些預報預警。另外與水文、鐵路、電力等30多個部門進行了合作聯動。[06-05 09:49]
[鄭國光]我們還建立了聯絡員的制度,就是每個部門和氣象部門建立專門的機構,氣象部門發佈預警以後,我們及時給他們發佈,而且建立了實時的信息交互系統。同時氣象部門發出預警時提供一些措施的建議,這樣相關部門結合他們的工作,對本部門進行一些防災減災的部署。[06-05 09:52]
[鄭國光]除此以外,社會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老百姓怎麼樣實時得到這些氣象信息,同時怎麼樣理解氣象預報預警的信息,怎麼樣利用好預報預警的信息,採取一些預防的措施。一方面我們要把預警信息在第一時間更廣的傳到老百姓當中,比如給學生、農民、社區、工礦企業。同時要進行科普宣傳,比如龍卷風來了,你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比如雷電來了,你要採取什麼防雷電的措施。社會參與就是讓廣大的老百姓能夠得到氣象信息,能夠理解氣象信息,能夠利用好氣象信息來防災減災,安排自己的生産生活。國辦的這個意見就是突出強調了部門聯動和社會參與。而且現在部門聯動機制越來越完善,效果越來越好。當然氣象部門還經常召開各部門聯絡員會議,就是對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怎麼加強針對性,怎麼加強時效性,廣泛的聽取一些意見,使我們的預報預警信息更有針對性,更有可用性。[06-05 09:56]
[主持人]有網友説,這幾年氣象局的服務越來越週到,氣象預警信息越來越及時,我們的收成都越來越好了。這和各個部門的聯動和氣象信息發佈及時也是有關係的。[06-05 09:58]
[鄭國光]中國氣象局和農業部,各級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都建立了合作、信息共享的關係,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合作非常緊密。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為廣大農民提供一些防災減災的信息、農産品的信息、農業生産安排建議的信息。中央電視臺7頻道還給農民辦了一些農業氣象的節目,對農時安排、生産提出一些建議。同時我們還建立了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通過培訓信息員隊伍為農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一些服務,包括農時的安排。[06-05 09:59]
[主持人]和您的聊天當中我感到氣象科普知識面對老百姓非常重視。在您的長期努力和強烈呼籲之下,氣象科普知識列入到教育部中小學義務教學當中,為什麼這麼重視科普?[06-05 10:00]
[鄭國光]因為氣象服務是為廣大老百姓服務的,我們怎麼把氣象信息通俗化,讓老百姓聽得懂,用得著,安排好自己的生産生活,怎麼樣預防避免損失受災,這就是科普問題。比如沙塵暴來了,你應該怎麼辦。雷電天氣來了,你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比如颱風來了,你應該怎麼預防。我們經常發現,雷電天氣下,你就不能站在樹下,不能到野外去。如果不知道,你到樹下躲躲雨,那就容易造成傷害。颱風有個颱風眼,颱風眼是風平浪靜的,但是颱風眼一過,馬上就是強風。經常説颱風來了,颱風眼到了,上面太陽出來了,但是颱風幾公里大小,一過來以後,強風馬上來了,躲都躲不及,經常造成人員傷亡。所以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識。[06-05 10:00]
[鄭國光]比如沙塵暴到了,有的是小學生走在路上或者農民在地裏幹活,經常被強風吹到河裏去,如果找一個低窪的地方避風或者抱著一棵樹,那就會避免傷亡。所以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還是要讓老百姓知道,怎麼樣利用氣象信息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進行避災救險。[06-05 10:03]
[主持人]我們可以看到您在工作這麼忙的工作中,作為氣象局局長還都到老百姓當中進行科普宣傳。[06-05 10:05]
[鄭國光]科普很重要,因為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怎麼樣利用這些信息安排好日常的生産生活,怎麼樣利用這些信息進行避險。既然我們為老百姓服務,我們就希望這樣的氣象服務效益最大化。所以氣象工作者不僅僅要發出預報,要讓更多的人利用好這個預報,這才能發揮氣象的效益。所以科普工作是氣象服務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發揮氣象服務效益的重要途徑、重要手段。所以重視氣象科普教育也是氣象部門提高服務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作為氣象局長,從提高氣象服務的角度重視氣象科普工作是應該的。所以我們還要大力推進氣象科普工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車廂。因為科普工作不是一陣子,它要堅持下去,特別是從中小學抓起。[06-05 10:05]
[主持人]不是説颱風來了我才重視這個問題,而是平時就要灌輸這個思想。[06-05 10:06]
[鄭國光]科普也發揮了些重要作用。比如2007年重慶一個小學因為一場雷擊,當場造成7名小學生死亡,30幾名小學生受傷。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和教育部、國務院應急辦向全國42萬所中小學發防雷減災的教育,和發展改革委及地方政府合作,對中小學的防雷設施進行排查,幫助建設一些防雷設施。所以2008年到現在,沒有一起雷擊造成中小學生傷亡。[06-05 10:07]
[主持人]人工增雨有利弊,那您怎麼看?[06-05 10:09]
[鄭國光]每年下落到中國大陸表面上的水有多少呢?有6.1萬億方,有80%多的水汽要流出中國,這是一個大數。現在人工增雨只能是有限的,比如增加降雨效率10%-15%。所以全年人工增雨大概是500億方,是水汽量的0.2%、0.3%,所以利用空中的水資源非常有限。其實人工增雨使得水汽轉化為降雨效率加快。從水汽循環來看,一個是外循環,就是大氣環流,把水汽繞著地球轉。如果雨季來了,南海季風,從南海、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到內陸地區,比如長江中下游,可能會發生雷雨、暴雨,這是水汽的外循環。還有一個就是水汽的內循環。地面有水分蒸發到空中,形成內循環。對我們國家,真正影響比較大的還是外循環,外循環的水分佔到內循環水分的90%-95%。所以影響天氣,你影響不了大範圍的外循環,能形成大降雨的還是外循環,所以人工增雨影響力還很小。[06-05 10:09]
[主持人]我看了很多網友的問題,他們有的説大面上影響不大,本來這個雨應該在這個地方,然後換到另外一個地區了,這對自然環境不會産生影響了,他們有這樣的疑問。[06-05 10:13]
[鄭國光]人工增雨可能會影響到降雨的再分佈,科學家也在研究。但是現在是增加降雨,這種影響,就是一個地方的增雨對另外一個地方的降雨影響,這個影響還是很小的。網友説你播散那麼多碘化銀,對環境肯定有影響。我也利用機會跟網友科普一下。實際上為什麼用碘化銀作催化劑,因為它的結構和雲裏面有些小冰晶的結構是一樣的,一克碘化銀可以産生大概10的10次方到13次方的冰晶凝結核。全國一年消耗80萬發炮彈,10萬發的火箭彈,一顆炮彈一克碘化銀,全國大概要用90萬發的炮彈和火箭彈,大概需要碘化銀是多少呢?不到一噸。大概500萬平方公里分佈不到一噸的碘化銀,換算成銀,可能就是200公斤到300公斤,分佈在500萬平方公里。其實大氣中也存在著很多銀離子,這些碘化銀的含量分佈在一個地區,它的含量是國家標準、國際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大概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而且好多碘化銀是變成雨水沖走了。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對北京市降水碘化銀包括銀離子的一些分析表明,它的含量遠低於國家標準和國際衛生組織的標準。説明碘化銀影響環境是微乎其微。[06-05 10:13]
[鄭國光]有的催化劑用的是乾冰,乾冰是把雲裏的一些水滴瞬間變成冰晶,冰晶就可以變成冰核了。乾冰是固體二氧化碳。還有一個就是液氮,冰點溫度是零下180度,它也是冷卻劑,大氣裏面的78%裏就是氮氣,所以它是大氣裏面自然的氣體,何況我們這種播散,量還是比較小的。從這些分析來看,人工影響天氣催化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請網友放心。[06-05 10:18]
[主持人]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我們國家各個省市在人工影響天氣水平有沒有什麼不一樣?[06-05 10:21]
[鄭國光]中國人工影響天氣的手段和方法是一樣的,現在主要是用四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飛機,飛機入雲進行催化劑的播撒。第二是用三七高炮,把炮彈打到雲裏爆炸進行播撒。第三種方式是火箭,通過火箭彈到雲裏播散催化劑。第四種方法是在地面,但是要一些好的條件,把碘化銀通過氣流帶到雲裏。國際上也是這幾種方法,從方法上來説,我們和國際上是同樣的,只不過用的炮彈、火箭彈都是自己研製的。[06-05 10:22]
[鄭國光]從科學水平來説,要把握好雲裏面的有利條件、有利的作業時機。現在全國氣象部門用雷達來觀測雲裏面的結構,哪個部位、什麼時候最適合播撒,效益最大,全國除了常規新一代的多普勒雷達,我們作為人工增雨防雹的雷達大概是250幾部,指揮覆蓋面達到90%,就是用它來指揮作業。另外我們還通過飛機,飛機上有一些觀測儀器,看雲裏的情況怎麼樣,應該播撒多少量,在什麼部位播撒。同時雨下來以後還得評估,所以地面有很多雨量站,比如説現在全國有34000多個雨量站,通過下雨進行效果評估。應該説過去的十年裏面,我們的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手段、水平穩步上升,我想在未來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我們一要再改進我們的作業手段,使我們的作業手段更科學化、定量化,二是提高我們對適合作業雲的研究,減少盲目性,提高科學性。[06-05 10:24]
[主持人]網友對您的觀點和建議非常感興趣。[06-05 10:27]
[網友 456]不久前您在中國農業大學“名家論壇”做了一場關於糧食安全與氣象保障服務的報告,其中談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將不利轉化為有利是廣大氣象工作者和農業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現在,我們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都有所認識,您能否再談談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有利的一面?您對將"不利"轉化為"有利"有哪些建議?[06-05 10:27]
[鄭國光]過去很多關心氣候變暖對農業影響不利的多一點,其實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氣候變暖影響大氣裏面的熱量資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作物的生産,有些地方本來可以一年一季的,它可以合理安排一年兩季。比如東北地區,從50年代以來,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所以水稻種植面積可以往北移,一直可以到伊春,可以到一些很高的緯度。比如玉米、大豆産區也北移,一北移,一些高産、穩産的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另外熱量改善,溫度升高了,低溫冷害也減少了。所以過去講每年冬季,東北最關心的是霜凍,霜凍一來了以後,糧食就停止生産了,所以霜凍退後了。所以由一季變成兩季,就是生産有利的一面。我們有個科學家講,上個世紀70年代和上個世紀90年代相比,東北的糧食産量翻了一番,當然有些是科學技術的手段,他們講70%通過我們改良品種、通過科學技術來提高産量。其中還有一個就是氣候變暖,使種植佈局、種植制度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所以使糧食翻了一番。[06-05 10:28]
[鄭國光]我們這邊有很多數據,包括我們國家水稻、小麥、玉米,生長期都在延長,所以大大增加了産量。但是也不能忽視糧食生産受氣候變暖影響不利的一面,因為氣候變暖以後,作物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比如旱澇災害頻繁發生,這個影響還是加大的。另外,有些農作物的産量佈局,本來可以補種的,由於氣候變暖,要做一些適當調整。還有就是病蟲害,因為溫度高了,病蟲害發生的頻率也會加大。所以農業生産的不穩定性加強了。所以怎麼樣推動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合理地調整生産佈局、耕作制度,把不利的一面化成有利的一面,這將是擺在氣象工作者和農業工作者面前的一項任務,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進行一些合作,推動農業應對氣候變化,保證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其實還是很有成效的。包括什麼時候灌水、澆水,我們要加強氣象監測預測。什麼時候霜凍要來了,我們要採取一些措施避免霜凍的影響。[06-05 10:32]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我看了很多網友的問題,他們很關注一個事,能不能借此機會問您一下。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06-05 10:35]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説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可以看到,從上世紀50年代,全球氣溫是上升的,而這種上升不能説哪一年下來了氣候變冷了,它要看一個趨勢,這種氣候變暖是波動式的上升。我今天沒有帶圖,帶圖可以看到,它是波動式上升。就是有的年份高一點,有的年份低一點,但是趨勢是上升的。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全球氣溫上升0.6℃左右,這是一個趨勢。[06-05 10:35]
[鄭國光]這是全球的狀況,但是全球變暖有三個特徵:第一,北半球升溫的速度明顯高於南半球,大概是兩倍于南半球。過去一百年,全球氣溫上升0.74℃,但是北半球超過1.1℃。第二,上半年的升溫明顯高於下半年。中國氣溫經常是北方溫度高於南方。第三,陸地增溫明顯高於海洋。我跟網友講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因為某時某地的溫度下降了,就説全球溫度變冷了。過去的這個冬天,歐洲遇到了極寒天氣,那這也是局部的。但是你沒有想到,美國、加拿大溫度明顯偏高。我們國家北方溫度明顯偏低,但是雲南、青藏高原、東南亞溫度是偏高的。在歐洲極寒天氣的同時,南美溫度是偏高的。全球一平均起來,還是偏高的。我們經常會被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內的現象把全球整體的現象給掩蓋了,所以有的時候就會誤判。説進入小冰期了,進入小冰期是需要幾百年來衡量的。説哪個地方遇到了極寒天氣就説進入小冰期了,這個講法還是不太科學的,還是要看趨勢。[06-05 10:37]
[鄭國光]我在這裡講的是,現在科學界、社會對全球變暖是自然造成的還是人類造成的,爭議很大,我覺得這種爭議還會持續下去,科學認識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但是我們作為地球上的一員,作為公民,一定要認識到,變暖這種趨勢是一種事實,怎麼樣適應這種變暖,如果説變暖我不相信,你不主動適應,那最後受影響的還是你本人和你這個國家。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氣候變化問題,當然我們要想一些辦法來減緩這種變暖,比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農業也要適應氣候變化,才能保證糧食穩産高産。比如現在極端天氣見多了,我們要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適當提高防災減災的標準,避免減少災害的影響。所以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包括這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來,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增強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這具有很深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正視氣候變暖這個事實,同時還要繼續加強氣候變化的一些研究,採取主動的措施來適應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06-05 10:40]
[鄭國光]有些網友認為,反正氣候變暖是不是事實,科學家還在爭論,我們寧信其有,我們要適應它,同時減緩氣候變暖也是和我們現在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是一致的。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怎麼樣保護環境,怎麼樣利用好有限的地球資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公民的責任,這實際上是可持續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要理解中央提出來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要減少資源消耗,保護好人類生存環境等的一些深層次含義。[06-05 10:43]
[主持人]剛才説到您特別重視氣象科普。氣象局有一個很亮點的工作就是氣象微博。您對氣象微博的看法以及下一步有什麼樣的打算?[06-05 10:45]
[鄭國光]隨著現代社會的推進,網絡越來越普遍、大眾化。現在網民通過一些微博得到更多的信息,包括氣象信息,也通過一些微博能夠了解他想了解的一些事情。比如説一些氣象現象,要進行氣象的科普。氣象微博的發展是一個趨勢,所以我們氣象部門非常正確地對待氣象微博問題。比如廣東省開通了微博,現在微博人數越來越多,點擊率已經超過一千萬,氣象微博的粉絲已經超過700萬。所以氣象部門要充分利用微博這個平臺來傳播氣象知識,進行氣象科普的宣傳。我對微博參與的比較多,也通過網絡聽取網民對氣象工作,特別是對我本人工作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在人民網、新華網以及中國氣象局網,我們都設立了專門的網頁蒐集信息。氣象部門還設立了“400電話系統”,網民也可以通過電話給我們氣象工作,特別是預報服務提出意見和建議。我也希望網民對改進氣象服務,特別是氣象信息的傳播、發佈,包括氣象科普問題等提出更多好的建議和意見,使我們不斷改進氣象工作,我也願意和網民交朋友。[06-05 10:46]
[主持人]説到這個問題,網友平時也特別關注您的一舉一動,現在網民也越來越關注氣象。我看到很多網民問到這個問題,今天要下雨,我可能調整一下我的出行計劃。他們也要想知道鄭局長,您每天得到氣象信息的時候,您第一反應是什麼?[06-05 10:50]
[鄭國光]我每天都要定時收看氣象信息,我要與有關省的氣象局局長進行電話溝通詢問氣象預報的情況、氣象災害的情況。這些年,我們一直把公共氣象服務作為氣象服務的一個重點,把老百姓對氣象服務滿不滿意作為我們氣象工作的最高標準,為老百姓提供更個性化、更準確的、更有用的氣象預報和氣象信息服務。[06-05 10:51]
[鄭國光]這些年來,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説中國天氣網,現在點擊率很高,有的一天超過2萬人次,包括電子氣象預報,頻次越來越高。我們還有各種廣播,比如交通廣播電臺和其他廣播電臺、氣象小靈通等。另外,我們在主要的公共場所有一些電子顯示屏,現在有1.3億的手機用戶,同時農村大喇叭超過十萬個,還有一些農村電子顯示屏。通過各種方法,建立一些科普園地進行科普宣傳,聯合教育部、廣電部門進行更多的科普宣傳。同時也和一些專業的氣象廣播電臺合作,進行氣象預警信息的發佈。我們力爭到2015年,氣象信息覆蓋面能夠達到95%,消除氣象發佈的盲區,讓老百姓能夠方便及時地收到氣象信息。同時還要注重預報預警信息的通俗化,我們經常聽到説氣象預報太專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太宏觀,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和意見,我們現在要把提高預報準確率和通俗化作為氣象工作的核心業務抓好。[06-05 10:55]
[鄭國光]同時,人類對大氣的認識水平還達不到對每一種過程、每一種預報百分之百準確,但是氣象工作者肯定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盡力把預報做的更細,使得老百姓更滿意。去年國家統計局統計了,老百姓對氣象預報服務的滿意度是85.7%,這是大家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但是也有很多期望。我想通過氣象工作者的努力,在2015年,老百姓對我們氣象滿意度至少在88%,再上升兩到三個百分點。我也希望網民們理解、支持和關心氣象工作,我們會做好的。[06-05 11:00]
[主持人]非常感謝鄭局長接受我們的採訪,也非常感謝網友的關注,我們下期節目再見。[06-05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