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韓潔、顧瑞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金祥5日説,西部大開發自2000年實施以來已“初見成效”,西部地區GDP六年翻一番,生態環境也有所改善。
王金祥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推進西部大開發”專題協商會上説,2005年我國西部地區GDP達到3.33萬億,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6%,其中“十五”期間西部GDP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0%和6.8%。
他指出,國家不斷加大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2000年至2005年,累計在西部地區開工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項目70項,投資總規模約1萬億元。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水利樞紐等西部開發標誌性重大項目提前建成。西部地區累計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2.6萬公里,完成鐵路鋪軌4000多公里。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也有所改善。王金祥説,2000年至2005年,中央累計投入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五大生態建設工程的投資1220多億元,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三峽庫區、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裏木河綜合治理、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工程450多億元。局部地區林草植被明顯增加,水土流失面積開始下降,實現沙化治理面積大於擴展面積的轉變。
此外,國家還投入了310多億元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除了將公路網向西部所有縣城延伸外,還通過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使99%的西部鄉鎮實現通電,並解決了366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政府還對居住在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122萬貧困人口實行了生態移民。
“西部大開發6年多來取得的成效表明,黨中央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所採取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是非常有效的,為今後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王金祥説。
“加快發展”:西部大開發鼓點漸密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劉錚、顧瑞珍)在繼續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夯實基礎設施的同時,“重點地區優先開發、特色優勢産業加快發展”成為中國西部大開發“十一五”時期的突出特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金祥5日在全國政協“推進西部大開發”專題協商會上指出,“十一五”西部地區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爭取重點地區和重點産業的發展達到新水平。
西部大開發實施六年來,國家在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分別投入約1萬億元和1220多億元,取得了明顯成效。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在此基礎上,“加快發展”成為“十一五”西部大開發面臨的突出任務。
根據《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十一五”時期國家將大力發展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産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
“綜合考慮西部地區資源特點、産業基礎、支撐條件、需要與可能,力爭經過‘十一五’及更長一段時期的努力,使西部地區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産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製造、高技術産業和旅遊與文化産業六類特色優勢産業得到較快發展。”王金祥介紹説。
根據《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國家將對西部地區有可能加快發展的五類重點區域,採取不同的方式推進加快發展。
“跨區域的重點經濟區要率先發展。”王金祥指出,這包括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環北部灣經濟區,這些是西部最有實力的地區。此外,中心城市及城市圈、重要資源富集地區、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加快發展的重點地區。
西部17個地區將“保護優先、適度開發”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劉錚、韓潔)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我國22個限制開發地區,西部佔17個。“十一五”期間,包括三江源、四川若爾蓋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在內的西部這些地區將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金祥5日在全國政協“推進西部大開發”專題協商會上指出,西部大開發要對劃為限制開發區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和水源補給區、天然林保護及生態多樣化地區和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石漠化等區域,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地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産業。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係全國或較大區域範圍生態安全的區域。
“基於西部地區在保障我國生態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要處理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形成。” 王金祥説。
“十一五”時期,西部大開發將堅持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積極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環境安全體系,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工程。(完)
六大優勢産業列入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韓潔 劉錚 王志恒)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副主任王金祥5日説,中國政府已將能源、礦産、農牧業、裝備製造、高技術産業、旅遊及文化産業等6類特色優勢産業列入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
王金祥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推進西部大開發”專題協商會上説,未來5年我國政府將在西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産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製造、高技術産業和旅遊與文化産業等6類特色優勢産業,並加快建設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特色資源加工和優勢産業發展基地。
據悉,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將於9月底前報國務院審議通過,這將是我國第一部促進區域發展的五年總體規劃,為未來國家持續推進西部大開髮指明了方向。
“目前,西部特色優勢産業區域佈局和重點産業基地的規劃研究工作正在進行,”王金祥説。他表示,國家將積極吸引外部資金投入西部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産業,鼓勵和支持大型國有企業、有實力的民營企業、跨國公司在西部地區設立子公司或與當地合資開辦企業。
根據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的目標要求,未來五年,新疆、青海和陜西等西部省區將立足資源優勢,發展能源、化工、水電、機械製造等特色優勢産業。
目前,西部各省區在打造區域特色優勢産業方面的願望十分強烈。陜西省副省長洪峰日前表示,將把陜西打造成航空航天和精密儀器等裝備製造業基地,地方政府將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阿不都卡德爾·乃斯爾丁在此次政協專題協商會上説,新疆石油、天然氣、煤炭遠景資源儲量分別佔全國陸上資源量的30%、34%、40%。他建議將新疆建成中國重要戰略資源接替基地。今後五年,新疆將發展油氣深加工項目和煤電、煤化工基地,走資源工業發展的新道路。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煤炭保有儲量佔全國的60%,天然氣可採儲量佔全國的66%,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佔全國的86%。此外,西部鐵、錳、鉻、釩、鈦等5種黑色金屬礦探明儲量分別佔全國的52%、68%、72.1%、72%和95%,鉀鹽基本上全部在西部地區。
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國家還將立足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在西部地區逐步建成棉花、糖料、煙葉、水果、花卉、茶葉、馬鈴薯、畜産品、林特産品、中草藥等十大有特色優勢的農産品生産基地。
此外,西部地區今後將重點開發“絲綢之路旅遊區”、“青藏高原生態旅遊區”等十個重點跨區域旅遊區,積極開發文化旅遊産品,推動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西部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王志寶表示,加快打造西部優勢産業帶,推動西部經濟進一步發展,將有助於縮小東西部地區農民的收入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官方統計顯示,儘管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純收入在過去五年實現了年均增長6.8%的可喜變化,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卻在擴大。
2005年,西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410元,只相當於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4%。數據表明,目前上海、浙江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8248元和6660元,而貴州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877元,僅相當於他們的23%和28%,特別在一些西部貧困山區,農民增收問題更為嚴重。
王金祥表示,未來五年,我國政府將以加快發展西部特色優勢産業為契機,增強西部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西部經濟發展,實現東、中、西地區協調互動,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