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京舉行的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建所50週年慶祝會暨“席澤宗星”命名儀式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劉曉群宣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將該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席澤宗星”。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副秘書長曹效業分別向席澤宗頒發了小行星命名證書和軌道運行圖。任繼愈、吳文俊、柯俊、林甘泉、徐蘋芳等哲學、科學、科學史、歷史、考古界著名專家學者出席了儀式。
1957年1月1日,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直屬中國科學院領導的獨立的“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成立,中國科學史研究事業由此揭開新的篇章。經50年發展,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作為中國唯一國家級多學科和綜合性的科技史專門研究機構,共出版專著、學術文集40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7000余篇,獲國家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近20項、部委科技成果獎和中國圖書獎多項,並參與河南淅川、湖北隨縣編鐘研究復原等實踐活動。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該所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大型著作有《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中國天文學史大系》、《中華文化通志·科技典》、《中國物理學史大系》、“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天文斷代研究、《中國傳統工藝全集》、《中國古代工程技術史大系》等,即將完成的還有《中國數學史大系》、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和《新世紀科學史系列》等。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席澤宗是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創建者之一,1983~1988年任自然科學史所所長。他1955年發表論文《古新星新表》(1965年再次修訂),被各國天體物理學研究者廣泛引用;提出從史書中鑒別新星的7條標準和區別新星與超新星的兩條標準,討論了超新星的爆發頻率,開實驗天文學史先例;在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及與現代西方宇宙學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科技史綜合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席澤宗星”于1997年6月9日,即席澤宗70歲生日當天,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在河北興隆觀測站發現,是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第85472號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