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李榮融《求是》撰文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30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25日   來源:國資委網站

宏大的工程 寶貴的經驗
——記國有企業改革發展30年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 李榮融

    今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也是國有企業改革30週年。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基本實現了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活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歷程

    3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實現了從政府行政機關的附屬向市場主體的轉變。這一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擴大經營自主權階段。這個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用了15年時間。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對國有企業實行計劃統一下達,資金統貸統還,物資統一調配,産品統收統銷,就業統包統攬,盈虧都由國家負責,國有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後在國有企業推進了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利潤遞增包乾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試點,調整了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生産經營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為企業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

    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階段。這個階段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時間。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要實行鼓勵兼併、規範破産、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在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進一步闡明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標和指導方針,明確了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的方向。這10年間,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採取改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特別是1998—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國有企業實施了改革脫困3年攻堅,通過債轉股、技改貼息、政策性關閉破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促進國有企業的優勝劣汰,實現了國有企業的整體扭虧為盈,為國有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以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以黨的十六大為開端。針對長期制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提出: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中央、省、市(地)三級國有資産監管機構相繼組建,《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規規章相繼出臺,在國有企業逐步實施了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層層落實,國有資産監管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創新進一步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顯著成效

    經過30年的改革,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有經濟的運行質量和發展速度有了顯著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大增強。

    國有企業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改革開放初期的國有企業被稱為國營企業,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僅僅是一個生産單位,企業對政府高度依賴,職工生老病死由企業統包,企業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經過30年的改革,國有企業已經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主體。

    國有企業的社會定位發生了深刻變化,已經從社會組織轉變為經濟組織,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在國內市場上,國有企業在與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平等競爭中顯示出很強的實力,涌現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和行業排頭兵。在國際市場上,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已經成長為與跨國公司競爭的重要力量。

    國有企業的企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央企業及其下屬子企業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目前的64.2%。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先後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在A股市場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國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在香港、紐約、新加坡等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央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達78戶。同時,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機制正在形成。

    國有企業的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和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工資制度,一些企業還探索了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中央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佔總數的30%。一批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和全體員工競爭上崗、量化考核、收入分配與業績挂鉤的機制。

    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前,國有經濟遍佈各個行業、各個領域。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産總額佔全部工業企業資産總額的92%。改革開放以後,個體、私營經濟分佈領域不斷拓寬,外資企業逐步進入,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局面開始形成。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有經濟的佈局結構出現了較大變化。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有進有退”、“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戰略思想,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的步伐明顯加快。

    國有經濟比重趨於下降,但總量不斷擴大,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以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為例,1998—2006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産總額從7.49萬億元增加到13.52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10.14萬億元,利潤總額從525.14億元增加到8485.46億元。

    國有企業數量明顯下降,實力進一步向大型企業集中。1998—2006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佔全國工業企業的比重從39.22%下降到8.27%。2006年,國有大型企業戶數只佔規模以上國有企業的2.31%,但資産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和實現利潤所佔比重分別達到35.91%、61.54%和63.25%。2007年,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資産總額超過千億元的43家,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26家,利潤超過百億元的19家,分別比2002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在2007年公佈的世界500強中,中央企業有16家,比2002年增加10家。

    國有經濟分佈範圍適度收縮,國有資本逐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目前,中央企業82.8%的資産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通信、運輸、礦業、冶金、機械行業,承擔著我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産,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發電量約佔全國的55%,民航運輸總週轉量佔全國的82%,水運貨物週轉量佔全國的89%,汽車産量佔全國的48%,生産的高附加值鋼材約佔全國的60%,生産的水電設備佔全國的70%,火電設備佔75%。在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中央企業戶數佔全部中央企業的25%,資産總額佔75%,實現利潤佔到80%。

    國有經濟運行效率顯著提高。30年來,體制的不斷變革,增強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意識,激發了國有企業的發展活力,企業管理水平和運行質量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屢創新高。實行擴大經營自主權的改革,調動了國有企業生産經營的積極性,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回升,促進國民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國有企業改革脫困3年攻堅,扭轉了國有企業全面虧損的局面,國有經濟開始走上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黨的十六大之後,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使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層層到位,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完善,促進了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高。2002—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從8.53萬億元增長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6.1%;實現利潤從3786億元增長到16200億元,年均增長33.7%;上繳稅金從6794億元增長到15700億元,年均增長18.2%。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資産總額從7.13萬億元增長到14.79萬億元,年均增長15.71%;銷售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9.84萬億元,年均增長23.97%;實現利潤從2405.5億元增加到9968.5億元,年均增長32.89%;上繳稅金從2914.8億元增加到8303.2億元,年均增長23.29%;總資産報酬率從4.9%提高到8.3%,凈資産收益率從4.3%提高到11.9%。這5年,中央企業平均每年資産總額增加1.5萬億元,銷售收入增加1.3萬億元,實現利潤增加1500億元,上繳稅金增加1000億元。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顯著變化,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

    中國特色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初步建立。黨的十六大以前,各級政府既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又行使出資人職能,國有資産監督管理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對企業干預過多,無人對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真正負責。十六大和十六屆二中全會明確了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原則,歸納起來就是:“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三分開”即:政企分開,政府授權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産履行出資人職責,不直接管理國有企業;政資分開,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不行使政府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政府其他機構、部門不履行企業國有資産出資人職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三統一”即: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三結合”即: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

    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産出資人代表,以組建機構、健全規章為切入點,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框架;以經營業績考核為抓手,層層落實保值增值責任;以財務監督和風險控制為重點,形成了一套強化出資人監管的制度和辦法。推動中央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集團控制力,發展壯大主業,加強自主創新,強化風險防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5年的實踐,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搞好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路子。

    三、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30年,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總結30年的歷程,以下經驗是需要認真記取的。

    必須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30年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歷程,是一次次解放思想、理論創新、積極探索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開始調整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採取擴權讓利、承包經營、逐步放開市場與價格等多種方式,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試辦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競爭,使國有企業看到差距,激發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黨的十五大提出著眼于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經濟實施“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戰略轉變,使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逐步形成,為國有企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經過改革脫困、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加強管理、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等一系列積極探索,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國有經濟呈現出較強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國有企業的30年改革,從本質上講,是要適應社會化大生産和市場經濟的要求,尋找一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30年間,國有企業從政府行政機關的附屬,逐步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産與經營者,並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呈現出較強活力和競爭力,關鍵在於始終堅持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自主經營,通過市場競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改革開放30年,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更是從體制和機制上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其市場化運作的適應力和自覺性。30年的改革發展,國有企業已經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實現了有機結合。實踐證明,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是完全能夠搞好的。

    依靠體制突破和理論創新實現攻堅破難。30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取得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離不開體制突破和理論創新。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才有了放權讓利,給企業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的改革舉措,為國有企業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才有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指導方針。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開拓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路徑,股份制改革與資本市場的建立,增強了國有經濟的發展活力,提高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突破了長期以來束縛國有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開創了國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局面。

    必須綜合配套推進改革。3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通過完善法制、體制、市場等外部環境,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從民法通則、企業法,到公司法、破産法、物權法,國有企業改革的法制環境日臻完善。從放權讓利到減少和撤銷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改革的體制環境日趨健全。從計劃、金融、投資體制改革到發展完善商品、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等市場,國有企業改革的市場環境不斷改善。從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實施再就業工程,到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離辦社會職能,再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國有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必要條件。沒有綜合配套改革,就沒有今天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良好局面。

    3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推動國有企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鏈結
· 國資委:央企高管行政任命與薪酬激勵存在矛盾
·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會見香港方氏基金主席方黃吉雯
· 國資委成立5年以來央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3000億
· 中央企業重組將由自願組合轉向由國資委主動推進
· 國資委網站開通"投資甘肅"欄目全面宣傳介紹甘肅
· 國資委監事會召開貫徹"六要六不"行為規範專題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