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素質偏低已成“三農”瓶頸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近日透露,在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佔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95%以上 仍屬於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生産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要求。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素質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危朝安指出,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制約了先進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制約了農村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也制約了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不提高農民素質,“三農”問題將會成為一句空話。沒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沒有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撐。
傳統農民與新農民
關於傳統農民,許多專家都喜歡引用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的經典定義: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他們是身份有別於市民的群體;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它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傳統農民是“世襲”的,具有強制性,不可選擇性。
沃爾夫也指出,傳統農民是當地“土生土長”的,難以流動,具有封閉性;而職業農民既可以是本地人員,也可以是外地農民、城鎮居民,可以自由流動,具有開放性。傳統農民對於經營素質、科技知識、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條件可有可無、可多可少,幾乎沒有什麼約束;而職業農民在經營素質、科技知識、勞動技能、管理經驗、資金投入等方面或某一方面則必須具備良好的條件,具有很強的約束性。
近年來,我國學者提出的“新農民”即指具備現代化素質的新農民。新農民要滿足五個條件,應當是解決溫飽的農民,完善9年義務教育的農民,掌握勞動技能的農民,有創業精神的農民,知榮知恥的農民。
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啟動
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由農業部、中國科協、中組部、中宣部、科技部等14個部委聯合舉辦、旨在全面提高9億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農民科學素質行動”不久前在京正式拉開帷幕。
在啟動儀式現場,北京市順義區北郎中村村民李建成告訴記者,以前村裏發展養豬業,滿大街都堆滿了豬糞。自從政府幫我們建起沼氣池後,街道變乾淨了。“是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發展了我們自己的生産。今後,咱農民也要多學點科學知識,多掌握點技術。”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介紹,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就是要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提高農民掌握、運用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發展農業生産、進行生産管理和農産品經營,實現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農民向工業、服務業轉産轉崗和進城務工的能力;提高農民鑒別科學與愚昧、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農業等方面的能力。
據介紹,農業部今年將通過科技下鄉、技術服務、科技直通車等方式,向農民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全年培訓農民爭取達到1億人次以上。同時,積極開展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建設農民科技書屋等,從全方位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下一步的具體措施包括:一是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和一村一品的需要,繼續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培訓,擴大綠色證書等培訓工程的實施規模,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繼續搞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業轉崗培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施規模;三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和各種培訓力量,逐步構建中央、省、縣、鄉、村多層次、多元化、結構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四是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教育、勞動等部門的優勢,形成政府統籌、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另據透露,今年農業部已經把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列入要為農民辦的十五件實事之一。按照該計劃,從現在起用10年時間,我國將為農村培養100萬名具有中專學歷的實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