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目的是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這深刻地詮釋了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珍惜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一、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基因多樣性,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生物多樣性,既為人類提供食品、能源等多種生産生活必需品,又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特別是凈化空氣、保證水質、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生物多樣性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四大遺傳資源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擁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物種數量位居北半球第一,果樹種類居世界第一,是北半球的生物基因庫。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水平。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負責任大國的應盡之責。我國已加入一系列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國際公約和協議,要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認真履約,共同呵護地球家園。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副總理就加強物種資源管理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生態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銳減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基本保持穩定。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我國已制定《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20多部相關法律法規。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機制運轉良好。
生物多樣性就地和移地保護成效明顯。在就地保護方面,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541個,佔國土面積的14.7%,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佈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在移地保護方面,已建有動物園230多個,植物園234座,以及數百個珍稀瀕危動、植物人工繁育基地。生物物種資源的調查有序開展,一些重要生物物種資源已經完成編目收錄。各有關部門通過聯合或專項執法行動,有力地打擊了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
履約工作和國際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實施20多個全球環境基金的生物多樣性項目,並開展了一系列雙邊合作。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一是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區域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物種棲息地不斷減少。我國一些重要生物資源流失國外。二是一些新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問題對我國形成新的壓力。外來物種入侵呈蔓延之勢,危害日趨嚴重。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生物多樣性保護尚未納入各級政府的規劃或議事日程,缺少綜合配套的保護政策,特別是一些自然保護區日常監管缺失。
三、紮實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讓重要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生物多樣性保護勢在必行,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在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的進程中,努力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水平和成效。
第一,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係。《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三大目標是,保護優先、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依然保存著一份比較完整而又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彌足珍貴。千萬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要確保生物多樣性成為區域環評、規劃環評重點考慮的因素,明確開發建設活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和措施。
第二,優先搞好對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的保護。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陣地,要科學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實現自然保護區從數量增長向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並重轉變,讓重要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第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能力建設。深入開展生物物種調查,儘快摸清我國生物物種資源家底;抓緊建立監測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加強物種資源的收儲工作,搶救性收儲一批關乎國家長遠利益的重要生物物種資源;進一步規範生物物種資源的採集、收集、研發、貿易、交換、出入境等活動,加大執法檢查力度。
第四,拓展和深化國際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義務,廣泛宣傳我國的保護政策和成就。加強不同公約之間的協調配合,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深化國際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
我們相信,隨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隨著生物多樣性年中國行動方案的順利實施,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作者: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