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會議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並明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這與林業密切相關。日前記者就如何全面深化林業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更好地發揮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採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
全面深化林業改革激發林業活力
記者:近些年來我國全面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初步實現了“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目標,成為新時期農村改革的一大亮點。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請您介紹一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最新進展情況,下一步推進這項改革的重點和舉措是什麼?
趙樹叢: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實行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特別是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戰略部署,全面推進這項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目前,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任務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全面推進。全國已確權集體林地27億畝,佔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7.7%;發證面積26億畝,佔確權林地的96.4%,1億農戶拿到林權證。近5億農民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財産權,戶均獲得森林資産約10萬元,使廣大農民成為林木資産的法人,為他們訂立契約、積累資本創造了條件。可以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培育農民市場主體方面,走在了前列,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正處於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任務十分繁重。各級林業部門必須緊緊抓住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機遇,加強改革頂層設計,鼓勵基層大膽創新。下一步,要從四個方面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一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賦予林權生産要素功能,包括可抵押、可擔保、可流轉,實現資産到資本的轉換。集體林承包經營權是農民的,按照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的要求,林業部門的職責主要是監管,確保森林資源總量不減少。二要繼續深化林業行政審批項目改革,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該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市場。要改革森林資源採伐管理等監督機制和辦法,加強林地管理,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各項規章制度。三要穩定和完善農民的林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林地流轉。四要健全財政、金融、森林保險、林權交易等政策,引導農民通過林權要素運用,積極發展林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專業大戶、家庭林場、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企業等多種市場經營主體,推動林業生産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使農民在經營林業中獲得更多的收入,真正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
記者:據了解,在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同時,我國積極探索國有林場改革和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已在7個省區啟動了國有林場改革試點,重點國有林區改革也正待破題。《決定》明確要求,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您認為應該如何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這一要求?
趙樹叢: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是全面推進國有林區改革的重大舉措,其核心是要理順三種體制。一是理順國有林所有權、産權管理體制。我國國有林包括兩大塊:一塊是國有林場,有4855個,經營面積11.5億畝,林地面積8.7億畝,約佔全國林地面積的19%,所有權是全民所有,這部分要儘快厘清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與地方政府對國有林場的管理體制。另一塊是國有林區,有138個國有林業局,經營面積11.2億畝,林地面積9.5億畝,約佔全國林地的21%,所有權是全民所有,産權在中央政府,管理權和監管權在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使用權在地方政府,要儘快厘清三者的關係。二是理順政府管理林區社會的體制,理順職能和資金渠道。三是改革森林資源監督管理體制,構建有利於生態建設與保護的森林資源監督管理體制。經過改革,建立起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改善民生、有利於增強企業經營活力、權責利相統一的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有林區發展新體制。
健全制度和體制機制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記者:森林和林地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資産,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保護森林、保護管理林地是林業的重要職責。《決定》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您認為實行這項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什麼?
趙樹叢: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制度基礎。核心是健全三項制度。一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過去,我國沒有把自然資源資産的所有權確定清楚,沒有劃清國家所有國家直接行使所有權、國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權、集體所有集體行使所有權、集體所有個人行使承包權等各種權益的邊界。《決定》要求,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二是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主要解決我國目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人和自然資源管理人權益不清、權責不清的突出問題。《決定》要求,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開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建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三是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者和國有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統一行使用途管制職責。這三項制度都是生態保護體制的重大變革。林業部門要深入研究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要認真研究森林、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的所有權、資産産權和確權登記問題,儘快完善用途管制措施,強化監管權。
記者: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是社會比較關注的話題。這些舉措對保護自然資源資産有何意義?林業部門將如何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趙樹叢: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對於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可以更多地發揮市場在自然資源及其産品價格上的決定作用,改變自然資源及其産品廉價甚至無償使用的做法,有利於更加珍惜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破壞和浪費。二是可以大幅度增加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投入,解決生態建設資金缺乏和生態補償標準低的問題,有利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三是有利於支持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等生態保護區域發展,形成多元化補償方式和動態化補償機制,推動全國主體功能區戰略順利實施,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行這兩項制度,給林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一要研究森林、濕地、沙區植被、野生動植物等林業資源有償使用和資産化管理問題,特別是要針對目前佔用林業資源的成本過低問題,研究應對措施。二要研究開徵資源稅給林業發展帶來的影響。三要加強森林資源生態服務價值和差別化補償政策研究,爭取不斷提高補償標準。四要研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爭取擴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禁止開發區轉移支付試點範圍,提高轉移支付用於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資金比例。五要抓緊研究建立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森林碳匯交易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
記者: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這項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林業部門將從哪方面入手完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
趙樹叢: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對於理順生態與環境的保護管理體制、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林業部門要深入研究,積極探索。一是深入研究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林業行政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有利於保護髮展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及生物多樣性的行政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正能量。二是研究建立破壞森林、濕地、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舉報制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三是研究建立生態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生態損害鑒定評估辦法,科學鑒定生態損害範圍、程度及價值。探索編制林地、濕地等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建立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劃定生態紅線保護自然生態
記者:《決定》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此前我們了解到,編制出臺的《國家林業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已經明確劃定了四條生態保護紅線,工作走在了前面。今後將採取哪些措施守住這四條紅線?
趙樹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維護代際公平、留給子孫後代最大最珍貴遺産的基本保障,體現了我們黨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堅定意志和決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主要是為了保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它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就是要明確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的底線,是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構建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核心。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核心是嚴格落實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明確國土空間開發的“高壓線”。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是林業部門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國家林業局根據法定職責已經劃定了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四條生態保護紅線。這四條生態紅線為:林地和森林紅線,全國林地面積不低於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於37.4億畝,森林蓄積量不低於200億立方米;濕地紅線,全國濕地面積不少於8億畝;沙區植被紅線,全國治理和保護恢復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積不少於56萬平方公里;物種紅線,確保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嚴禁開發,現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下一步要牢牢守住這四條紅線。一要把劃定的紅線落實到地圖上、地塊上,儘快制定最嚴格的管制原則和管理辦法。二要對已經有法律法規保障的生態紅線,必須依法保護管理。還沒有法律保障的生態紅線,要儘快推進立法。三要推進生態用地可持續增長。通過生態自我修復和加大對石漠化和沙化土地、工礦廢棄地、退化濕地治理等,有效補充生態用地數量。
記者:《決定》首次提出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建立國家公園主要是為了保護自然、保護生態。林業在建設國家公園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作用?做了哪些工作?
趙樹叢: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們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舉措,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創新和亮點。國家公園是當今國際社會保護自然資源的主要模式之一。建立國家公園就是要保護好自然資源、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更好地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功能。國際上的實踐證明,這是增強生態産品生産能力的重要制度和載體。
建立國家公園是林業的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也是林業部門的重要職責。我國具有國家公園性質的主要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地質公園、礦山公園、風景名勝區、考古遺址公園、海洋公園等。目前,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有2150處,總面積1.25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3%,還有2800多處森林公園、300多處國際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這些資源無論從面積、還是從數量上看,都是第一位的,是建立國家公園的重要依託。2006年,雲南省林業部門在迪慶州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2008年,國家林業局又將雲南省列為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開展了積極探索和有益的嘗試。林業部門要抓緊研究國家公園的體制機制問題,以及適合國家公園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和區域,全力推進國家公園建設。
加強生態工程建設完善生態修復體系
記者:我國相繼實施一批林業重點工程,在生態修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決定》提出要完善生態修複製度。對此您有何考慮?
趙樹叢:完善生態修複製度,用制度保護生態。這對我國具有特殊意義。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一旦破壞,修復起來十分困難,有的需要上百年甚至幾個世紀的努力。我國是世界上生態最脆弱的國家之一,全球十大生態危機在我國都相應存在,生態修復任務極其繁重。生態修複製度是生態修復的根本保障,完善生態修複製度有利於把生態修複製度化、規範化、長期化,為生態修復提供行動準則和依據,使生態修復的目標、任務、措施更加合理、完善,可以發揮約束和監督作用。
完善生態修複製度重點是加強生態修復工程的制度建設。《國家林業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了“實施十大生態修復工程,構建十大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格局。要研究健全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制度保障,從規劃制定、法律法規、績效評價和監督考核等方面,健全各項制度和機制。
記者: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重要的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十多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中央決定,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範圍。林業部門將如何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
趙樹叢: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截至2012年,全國共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4.41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經過15年的建設,退耕還林工程已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造了世界生態建設史上的奇跡,深得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
繼續實施退耕還林,是我國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期待的迫切需要。《決定》提出,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範圍,這為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定下了基調。林業部門一定要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組織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一要穩定原有的退耕還林成果。退耕還林工程已實施了十幾年,取得了重大成果,必須不斷鞏固和發展,穩定已退耕還林的面積,確保“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二要擴大退耕還林實施範圍。新一輪退耕還林應重點考慮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點地區的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坡耕地以及西部地區實施生態移民騰退出來的耕地等,做到穩步有序推進。三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對還生態林、經濟林的比例不再作限制,對退耕農戶喪失的機會成本和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給予綜合補償,使農民獲得較好的收益,既改善生態,又改善民生。(記者 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