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黨組舉辦了第三次集體學習講座。講座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路甬祥主持,在京的院黨組成員、院領導和機關各部門副局長以上領導幹部、國科控股主要領導參加了學習。講座邀請了中科院寒旱所秦大河院士和地理與資源所陸大道院士分別就氣候變化科學的進展、影響及對策,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科學基礎及實施要求作了專題報告。與會同志進行了深入學習和討論。
在與專家們交流時,路甬祥指出,氣候變化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不僅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而且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實現連續29年的高速增長,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代價,這種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把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實質性減排作為後京都協議談判的重要議題,一些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有同樣意願,我國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國家戰略需求,又包涵多學科、多領域科技前沿問題,中國科學院要高度重視並積極採取行動,從科學認知、技術研發、系統解決方案等各個方面,做出應有的科技創新貢獻。
統籌區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強調的重要內容之一,區域協調發展和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城鎮化高速發展時期,目前區域發展水平還不平衡。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科學認知中國國情和各區域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的特點、優勢和規律,必須從各區域發展模式趨同轉變為實現比較優勢和差異發展戰略,形成各區域的發展特色和競爭合作的整體優勢,形成區域間各具特色的有差別均衡發展戰略,形成各具持色、多樣互補、整體協調、和諧發展的大格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城鎮科學規劃、協調發展,科學技術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科技界和中科院應該自覺肩負起使命,既要系統認知區域協調發展和我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也要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路甬祥強調,院黨組集體學習講座今年已舉辦過兩期,這些學習安排,對院、局領導不斷深化對當今世界和中國科技發展態勢、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不斷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就是要通過學習,深入研究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深入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科學前瞻,凝練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培育新的領域、方向和前沿,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
路甬祥強調,中科院在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領域具有很強的綜合實力,幾十年來,中科院緊密圍繞國家目標,在氣候系統觀測與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研究,減緩氣候變化的研究以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技術,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研發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後,中科院將繼續加大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及知識技術轉移轉化的支持力度。近期,院將組織召開可再生能源座談會,正在考慮組織一次節能減排方面的戰略研討會,進一步促進這方面的工作。
希望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科學前瞻,加強系統認知,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出新的科學思想、技術路線和方法手段,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創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