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3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江毅)國務院扶貧辦公佈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期評估結果顯示,5年來,我國4.51萬個貧困村完成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在貧困地區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已經作出很好的探索和實踐。
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主任劉堅29日在四川南充召開的2006年全國扶貧辦主任會議上説,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新階段以後,根據農村貧困人口分佈的特點,在全國確定了14.8萬個貧困村,逐村制定了扶貧規劃,集中力量組織實施,到2005年底,全國已有4.51萬個貧困村初步完成建設任務。實踐證明,整村推進扶貧規劃是在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臺。
劉堅表示,整村推進扶貧規劃過程中,按照因地制宜、群眾參與、多辦實事、務求實效的原則,重點要抓六個方面的建設:一是改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通水、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建設基本農田)。二是提高人口基本素質的社會事業建設(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十一五”期間每個貧困農戶有一個勞動力接受培訓)。三是增加收入的産業建設(村有骨幹産業、戶有增收項目)。四是樹立文明新風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諧農戶評比、鄉規民約制定)。五是規範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設(普法教育、規範村級議事制度)。六是以村黨支部建設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村支部書記做到公道正派,為民辦事)。這與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五項要求(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高度一致。
“好形式錶現在,這種方式能夠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好抓手錶現在,它看得見、摸得著,能夠突出重點;好平臺表現在,它能夠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集中起來。”劉堅説,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做法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肯定,實現了扶貧工作重心下沉和目標瞄準,解決了扶貧資金到村到戶難的問題,彌補了給農民服務“最後一公里”的缺陷問題,辦了貧困農民迫切需要解決,又能使之直接受益的好事、實事。(完)
四大特點凸顯我國扶貧開發形勢嚴峻
新華社成都3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江毅)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主任劉堅29日表示,儘管《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實施進展順利,但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相當繁重。
——需要扶持的貧困群體數量依然龐大。到2005年底,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2365萬人,他們的收入上限(683元)僅僅是全國農民人均收入(3255元)的20%;低收入貧困人口還有4067萬人,他們的收入上限(944元)僅僅是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29%。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和剛剛越過溫飽線但還不穩定的低收入人口總計6432萬人,而建檔立卡的工作對象有近1億人。按照國際標準,我國的貧困人口總數僅次於印度,列世界的第二位。
——消除貧困的難度加大。一是目前的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生産生活條件更差的地區。2004年絕對貧困人口居住在山區的佔51.4%,而連續貧困的群體有76%居住在自然條件特別惡劣地區,有46%人均耕地不足1畝。二是勞動力素質偏低。2004年,扶貧重點縣勞動力文盲率高達14%;而在連續2年貧困的農戶中,勞動力的文盲率達到28.1%。三是貧困農戶家計薄弱。2004年,54.1%的貧困農戶、47.2%的低收入農戶家庭收入低於支出,需要借債度日。剛剛越過溫飽線的低收入家庭物質資本一般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産,遇到災害、市場風險和家庭變故時就返貧。
——貧困群體的弱勢地位突出。2005年,592個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723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3255元的53%。扶貧重點縣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財政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貧困地區的糧食安全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目前貧困農戶和低收入農戶的糧食消費量處於人均150公斤的警戒線上。在國務院扶貧辦重點調查的100個貧困村中,36.4%的農戶不同程度地缺糧。據中國糧食經濟研究會的研究,592個扶貧重點縣中,有332個不同程度缺糧,涉及人口近1.3億。
劉堅表示,扶貧工作在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緩解區域城鄉發展差距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各地應把扶貧開發納入“十一五”規劃。貧困地區是建設新農村的難點和工作重點,消除貧困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扶貧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