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17日電 (記者 包永輝)進入梅雨季節後,素有“鍋底洼”之稱的江蘇省興化市遭遇了特大暴雨襲擊,從7月8日7時到7月9日7時,一天一夜共降雨167毫米。在特大暴雨面前,歷年來作為江蘇省防汛抗洪重點之一的興化,能經受住大水的考驗嗎?興化市投鉅資搞的防洪工作能發揮作用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趕到了興化。
汽車進入興化境內,一路上但見兩邊的河水波瀾不驚,在田間作業的農民一切如常。在興化市第二招待所附近的一道堤壩上,記者看到堤壩外河水盈岸,堤壩內靜如湖面,堤外水比堤內水高出50厘米。興化市水利局局長包振琪興奮地告訴記者,由於防洪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農村嚴重受災面積降到了20萬畝,比去年減少近100萬畝,主城區水淹面積也降到了30%以下。
了解興化特殊背景的人知道,興化市交出的這份答卷,雖説離盡善盡美還有差距,但能取得如此成績已十分不易。裏下河地區位於揚州市、鹽城市、泰州市之間,地勢低窪,以形似鐵鍋出名,而興化市海拔高度平均在3米以下,故有“鍋底洼”之稱。包振琪介紹説,興化市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了興化市四水投塘、“下一寸,漲三寸”的特有現象,所以每年都成為江蘇省防汛抗洪中的重中之重,又幾乎每年都成為江蘇省澇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久而久之,個別幹部也對災情見怪不怪了。
為了改變興化城區一些地方“不設防”的防汛狀況,興化市在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2億元,計劃從今年開始用3年的時間,徹底改變興化市的防洪面貌。今年以來,已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先後完成了主城區南片防洪工程、九傾小區防洪工程、新城區防洪工程等多項工程。
比數據更具説服力的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家住興化市上官河西岸小島新村東巷69號的單慶生老人,經歷過1991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特大洪澇災害。他指著自己門前的一塊地方回憶説:“前幾次鬧大水,這裡都可以行船,而現在搞了防洪墻,這種現象不見了。”
“我們的防汛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群眾的要求還差得很遠。不過有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們一定能夠徹底改變興化城區‘不設防’的狀況。”興化市水利局局長包振琪十分自信地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