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首個五年專項規劃。
規劃設置了具體任務,包括:到2015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300萬標準箱,繼續位居世界港口前列;航空旅客吞吐量達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550萬噸,位居世界機場前列;出入境郵輪及郵輪旅客達到500艘次、100萬人次,初步建成郵輪母港基地;在上海登記註冊的國際航運船舶超過400艘;上海二手船舶交易突破100億元;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航運經紀、船舶管理、航運服務代理以及海事法律、航運金融服務體系。
集裝箱水水中轉比重將達45%
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末要達到的七大具體目標。
國際航運業務方面,上海港貨物年吞吐量要保持在6.5億噸左右,集裝箱吞吐量繼續位居世界前列;在上海登記註冊的國際航運船舶達到400艘,合計達1000萬總噸。
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方面,在上海達成的二手船舶交易金額力爭突破100億元/年;海事法律、海事仲裁、海事訴訟等配套服務環境得到明顯提升;航運經紀公司在滬註冊數量達到50家以上,船舶管理公司達到160家以上;培育5-10家服務網絡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的航運服務代理企業;船員勞務年輸出量突破1萬人。
航運金融方面,國際航運結算的便利化水平有較大提高,航運融資、航運保險和航運衍生品交易規模在國際市場佔比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綜合試驗區發展方面,爭取出臺一批符合産業發展需求的航運支持政策,使綜合試驗區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政策先行先試的示範基地。
集疏運體系方面,集裝箱水水中轉比重達到45%,提高鐵路集疏運比重;主要基地航空公司形成以上海為核心樞紐的中樞運營網絡,在上海運送的中轉旅客比例達到20%以上。
郵輪産業方面,力爭實現5-8艘郵輪以上海為母港基地,郵輪母港旅客年發送能力達到30萬-50萬人次,出入境郵輪及郵輪旅客分別實現500艘次與100萬-120萬人次的規模。
航運人才和文化建設方面,基本確立能夠覆蓋整個航運産業鏈的人才隊伍結構;打造上海特色的航海文化,與地方文化、産業經濟、旅遊資源等有機整合。
強調服務功能和輻射能力
規劃強調,要加快建設“具有較強經濟服務功能和輻射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並提出八個方面主要任務。
繼續發展國際航運業務。推進幹線船舶的大型化、專業化、低碳化;擴大江海直達船型的研發、應用,提高江海直達比例;發展港口裝備製造、船舶建造産業,增強港航裝備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培育和發展航運服務業。支持航運經紀公司發展;吸引現代船舶管理公司落戶;建設包含新造船、二手船、廢船買賣及船舶租賃等業務的國際性船舶交易平臺;吸引外資船檢機構入駐,發展船舶檢驗服務;制定並推廣以上海為仲裁地的各類航運交易推薦格式合同,提升上海海事仲裁質量和聲譽。
發展航運金融服務業。拓寬航運企業融資渠道;培育航運保險、再保險市場,鼓勵海上貨運險本地投保;完善航運運價、船舶交易指數體系,開發航運指數衍生品。
建設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探索創新國際航運船舶登記及管理制度,以船舶的集聚帶動相關服務産業的集聚;建立覆蓋口岸與腹地的保稅網絡系統,實施啟運港退稅。
促進郵輪産業發展。鼓勵本土郵輪産業發展;提高郵輪旅客通關服務能力和效率;完善郵輪綜合配套服務功能,健全郵輪碼頭服務體系。
優化完善集疏運體系。建立高等級內河集疏運網絡,培育內河運輸業,提高水水中轉比例;完善鐵路貨運服務體系,推進海鐵聯運發展;加強航空樞紐建設,加快浦東、虹橋機場設施改造,系統性改善樞紐空域容量。
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提高通關效率;實現口岸、市場、研究機構信息的共享;推動海上救助、油污管理等機構建設。
加強區域交流合作。推進跨區域口岸大通關合作;面向長三角、全國港航企業,提供高端航運服務。(記者 顧一瓊 唐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