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扶貧濟困解煩憂:浙江各級機關幹部下訪接訪紀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6日 09時58分   來源:浙江日報

    浙江是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同時,也較早遭遇一些先發性社會問題和矛盾,這一度困擾各級黨委和政府。

    如何破解這些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2003年,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率先下訪,拉開了浙江省領導幹部下訪接待群眾的序幕,也開始了浙江省尋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齊頭並進的新探索。

    9年來,在省領導的示範帶動下,各級領導幹部自覺把下訪接訪作為硬任務,主動做深、做細、做實,取得明顯成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量問題在源頭得到處理,全省信訪總量由2003年的50多萬件(人)次的最高峰降到了去年的39萬多件(人)次,信訪形勢持續好轉。

    深入一線聽民聲

    傾聽民聲、體察民意、知悉民情,方能贏得民心。

    怎樣做好下訪接訪工作?沉到一線無疑是重要的第一道落筆。

    在接訪實踐中,各級領導幹部都堅守著這樣的信條:越是矛盾和困難多的地方,領導幹部越是要深入進去;越是難啃的硬骨頭,領導幹部越是要敢於碰。

    有一次,臨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志忠到桃渚鎮田頭村蹲點調研,第一天他就收到一封信。

    信是村民陳新明(化名)寫的。村幹部告訴何志忠,13年裏,高位截癱的陳新明,向中央、省、市有關部門寄了數百封信。

    當晚,何志忠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次日一早,他就到陳新明家探訪,只見他們一家人擠在陰暗潮濕的老石頭房裏,一踏進門檻,就有一股怪味撲鼻而來。

    “新明,你身體感覺怎麼樣……”何志忠的腳步沒有半點猶豫,坐在床沿就和陳新明拉起家常。原來,早在1995年,時年26歲、在造船廠工作的陳新明,不幸被翻倒的舢板壓住,導致高位截癱。事故發生後,陳新明坐著輪椅上訪4年,才從僱主那裏拿到7萬多元賠償款,誰知用這筆錢蓋新房時,卻與村幹部發生糾紛。

    明白上訪緣由後,何志忠當即要求村幹部向陳新明道歉,並多次上門做他的思想工作,還想方設法募集捐款,幫助他造新房。半個月後,新房動工了。

    解開了思想疙瘩的陳新明異常感動,當著何志忠的面,他翻箱倒櫃找出已打印好的厚厚一疊信訪材料,一一撕毀,並表示往後決不再上訪。

    “只要我們親力親為,總能找到解決難題的最佳辦法。”時任海寧市委書記的沈利農同樣深信,沉到一線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2010年,他共接待群眾來訪168批次319人次,辦結率達99.2%。為解決該市一新村點安置房質量問題,他多次到工地,還爬上屋頂,實地察看工程建設情況。

    9年多來,全省共有省領導180人次下訪接待群眾4792批次、9133人次;市、縣兩級領導幹部4.4萬人次參加接待群眾19萬多批次、55萬人次。

    “我們換位思考,老百姓就能時刻感受到政府解決問題的真心。”説起如何做好接訪工作,沈利農感觸頗深:“我們與群眾距離拉近了、感情談深了,許多看似難解甚至無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群策群力解民憂

    領導幹部下訪接訪,要有深入基層的姿態,更要有實現案結事了的實際行動。

    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社情民意,只是接訪的第一步。如何化解久拖未決的積案,撫平群眾焦灼的心情,才是接訪的主要目的。這一目標如何實現?在浙江各地,一張張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行動網絡給出了答案。

    2002年,德清縣為加快城市建設,決定對城中村——宋石村進行拆遷改造,建成營盤小區。雖然改建由鎮、村統一組織實施,卻因房屋由農戶自建,多位農戶後來又擅自違規建設,造成營盤小區的房産“三證”一直無法辦理。2006年以來,一大批營盤小區住戶多次到縣政府上訪。

    “一些久拖未決的信訪積案情況十分複雜,僅靠下個文件,交辦幾個責任單位,成效並不大。”困局之下,時任縣委書記的王勤不僅主動約訪,還召集信訪、國土、建設、城管、財政、消防、武康鎮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商對策。

    各責任單位隨即派出調查組,挨家挨戶調查核實房屋建築層次、佔地面積、家庭成員等信息,仔細摸清情況;而社區幹部則憑藉情況清、人頭熟的優勢,與上訪群眾代表進行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逐一理順農戶間的矛盾……

    經過幾個月的群策群力、協同配合,2010年9月10日,德清縣信訪局會同國土、建設、城管、武康鎮等有關部門再次約訪群眾代表,終於得到群眾代表的認可,一塊冰凍8年的堅冰終於融化。

    浦江縣信訪局局長吳林文告訴記者,現在在浦江,凡久訪不息的信訪件,都由1至3名縣領導包乾解決,並通過健全聯席會議機制,推動部門“大聯動”;針對一些政策性、法律性、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縣裏還邀請法律工作者和相關專業人員組成專家組進行會商,形成合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2010年,浦江縣的信訪總量比2003年減少57%,疑難信訪件減少90%。

    建章立制轉作風

    領導幹部下訪接訪的過程,是解決群眾訴求的過程,也是廣泛集中民智的過程,更是實現科學決策的過程。

    解決一兩個問題,並不是信訪工作的終點。如何形成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減少信訪事項的發生?各地一直在探索。

    去年以來,為使黨群、幹群距離真正近起來,幹部作風真正實起來,臨安市清涼峰鎮嘗試機制創新,變原先的“週一例會”為“每週到村現場辦公”,40多名鎮機關幹部紛紛下村接待群眾。接訪,已然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

    “過去到鎮裏兩三趟,也不一定能找到辦事的幹部,現在在村裏就能見到鎮幹部來辦事,這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啊!”許多通過現場辦公解決問題的老百姓,都對鎮裏的這項貼心之舉讚不絕口。

    順溪村的80多戶村民不會忘記,正是聯村幹部的下村現場辦公,使涉及200多畝土地的下山移民工程,在沒有一起矛盾問題上交的情況下順利開工,村民住進新房的夢想指日可待。昱嶺關村的21戶村民不會忘記,正是聯村幹部一次次現場調處,使得村裏多間涉及“一房多主”的危房得到及時拆除,避免房屋倒塌和矛盾激化。

    位於浙西山區的衢州市衢江區廿裏鎮白馬新村村民,同樣感受到了這幾年來領導幹部作風的變化。

    作為2005年省政府為安置烏溪江庫區下山脫貧、異地安置群眾而新建的一個移民村,白馬新村600多戶村民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辦成房産證、土地證,生産生活受到一定影響。

    今年7月,在一次民情溝通日活動中,衢江區委書記朱建華從白馬新村遷建戶代表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組織相關部門認真處理此事。工作人員隨即倒排工作進度,提供上門服務,如今白馬新村遷建戶要求辦理“兩證”的問題基本得到落實。

    事實上,臨安與衢江的制度化推進,只是浙江創新完善各級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制度中的一個縮影。如今,全省各地各部門將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工作納入社會管理範疇統籌推進,一張張民情溝通之網、為民服務之網、平安和諧之網正在形成。

    普陀區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在社區建立和諧工作促進室;寧波搭建視頻接訪平臺,方便群眾就近反映問題;杭州拱墅區開創網絡情景式接訪新模式,拓寬信訪渠道……一系列探索實踐,不僅使新形勢下幹部與群眾關係大大拉近,還切實提高了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呂玥)

 
 
 相關鏈結
· 河北省動員部署大規模集中開展幹部下訪接訪活動
· 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寧波推動接訪下訪常態化
· 呂祖善在嵊州一中接訪時強調:要善於做群眾工作
· 重慶構建立體接訪新機制 市民家門口可預約信訪
· 海南將在5月集中開展縣(市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
· 河南省監察廳預防腐敗局實行領導班子成員接訪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