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期間,自潼關至寶雞,浩浩蕩蕩動輒數萬人,手握鐮刀面孔黝黑的麥客大軍,轉瞬成了歷史。替而代之的是一輛輛聯合收割機馳騁八百里秦川。期間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再後來,收玉米也不用人力了,玉米聯合收割機大展身手。這是近兩三年的事情。
鉅額資金投入、持續數年的農機購置補貼,無疑是這一巨變最主要的推動力。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在提高農業效益、解放生産力、為農增收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2005年的1000萬元,增加到今年的7億元,中央安排陜西的農機補貼資金7年增長約70倍,補貼總額達到20.1億多元。機具補貼範圍也由最初的30多個品目增加到今年的143個品目近6000個産品。補貼範圍覆蓋到全省所有農業市、縣、區農業人口及農墾企業職工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産的服務組織。
據省農機局提供的信息,今年安排陜西的農機購置補貼,截止到8月31日,已落實資金5.52億元,佔計劃任務的78.9%。帶動地方財政投入補貼資金4547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31.36萬台,受益農戶達到22.94萬戶。
農機購置補貼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使陜西農業機械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農機部門充分利用補貼資金的調控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購置大中型、高效複式和生産薄弱環節農機具。2010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機8.08萬台,較2003年底增加了169.3%。全省玉米聯合收割機從無到有達到9500台,果園耕作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2009年,戶縣被陜西確定為玉米機收示範縣後,重點補貼玉米收割機,2010年全縣玉米收割機械達561台,是2008年底的5倍多。玉米機收率達71%,位列全省第一。
大量農業機械的應用,加快了農業生産方式由人畜勞作向機械作業轉變,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富平縣約有15萬人外出打工。據對該縣的調查,3年前,每到農忙季節,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就要返鄉幫忙。現在由於機收水平的提高,夏收基本不用返鄉,秋收僅有一半的人需要返鄉。
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耕地不用牛,播種不用鋤,種地農民越來越輕鬆了。據了解,1台背負式玉米聯合收割機每天可收穫40-50畝,相當於100個勞動力。1台果園微耕機可替代10人,1台設施蔬菜卷簾機與人工卷簾相比可提高生産效率8倍以上。關中過去收玉米需要20天左右時間,現在如果成熟期集中,1周就可收完。
農業機械裝備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擔的農業生産規模的限制。目前陜西擁有千頭以上規模化奶牛場34個,最大的存欄奶牛2萬頭;萬頭現代化養豬場100個,最大的年出欄生豬7萬頭;每年新增設施蔬菜30萬畝。在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情況下,如果沒有機械化的支持,根本無法實現。
調研發現,機械化程度已經成為影響農民種糧意願的重要因素。農民願意種糧,則可以促進土地流轉,確保糧食安全。長安區農民高興地説,現在除了玉米間苗是人工完成外,小麥、玉米一年兩料的其它工序全程機械化,種糧特別省事,基本上是對農機手“三指一掏”:一指收割哪塊地;二指用什麼種子和肥料;三指收好的糧食放在哪;一掏指給農機手掏錢。其他過程完全不用操心,農民也願意種糧了。
近年來,農業部門大力推廣複式整地、化肥深施、機收機播、秸稈粉碎還田等重點農機化技術,提高耕種質量,有力地促進了節本增效、農民增收。省農機管理局項目辦副主任張應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關中一年小麥、玉米兩料為例,全程機械化後農民增收效果顯著。小麥、玉米實行機播每畝可分別節約種子4公斤、1公斤,節約種子費用30元;能增産糧食15%以上,增加産量100公斤以上,折合200元;小麥機收減少損失3%-5%,玉米5%以上,兩料共減少糧食損失30公斤以上,折合60元;年每畝糧食節約勞動成本200元以上。合計每畝增加收入490元。關中地區適宜於機械化的小麥、玉米耕地面積1000萬畝,機械化後相當於每年增加農民收入49億元,相當於每年使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30元。
農機化也增加了農機經營者的收入,成為農民的重要增收致富工具和謀生手段。據調查,今年僅“三秋”期間,每台玉米收割機平均凈掙2萬元以上。富平縣華朱鄉順陽村李鋒父子,過去苦於沒有增收致富門路。今年在享受4.5萬元購機補貼後,自籌9.9萬元買了一台小麥、玉米兩用收割機,秋、夏兩忙下來,除了父子倆工資合計2萬元及其它成本費用,凈落6.4萬元。
(本報記者 吳莎莎 元莉華 通訊員 任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