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北京全力解決“三農”問題 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7日   來源:北京日報

  去年以來,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多項措施並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儘管第一産業在北京GDP中的比重不高,但北京農村面積大、農民比重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村教育、衛生、文化、基礎設施相對滯後。北京做好“三農”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依然十分迫切。去年,市委、市政府全力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各項工作向農村延伸。2005年,全市確定53個重點支農項目,建立了督辦、考核機制。

  加大對新農村建設投入,促進農業生産力發展,改善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近年來,全市投向農村、用於“三農”的財政資金大幅增加。2004年,北京市投資的增量全部投向了遠郊區縣建設,達58.7億元。2005年,市發改委安排的投資中,十個遠郊區縣與城八區的比例達到49.9:50.1,共投向遠郊區縣71.96億元;市財政安排資金24.7億元,重點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事業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支持。今年,本市安排的投資中,遠郊區縣與城八區的比例為51:49;市財政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30億元,其他各方面投入也都有較大幅度增加。去年,全市完成340多公里通油路工程,所有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投資2.87億元,解決了30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為困難群眾配備了電視機。遠郊區縣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4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44%。

  將城市優質資源引入農村,培育農村發展的“造血機能”。除資金投入向農村傾斜外,北京市還採取多種手段將城市優質資源引入農村,改變過去支農“見錢見物不見人”的做法。首都資源豐富,特別是中央在京“大院大所”多,市委、市政府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鼓勵科技企業、科研人員到郊區農村發展創業。本市組織市區學校與農村學校開展對口幫扶,鼓勵大專院校到新城辦分校(院),啟動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已先後選派千名教師支援農村教育,並將支教一年的經歷作為今後教師評定職稱的條件;安排市區知名醫院與遠郊區縣醫院對接,實行設備、人才共享,規定衛生技術人員晉陞副高級職稱前要累計在農村基層工作一年;聘請科技專家,組織科技指導員,深入村鎮、科技示範戶,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村技術骨幹。去年,本市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13.4萬人次,使6.5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非農就業。

  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北京市從改善農民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入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基本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建立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解決了四萬多名農民的就業問題。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推動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落實糧食生産直補政策,對鄉鎮和村級組織給予直接補貼和補助,提高了綠化建設佔地補償和養護補助標準。全面推進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0%以上。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思路,逐步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出臺了《關於扶持農村二三産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意見》,鼓勵引導農民自主創業。2005年,農民興辦獨資企業、合夥企業項目達到380個,吸納就業9099人。

  實行部門聯動和政策集成,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北京市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市各有關部門參加的“三農”工作聯絡會議制度。明確市農委作為“三農”工作的牽頭部門,具體負責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各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和工作實際,把“三農”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本市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2005年,北京市組織1000多名規劃、建築、設計等專業的技術人員下鄉,為農民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協助基層政府做好村莊規劃,共同描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

  目前,北京市正在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農村廣泛深入開展第三批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用黨的先進性促進新農村建設,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來檢驗先進性教育的成果,把先進性教育辦成“群眾滿意工程”,把新農村建設辦成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記者 陳紅梅)

 
 
 相關鏈結
· 天津高標準創建文明生態新農村
· 廣西決定投資兩億元支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 廣東省確定“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的十大目標
· 建設新農村的強大支撐: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信社漸進式改革穩步前行
· 山東省委書記強調: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