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9月9日電(記者 鄭天虹)隨著第23個教師節的來臨,廣東8日對一批優秀教師進行了表彰。記者在表彰會上採訪了解到,逐漸提高的幸福指數成為教師們的共同感受,這個幸福指數不僅來源於社會認可度的提高、教師待遇的改善,更多地還是來自學生的尊重和成才。
“每個學生對我都像親人一樣,我覺得心裏甜滋滋的,學生給予的尊重和信任是我最大的幸福。”廣東肇慶市懷集縣梁村鎮多羅山小學老師莫純通説。這位駐守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村小學的普通教師,數十年如一日,既擔任學校校長,又承擔著各個年級語數外及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被當地鄉親和學生們尊敬地稱呼為“神通”老師。
“至今我教過的100多名智障學生已經順利畢業,其中有72人找到了工作,並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老師申承林認為,看到學生成才是他幸福的源泉,他也因此深刻體會到教師職業的高尚。
薪水低、福利差,曾一度成為教師行業的關鍵詞。但隨著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教師待遇正在逐步提高。“今年6月我的工資由去年的1200塊漲到1700多了。”莫純通説,雖然這點錢不多,但是工資漲得越來越多了,“能看得出政府很重視提高教師待遇問題。我們基層教師還是很有信心的。”
高校師範類專業的廣受追捧也反映出近年來教師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國家新出臺的面向師範生的優惠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對教師行業的重視和寄予的厚望,這讓我們選擇讀師範的大學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華南師範大學的大四學生林筱婉對記者説。再過幾天,她就要和其他同學們一起到各個中學做實習班主任老師了,“雖然當老師要面對很多挑戰,有時還要面對社會的不理解,但只要懷著對這個職業的熱愛,我們就有信心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去做好。”
雲南玉溪:山區教師也在城裏擁有了自己的住房
新華社昆明9月9日電(記者 楊躍萍 王研)教師節前夕,已有33年教齡的雲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化鄉小學教師普家發遷進了位於縣城繁華地段三室一廳的新居,一家人正忙著佈置傢具。
一幢幢橙色、淡黃的小高層建築錯落有致,散佈于開滿鮮花,綠樹蔥蘢的林蔭道兩側。遠處,黛青色的群山蒙著一層薄霧,恍若一幅巨大的油畫。這就是新平縣為解決山區農村教師住房難問題而統籌建設的“陽光家園”。
“房好,環境也好,政府是真心實意為農村教師辦好事。”普老師透過白色紗簾望著窗外鬱鬱蔥蔥的綠樹,高興地説:“退休後我就在這安度晚年了,平時假期也可過來休息,心裏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同普老師一樣,我國廣大農村教師不能享受城鎮職工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大批農村教師沒有擁有産權的固定居所,只能居住于學校的集體宿舍和值班房,備課、學習、做飯、睡覺都擠在一間小小的陋室裏。不少老教師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退休後卻面臨沒有自己住房的困境。因為房子問題,很多教師不能安心在農村任教,“調動進城”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奮鬥目標。
2004年教師節,玉溪市委書記孔祥庚冒雨到峨山彝族自治縣亞泥中學、小學看望遭受洪災的教師,含淚寫下一首題為《深山教師》的小詩:“授課卅年居三米,夜來暴雨苦誰知。窗風吼哮似荒野,漏瓦淋漓成小池。泥濺書中心忐忑,水淹鋪下履參差。高樓大廈滿城市,莫忘深山有教師。”
為了讓廣大農村教師居有其所,安居樂業,能夠像城鎮職工一樣擁有完全産權的住房,玉溪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農村教師安居工程”。各縣在縣城較好位置統一規劃出用地,按照“政府調控,定向開發,市場化運作,讓利教師”的原則,在縣城為山區農村教師統一建設安居房。
玉溪市教育局局長李世華告訴記者,今年教師節前後,全市2008名農村教師將陸續喜遷“安居房”。今後3年內,玉溪市還將在各縣區集中規劃建設近10000套安居房,一次性解決農村教師住房難的問題。
“為製作標本,程老師鑽進大象肚子裏”
新華社鄭州9月9日電(記者 訾紅旗)為給一頭死去兩年的大象製作骨骼標本,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解剖教研室主任程會昌,隻身鑽到大象腹腔內剔除內臟和腐敗的皮肉,再把骨骼一塊塊卸掉。提起這件事,程會昌副教授總是淡淡地説:“教書育人是個良心活兒,為了讓同學們更細緻地了解動物的結構,自己做出的標本更直觀、更有説服力!”
剛剛被評為河南省首屆十大師德標兵的程會昌老師,28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情與愛留在了教室,留在學生心中。
作為一名教師,一名黨員,程會昌常説“為師之道在於育人”。2003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孔二軍,家中病人多,經濟困難,多次有輟學的想法,每次都被程老師説服打消了退學念頭。2005年,該同學父親患肝癌,哥哥患間質性肺炎,孔二軍本人也因結核病住院,家中只有母親一人無法前來照看。程老師知道後,親自到醫院付醫療費,多次探望和陪護。看著程老師百忙中跑前跑後、問寒問暖,孔二軍多次泣不成聲,連醫護人員和病友也感動地説:“程老師真是愛生如愛子!”在程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該同學學習成績優異,獲得了國家一等獎學金,2006年順利通過專升本考試,升入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進一步學習深造。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須有一桶水”。在教學中,程會昌廣泛涉獵相關的學科知識,積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教案和講稿每年都要補充和更新一些教學內容。多年的教學積累,使教學內容的每個章節他都爛熟於心,繪畫解剖圖形象逼真。同學們説:“程老師上課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酣暢淋漓,有藝術的享受。”為了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用於教學環節中,他虛心向內行請教,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科學直觀,受到學生的好評。
由於專業課程的特殊性,程會昌時常自己動手製作教學使用的標本和組織切片,其中製作的教學幻燈片有2300多張,挂圖146幅,各种家畜和家禽的骨骼、肌肉、內臟、血管、神經等解剖標本1320余件(套),另外還有大熊貓、小熊貓、海豹、黑頸鶴、丹頂鶴等稀有動物和珍禽的形態標本及器官標本。多年來勤懇的製作,使實驗室的標本數量在全國同類院校中最多、最全,為學校節約了大量的教學經費。
1999年,程老師應鄭州市動物園的邀請,為一頭死後的大象製作骨骼標本,大象雖在地下埋了兩年,但是皮肉等還沒有完全腐爛,腐臭味幾十米外可聞到,戴上口罩都能透入。程老師首先鑽到大象腹腔內剔除內臟和腐敗的皮肉,再把骨骼一塊塊卸掉,每天工作結束他都要在外洗澡換衣後才能回家,飯食難以下咽。就這樣歷時一個多月,製作出至今尚屬全國首例的大象骨骼標本。
廣西優秀教師:“愛”是開啟教育成功之門的鑰匙
新華社南寧9月9日電(記者 王立芳)當了16年班主任的廣西北海市第五中學教師馮筱玲有一門“絕活”,每次擔任新班班主任,與學生見面的第一天,她都能準確地叫出全班學生的姓名,她説,“愛”是學生對教師最淳樸的期望。教師節前夕,廣西各地優秀教師交流了他們各自的心得。
“第一天、第一次、第一聲,對學生是多麼重要,輕輕喊一聲名字,就會讓學生立即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和尊重。”馮筱玲説,在接受新班級之前通過學生入學檔案熟悉每個學生的情況,第一次見面就能叫出學生的名字,她和學生之間很快就會相互信任、彼此接受,這樣開展班主任工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廣西柳城鎮龍頭鎮希望小學教師韋秀紅,在鄉村教師的崗位上工作已有16個年頭。由於外出參加培訓的機會少,加上條件有限,想逛書店買一本自己需要的書也不容易,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後,面對新教材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力不從心和茫然失措。
“學生不能被耽誤,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了解新課程的信息、掌握新課程的教學方法。”憑藉對學生的關愛和高度的責任感,韋秀紅自費購買了電腦,上網查詢有關知識。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王菘舟的詩意課堂、賈志敏的作文教學、孫雙金的情智語文、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韋秀紅説,就像武陵人進入了桃花源,網絡讓她這個身處窮鄉僻壤的鄉村教師眼界大開,她的課堂也逐步擺脫往日的沉悶,受到學生的喜歡。
在一些教師眼裏,對學生的愛,也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創新。廣西南寧三中的數學老師黃河清在24年的一線教學中,逐步摸索出“一對一指導法”和“問題解決教學法”。他每帶一個班級,都要為每一位學生做學情分析表,把學生作業、考試中的每一點錯誤都記錄下來,分析出學生的學習特點,並一一找學生交流指導。
黃河清的“問題解決教學法”,在課堂中設計出一個或一組問題,把教學活動變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成為動力,‘解決問題’喚起學生探索的激情。”黃河清説,“問題解決教學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走進教室,帶著更多問題、更大的追求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向生活。
採訪中廣西一些優秀教師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教師,愛學生,愛教育事業,是學生和家長的期望,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所在。“‘愛’是教育的基石,‘愛’是開啟教育成功之門的鑰匙。”馮筱玲如是説。
“一個優秀的老師 一刻也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
——平民教育踐行者李鎮西寄語教師擁有童心
新華社成都9月9日電(記者 周俏春)“在我們學校,挂有一幅巨幅照片,上面全是學校孩子們的笑臉,因為自然,所以動人,許多人來學校參觀時都會樂於在照片前留影。孩子的笑臉提醒著我們,一個優秀的老師,一刻也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由於致力發展鄉村平民教育,得到國務院領導親切關懷。教師節前夕,他手捧剛剛獲頒的“成都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的榮譽證書,寄語教師擁有童心。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是2006年7月新成立的城郊學校,80%以上的學生是失地農民和外來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為了讓這些孩子享受到和城裏孩子一樣的硬體設施和教育資源,同時也得到和城裏孩子一樣的軟體資源和教育師資,李鎮西努力在教師中間開展“五個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課,每天至少找一個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每天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每天寫一篇較有深度的教育隨筆,讀書不少於一萬字。
1年來,學校絕大多數老師都能堅持做好這“五個一”,每個老師平均讀書10本以上,共寫下教育隨筆4900余篇。老師們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智慧也獲得了極大的豐富。他們現在看孩子的眼光充滿了愛和欣賞;他們現在的工作依然辛苦,卻體驗到了越來越多的成功感,有了越來越多的職業幸福感。
李鎮西説:“老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多方位的,不僅要喜愛優秀的學生,更應厚愛基礎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我曾經把全年級的‘困難學生’集中編一個班,在當這個班的班主任時,我喜歡與頑童們‘吃喝玩樂’:星期天,和他們一起去公園,在草坪上摔跤,鬥雞;假期,和他們一塊兒徒步去郊外旅遊,在田野追逐;學生有了學習上的進步,就帶去吃火鍋以表慶賀……這樣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在沒有師生界限的交往中獲得共同的歡樂。”
“我們每個老師都要想一個樸素的問題,我給學生的將來留下了怎樣的記憶?”這是李鎮西常常對老師們的提醒。現在,“讓學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已成為學校老師每一天的行動,許多老師利用各種機會放下老師的架子,跟學生聊天談家庭聊社會,分享喜悅,分擔痛苦,這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降低了教育的難度。
4年12萬字輔導員周記
——包涵用筆搭建與學生溝通的“心橋”
新華社上海9月9日電(記者 劉丹)復旦大學化學系輔導員包涵,2001年至2005年在擔任輔導員工作期間,每週堅持給學生寫一篇周記,供學生閱讀、交流。4年間,包涵完成周記152篇,共12萬餘字,用筆搭建了與學生溝通之“心橋”。
而今,包涵擔任復旦大學復旦學院任重書院學工組組長,帶領著更多輔導員用愛為學生導航。今年教師節前夕,包涵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並光榮地成了黨的十七大代表。
周記伴隨學子成長
2001年,包涵直升復旦大學化學系研究生,那一年,她同時擔任了化學系本科新生的輔導員。 面對130多位學生的龐大集體,上任之初,包涵開始嘗試用“周記”方式與學生交流,為了便於學生閱讀,每篇周記約800字,內容從社會熱點評點,到重大政治事件剖析;從生活感悟交流,到升學就業指導…… 每週一早上“周記”按時貼在年級宣傳欄上,供學生們自由瀏覽。對其內容持不同意見或希望就某一話題深入探討的同學,包涵再以郵件、書信、面對面交談等不同形式做個別溝通,做到思想工作“點面結合”。
第一篇周記中,包涵對學生道出了第一聲鼓勵:“2001年,你們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我希望你們之後的每一步和你們過去的每一步一樣堅實沉穩,一樣信心百倍。”
新學期開始不久,初涉化學領域的學生,有的因對化學缺乏興趣而感到失落,包涵針對這一情況在周記中寫道:
“……其實,你們要因有這樣的經歷而感到幸運,因為這意味著你有機會去熟悉一個原本不太注意的領域,而有時奇跡正是從此刻開始。”
經過包老師的細心勸導,這些同學重新點燃了大家對化學的熱情。 有一次,包涵了解到一貧困生在獎學金下發後請同學大吃大喝一事,於是,她在周記中,旁敲側擊地從國家設立獎學金的原因講起,談到班級貧困生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也特別談到了艱苦樸素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兩天后,包老師意外收到了那位學生的郵件,學生在檢討的同時,附上一句“謝謝老師用這樣的方式提醒我”;更出乎意料的是,包老師還收到了另一學生的短信:“老師,我們以後都會注意勤儉節約的。”
大三之後,不少學生的關注點放在“人生發展”和“職業規劃”上,包涵便利用幾乎半個學期時間,寫了一系列有關升學就業的周記,一方面分析畢業、就業形勢,另一方面,在案例解讀中引發學生從宏觀層面思考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引導學生懂得任何一種選擇都要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
4年來,瀏覽周記已成了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呼包涵為“包姐姐”,他們親密無間,無話不談。
周記與勵志
大學期間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包涵對待學生思想工作就像打磨藝術品般精細,“我一直告誡自己:也許,一個失誤,對於全班來説只是百分之一的損失,可對個體而言,就是整個人生。”
針對班級裏學生之間存在自私自利、漠不關心的現象,周記上會適時地寫道: “你需要有人幫助,你身邊的人也需要你的幫助、關心,從離你最近的人開始,然後,讓愛蔓延開來。”
針對班級裏學生的助人為樂行為,周記上會加以鼓勵:“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蠟燭失去光輝!”
當學生面對眾多就業機會無從選擇而陷入徬徨時,周記中寫道: “機會擺在所有人面前,你有權去爭取正如你有權去放棄一樣,不是可以把握住所有機會的人就一定能夠成功,而是説,一個真正懂得去辨別什麼是自己應該把握的,並且能真正把握住的那些人才可能成功。”
“我並不奢望每個學生都認真看我的周記,但150篇周記中哪怕只有一句話為學生受用,我就很滿足了。因為,有時候一句話可能會帶來無窮力量,並由此改變人的一生。”包涵説。
“周記三易字體”在學生中曾一度被傳為佳話。周記一開始採用FangSong字體,看上去雖顯端莊、但有失活潑,且FangSong字體常用於文件字體,難免給人以沉重、冷冰冰之感;幾週後,包老師將周記改用KaiTi,但字體太過端正、且清晰度不佳;最終,包老師在廣泛收集學生意見後才決定採用“幼圓小四字體”,理由是幼圓字體形式活潑,有個性,能突出私人交流的感覺。
如今,周記裏的不少語句已成為了學生們奉守的座右銘,而包涵的舉動也處處影響著學生們的生活態度。2001年開學首篇周記與2005年班級畢業時最後一篇周記,包涵在周記末尾寫著同樣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奮力而爭先”。 而今,這句話已成為了復旦大學化學系研究生張鵬程的座右銘,他感慨地説:“畢業那天,我真正從包老師身上讀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奮力而爭先,就表現在點滴的積累上,表現在長年累月的堅持上,我也一直以這句話來激勵自己走好以後的路。”
周記與凝聚力
作為在職研究生,包涵平時實驗多,時間緊,但還是盡可能多地留時間給學生。有時包涵給班委會開完會後,學生相伴回宿舍了,她卻又回到了實驗室繼續看文獻、做實驗。即使是這樣,哪怕再忙,每週日下午或晚上,包涵一定會放下手中所有工作、細細回憶、認真寫下周記,12萬餘字周記正是這150多個週末最真切的記錄。
4年間,包涵所帶班級曾連續兩次獲得上海市先進集體稱號,這在復旦大學歷史上尚屬首次,用學生們的話説“‘吾將奮力而爭先’已融進了每一位學生心裏”。
記得2003年12月份,復旦大學號召大學生義務獻血,全班學生都報了名,但由於身體狀況不佳,一部分同學被排除在獻血者行列之外。然而,這些同學並沒閒著,自發去菜場買雞親手燉雞湯,並將雞湯端至每一個寢室為獻完血的同學補充營養,融融暖意在每位學生心中激蕩,周記中“將所有的愛與熱情留給最愛的集體”,已被學生們牢記在心。
2005年10月26日,包涵生日當天,意外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一張由50多位學生的簽名、寫滿祝福話語的特大型自製生日賀卡悄然而至,那一天,離2001級化學系全體學生畢業已有4個多月,散佈在國內外就業、深造的學生們卻依然還記得老師的生日。 如此溫暖的故事多得數不勝數。
4年間,包涵用智慧將愛傳遞給學生,踐諾著一個優秀輔導員的無私與奉獻,在她的感召下,學生們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描繪著充滿愛與責任的溫暖人生。
“教育是愛的事業”——全國優秀教師素描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吳晶 宋雲霄)“希望我的學生在每個新學期開學時,都能一個不少地回到校園,接受免費教育,享受免費食宿。”全國第2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全國優秀教師胡安梅,這樣表達自己的心願。
這樣樸實而真切的心聲,來自這位湖北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的小學教師。和她一樣,今年獲得國家表彰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大多來自少人知曉的鄉村、市鎮。他們默默耕耘著自己的田地,將一茬又一茬的幼苗培育成樹木、森林。
學生是我的動力
胡安梅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學教師,卻救助失學兒童和貧困教師400多名,資助資金2萬多元;她只是一位沒有走出過山溝溝的女教師,卻被請上了十幾所高校的講臺。她用負債教書的動人經歷,激勵著一個又一個在逆境中教學和求學的人。
胡安梅的父親曾是火地溝村小學唯一的民辦教師,因積勞成疾倒在辛勤耕耘了21個春秋的講臺上。當時剛剛初中畢業的她毅然接下了父親的班。
為了不讓學生輟學,她挨家挨戶走訪,用自己的工資為學生交學費,又用社會各界的匯款設立“胡安梅教育基金”。迄今,胡安梅教育基金已有8.4萬元,先後為411名貧困失學學生圓了讀書夢。
“學生就是我的工作動力。”胡安梅的這句話,就是人民教師無私奉獻的理由。
類似的理由,一語帶過了人民教師為了學生所付出的心血。
7年前,剛剛分配工作的熱情消退後,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的教師申承林曾經動搖過。當年,他花了一年時間,教學生認字、數數,結果沒有一個認得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人能從1數到10。
7年過去,申承林所任教的班級和科目學生進步率達到100%。他也先後獲得“佛山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佛山市學科帶頭人”和“順德區骨幹教師”等榮譽稱號。
有人説,智障孩子能遇到申承林這樣的教師是幸運,申承林卻認為命運安排他成為特教老師是一種垂青。“看到他們獲得常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他説。
用生命譜寫的篇章
“你別怕,有我在,我來救你!”這是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依提木孔鄉恰斯木克村小學教師阿木冬·吐魯甫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句話。今年6月14日,阿木冬奮力救出了落水學生,自己卻被河水無情地卷走……
生命的豐碑,銘刻著一個又一個人民教師的名字;人們的記憶,一次次定格在生死選擇的瞬間:江蘇金壇市城南小學教師殷雪梅、浙江紹興縣平水鎮中心小學教師祝香雲、山西沁源二中教師姜華等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推開過馬路的學生,擋住了疾馳而來的大貨車;河南南召縣雲陽鎮新建小學教師丁恒桂縱身跳進5.8米深、嚴重缺氧的紅薯窖,學生得救了,她卻再沒醒過來;新疆拜城縣二中教師陳文金保衛被社會青年毆打的學生,被歹徒用匕首刺中心臟,年僅27歲……
新學期開學,亞生江·艾沙每天都要到肖塔渠大堤上,一遍遍地呼喚著老師的名字。 “我們又要到學校上課了,教室裏卻再也見不到阿木冬老師了,我很想念他。”
“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要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要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老師時常念叨的話,還在教室中回蕩;老師用生命詮釋的精神,留在了學生們的心中。
人民教師,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愛的事業留在人間。
三尺講臺上的大世界
有人説,教師這個職業需要激情,因為他們會為了學生一點點的進步而驕傲。申承林可以為了學生學會自己繫鞋帶而激動不已。他説:“只要你真的懂了特殊教育,你就會真的愛上這些特殊的孩子,你就一定能夠找到答案。”
其實,像申承林這樣愛生如子的教師,全國還有很多:一心撲在幼教事業上的黃柳平老師,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信條的技工學校教師易貴平,把全身心獻給山區教育的教師歐家健,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新疆教師克麗比努爾·吐拉甫……
雖然辛勞早早爬上了他們的額頭,染白了他們的兩鬢,甚至摧垮了他們的身體。可他們卻離不開這三尺講臺,因為他們的心中裝著更大的世界。
胡安梅從未因她教過的學生不回家鄉而失落。她堅信,孩子走出山村可以創造更多價值,同時帶動他們的家庭致富。家庭富了,家鄉就發展了,受益於資助的人就會回報社會,不斷地把愛心傳遞下去。
湖北武漢的19歲女孩王瀟今年以626分考取了華中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生。她給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寫了一封信,感謝國家幫她圓了大學夢。她也收到了溫總理的親筆回信。
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尊師重教,奠基未來”。王瀟這位未來的教師也在期待。
慶典中的缺席者——記見義勇為的英雄教師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 吳晶 劉奕湛)9月9日,當潮水般的掌聲在人民大會堂內響起時,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代表正在共同慶祝第23個教師節的到來。然而,還有一些教師,從專屬於他們的慶典中缺席——他們為救助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你別怕,有我在,我來救你!”這是今年6月14日下午,新疆葉城縣依提木孔鄉恰斯木克村小學教師阿木冬·吐魯甫看見學生亞生江·艾沙落水時喊出的第一句話。話音未落,他已跳入了冰冷刺骨、水流湍急的河水中。在近7公里渾濁湍急的河流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托出水面,一次又一次地把岸上的人們扔進河裏的救命木棒推給落水的學生。孩子最終得救了,可他卻被洶湧無情的河水沖走,再也沒能回來,年僅33歲。
沒有無私的精神就成為不了教師,沒有獻身的勇氣就成就不了英雄。在三尺講臺上,他們是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在危難面前,他們是奮不顧身、氣壯山河的英雄。
2005年3月31日,51歲的江蘇金壇市城南小學女教師殷雪梅在護送學生過馬路時,一輛疾駛的汽車突然向他們駛來。殷雪梅奮不顧身張開雙臂衝上前去,將正在馬路中間的6名學生奮力推向路邊,學生脫險了,她卻不幸被撞出了20多米,因傷勢過重而犧牲。她瘦弱的肩膀,護佑著6個年輕的生命;她慈母般的愛心,永遠照耀著懷念她的學生。
2005年6月10日,新疆拜城縣二中教師陳文金遇到社會青年毆打該校一學生,立即上前制止,使學生脫離險境,自己卻被歹徒用匕首刺中心臟,因傷勢嚴重而犧牲,年僅27歲。
2005年10月30日,48歲的河南南召縣雲陽鎮新建小學教師丁恒桂發現一名小學生掉入5米多深、嚴重缺氧的紅薯窖內,她毫不猶豫地縱身跳進紅薯窖,在呼吸極其困難、摔折左腿的情況下,她忍著劇痛,積極營救學生,最終在群眾的幫助下使學生脫險,她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近年來,全國教育系統涌現出一大批忠於職守、愛生如子、見義勇為、捨己救人的優秀教師,他們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為保護學生而英勇獻身,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詮釋了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譜寫了人民教師的英雄讚歌。
人們常用“帶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來形容高尚的師德。英雄教師帶走的是死亡的黑暗,留下的是一片綠色的希望。
“老師,你永遠活在我的心中!”這是亞生江·艾沙在河岸邊的呼喊。河流可以淹沒他們的生命,卻衝不淡人們永遠的追憶。
“老師,我們會努力學習。”這是殷雪梅的學生們對老師許下的承諾。大地可以埋葬他們的軀殼,卻抹不去他們光輝的足跡。
人民大會堂內落下的掌聲,是致以英雄教師的永久敬禮。