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貼息貸款作為重要的扶貧項目和惠民政策,旨在為貧困地區企業、農民發展生産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幫助他們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然而記者5月中下旬在一些貧困地區採訪時發現,由於企業、農民從銀行貸不到款而無法享受到這一政策,導致貸款貼息資金貼不出去。據悉,2012年山西省扶貧部門安排扶持扶貧龍頭企業貼息資金為1.7億元,最後貼出去不到5000萬元。
五寨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去年全縣共申請到457萬元的扶貧貸款貼息,但一年下來只貼出去107萬元。縣扶貧辦主任陳振隆告訴記者,貼息資金閒置的根源是,扶貧對象從金融機構貸不到款。
貸款難也是長期制約貧困地區農民脫貧的一個頑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貧困地區農民貸款難的主要原因:一是貸款方式不合理,銀行基本上都是採用擔保或抵押,貧困農民很難符合申請資格;二是部分申請到貸款的農民無法及時償還貸款,導致貧困農民群體信譽下降,銀行為規避風險不願放貸。
記者走訪臨縣、嵐縣、五寨等多個貧困縣發現,由於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到貸款,借高利貸的現象在貧困農村十分普遍,與銀行貸款一般是6%的年利率相比,民間高利貸月利息普遍超過1分,有的甚至達到了2分。
一邊是扶貧對象亟須資金髮展生産脫貧致富,一邊是有限的扶貧貸款貼息變成了“閒錢”。如何讓這筆“休眠”的資金“甦醒”?5月20日,省扶貧辦産業站站長趙俊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一是政策設計對項目貸款用途要求過嚴,符合條件的貸款較少,相關政策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二是金融機構要適當放低貸款門檻,減少審批程序,增加放貸規模;三是應積極探索項目單位與金融機構相互合作模式,比如擔保模式,通過金融創新的方法打通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