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三州三縣,行程近一千公里,9月20至22日,參加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現場觀摩暨成果展示會的一百三十多名代表通過對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瓜什則鄉郭進村的觀摩,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對青海省生態畜牧業發展邁上更高層次充滿了信心。青海省副省長鄧本太參加了在同仁縣舉行的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成果展示會並在總結會議上講話。
寧夏村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為依託,以組建經營聯合體為突破口,形成了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小組+牧戶”的生態畜牧業生産模式;梅隴村以強化草原基礎設施建設、設施育肥和股份制經營推動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轉變,形成了享有盛名的“梅隴模式”;郭進村通過“代牧制”和分組聯營的建設模式,引導牧民向畜産品深加工和設施規模養殖等方向發展,初步建立了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産、産業化發展的畜牧業生産新機制。他們的經驗在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中起到了帶頭和典型作用,與會代表對他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鄧本太在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工作總結會議上講話。他説,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已歷經4年,各地結合本地特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通過試點、示範推廣和全面推進,使青海省生態畜牧業建設重點逐步明晰,發展路徑日益明了,成功實踐出“股份制”、“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有效提高了牧民組織化程度,使草地畜牧業生産逐步走上了集約化發展之路;優化重組了畜牧業資源,使牧區畜牧業發展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激發了牧民的創業激情,使牧區産業構成更為豐富;改變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使草原生態移民和遊牧民定居工程牧民轉移定居得以穩固;豐富了牧區村級管理體系,牧業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共同推進的格局正在形成;強化了牧區特色品牌意識,使品牌建設更加深入人心;改變了對草地資源的利用方式,以草定畜的生産模式得到確立;生態畜牧業建設拓寬了牧民的收入來源,確保了牧民持續增收發展目標的實現。實踐證明,生態畜牧業建設是解決青海省牧區草地畜牧業發展困境的唯一選擇,是破解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途徑。
鄧本太説,當前和今後兩年要以大力開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能力建設為核心內容,規範合作社運行,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同時將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延伸至牧區412個半農半牧村和352個有草地畜牧業生産的農業村,實現生態畜牧業建設牧區全覆蓋。同時把握三個關鍵:一是完善經營機制,轉變發展方式;二是推進草畜平衡,實現增産增效;三是發展二三産業,轉移富餘勞動力。
總結會議上,海西州人民政府、貴南縣農牧局、天峻縣納爾宗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澤庫縣西部草産業合作社4家單位的有關負責人進行大會交流發言。( 記者 劉建民 張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